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27岁,因右大腿横纹肌内瘤术后1年,腹部肿块半月入院。入院前在院外检查示右大腿切口复发及右膝关节转移。查体:腹部膨隆,上腹部可及一约儿头大小肿块,质硬,活动度欠佳。CT、检查出腹腔转移性肿瘤。入院后给予DPP、ADM,VDS化疗第3天患者突然感到满腹疼痛,心慌,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液,故以腹腔转移性横纹肌肉瘤破裂出血行剖腹操查术,

  • 标签: 腹腔转移 大腿 横纹肌肉瘤 入院 患者 肿瘤
  • 简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肿瘤,本文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探讨DNT的MRI和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6男,4女)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具有癫痫病史的DNT的MRI和CT表现,其中6例MRI增强后扫描。结果:所有肿瘤灶均局限于皮质内及皮质下、分别为:额叶3例,枕叶3例,颞叶和顶叶各两例,大多数病灶境界清楚。MRI示病灶多为分叶状,在T1W1为低信号,T2W1为高信号,周围未见水肿;6例增强后扫描病例中,2例病灶呈实质部分强化,其余4例无强化;4例呈多囊样,2例呈单囊样改变。6例CT扫描病灶均呈境界清楚的低密度区。结论:DNT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准确的组织学诊断需结合临床和病理学表现。

  • 标签: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 MRI CT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关诊断问题.方法应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5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形态学分析.结果35例中消化道内32例,其中胃21例(60.0%)、小肠9例(25.7%)、直肠2例(5.7%);消化道外3例,分别肠系膜、腹膜后、肠系膜及腹膜后混合各1例(8.6%).免疫组化表达,CD117(+)100%、Vim(+)97%、CD34(+)84.4%、NSE(+)54.4%、Actin(+)50%、SMA(+)33.3%、S-100(+)33.3%、Syn(+)16.7%、Des(+)12.5%.CD68和CgA(-)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充分认识其病理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CD117的染色,才有利于正确诊断.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 诊断标准 免疫组化
  • 简介:近年来,胃肠道上皮性肿瘤的分类及诊断中出现了一些变化,给临床及病理诊断造成了混乱.为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出版的最新WHO肿瘤分类中[1],对胃肠道癌前病变和癌的诊断名称、定义和标准作了一些修改和新的规定,其中有些改变与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名称和诊断标准有较大差异.本文的目的就是提出胃肠道上皮肿瘤诊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出相关的解决办法,为病理诊断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肠道 上皮性肿瘤 分类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在预防胃肠癌化疗过程中血液以及肝肾毒副作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间的60例胃肠癌手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化疗的同时应用氧化苦参碱600mg/d,d1-12,不加用氧化苦参碱的为对照组。化疗结束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对两组之间的毒副作用的差异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的28例历经148次化疗,骨髓造血、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29例历经158次化疗,骨髓造血和肝肾功能有明显变化。结论氧化苦参碱可有效地预防胃肠癌术后化疗过程中出现的毒副作用,提高化疗的安全性。

  • 标签: 氧化苦参碱 胃肠道癌 化疗 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