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早在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即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了针对癌治疗的《三阶梯治疗原则》,指出:绝大多数癌可以采用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的口服或其他途径(注射、皮肤敷贴等)给药方式,使癌痛得以有效控制。

  • 标签: 癌痛 三阶梯治疗原则 爱好 乐观 心态 世界卫生组织
  • 简介:目的:观察负荷剂量伊班膦酸钠二线治疗乳腺癌转移性骨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我科收治的130例晚期乳腺癌骨转移并伴有中-重度骨的患者,二线使用负荷剂量伊班膦酸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止痛药物的剂量及生活质量(karnofskyperformancestatus,KPS)评分等变化情况,并记录血生化指标及其它安全性。结果126例纳入最终分析。患者治疗后第1、2、3周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同时治疗后第1、2、3周的阿片类药物(羟考酮)的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均P<0.01);治疗后第1、2、3周的KP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1)。其中89例疼痛得到有效缓解,缓解率70.6%。中度疼痛患者镇痛显效时间短于重度疼痛患者(P<0.05)。治疗不良反应少,未见明显的肝肾毒性反应。结论负荷剂量的伊班膦酸钠二线治疗乳腺癌转移性骨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

  • 标签: 乳腺乳腺 乳腺肿瘤 肿瘤转移 伊班膦酸钠
  • 简介:目的探讨强阿片类药物对不同胃肠功能状况的晚期中-重度癌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2例晚期中-重度癌患者,根据原发肿瘤发病部位,分为消化系统癌症组(46例)和非消化系统癌症组(56例)。再根据胃肠功能状态的不同,进一步分为排便间隔≤3天组和〉3天组。所有患者均使用强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治疗,比较两组在癌严重程度、癌类型、日均消耗吗啡当量、癌控制状况以及癌缓解度上的差异。结果消化系统癌症组和非消化系统癌症组疼痛控制总有效率分别为93.48%(43/46)和91.07%(51/5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系统癌症组中排便间隔〉3天(69.57%vs.37.50%,P〈0.01)和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63.04%vs.23.21%,P〈0.01)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消化系统癌症组,但其躯体患者比例低于非消化系统癌症组(50.0%vs.87.5%,P〈0.01)。两组在重度疼痛患者比例、内脏、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日均吗啡当量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上述两组患者中排便间隔时间≤3天组的重度疼痛患者比例与排便间隔时间〉3天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排便间隔≤3天组疼痛控制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排便间隔〉3天组(均P〈0.01),排便间隔≤3天组日均吗啡当量均显著低于排便间隔〉3天患者(均P〈0.01)。两者中排便间隔〉3天组比较,重度疼痛、疼痛控制总有效率和日均吗啡当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晚期中-重度癌患者口服阿片类药物或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可获得较好的疼痛控制效果,排便间隔时间〉3天与镇痛效果呈负相关,消化系统癌症和排便间隔〉3天的患者适宜接受芬太尼透皮贴剂作为主要维持用药。

  • 标签: 强阿片类 癌症 癌痛 胃肠道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OPRM1基因多态性对癌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对123例癌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记录患者NRS≤3时使用的剂量。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进行OPRM1多态性位点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间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剂量的差异。结果OPRM1突变频率为32.9%。123例患者中有66例突变,其中野生纯合型(A/A型)患者57例(46.34%),突变杂合型(A/G型)患者51例(41.46%),突变纯合型(G/G型)患者15例(12.20%)。G/G型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剂量与A/A型、A/G型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型与A/G型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剂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基因型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RM1基因有可能成为预测癌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疗效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并为镇痛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OPRM1基因 基因多态性 芬太尼透皮贴剂 镇痛 OPR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