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寻T11肋椎大小对L,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置钉的影响及其与侧方成的关系。方法分析2006年12月至2010年9月经前路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76例L1椎体爆裂骨折。其中男48例,女28例;年龄15~68岁,平均(38.45±18.49)岁。损伤椎体均为L,椎体。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7例,车祸伤23例,重物砸伤6例。损伤至入院时间2h至24天,中位数24h;损伤至手术时间2—17天,中位数6天。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13例,B级9例,C级14例,D级20例,E级20例。手术固定范围:T12~L2固定64例,T12~L1固定12例。手术前后常规拍摄损伤节段为中心的脊柱正侧位片。肋椎是脊柱正位像的中轴线与T12椎体上终板的延长线在手术侧(如左侧)第11肋骨的交会点与T11椎体左上角的连线之间的夹角。冠状面Cobb’s测量方法为固定螺钉所在的上位椎体的上终板延长线与固定螺钉所在的下位椎体的下终板延长线的交角,而不是伤椎的上位椎体上终板延长线与伤椎的下位椎体的下终板延长线的交角。以肋椎的平均值为基点分为两组,分别是〈60°组和〉60°组。测量比较两组的冠状面Cobb’s及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A、B、C、D为从头端至尾端的4枚椎体螺钉分别与相应椎体终板的夹角),比较肋椎与椎体螺钉A、B及术后冠状面Cobb’s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60°组36例,〉60°组40例,两组的术后冠状面Cobb’s、椎体螺钉A、椎体螺钉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s、A、B与肋椎的大小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T11肋椎的大小即第1I肋骨的倾斜程度与术后冠状面Cobb’s及椎体螺钉置钉的角度之间没有相关性。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为WHOⅢ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为WHOⅣ级,美国NCCN2007指引中建议,对于高级别胶质瘤应最大范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者,应予放疗±同期化疗±辅助化疗;而若证实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者,则应予放疗+同期化疗+辅助化疗。关于高级别脑胶质瘤靶区的勾画尚无定论。我们收治一例右侧额叶混合性胶质瘤(部分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部分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于外院行肿瘤全切术,术后经多学科讨论后认为应予放疗加替莫唑胺同期化疗及辅助化疗。本文就此病例的放疗靶区勾画及治疗进行讨论。

  • 标签: 脑肿瘤 胶质瘤 放射治疗 临床靶区 化学治疗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三种不同范围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自Medlline、EMBASE、OVID、CochraneControlledTzialsRegisterdatabaaes和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检索有关胃癌根治术不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s)文献.评估文献质量并提取数据资料,应用菩萃分析专用软件包RevMan4.2进行菩萃分析.结果经质量评估后有关于10个RCT的15篇文献符合本研究要求被纳入分析.单纯Meta分析结果显示,D2根治术与D1根治术相比5年生存率没有明显差异;而在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死亡率方面,D2根治术高于D1根治术;仔细分析各RCT的质量和考虑可能存在的偏倚后,结果显示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宴施D2根治术是安全的.并且可以改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同时Meta分析显示,尽管D2根治术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D2+PAND)与D2根治术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死亡率无差异,但D2+PAND术式的5年生存率并没有提高.结论D2根治术应作为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标准根治术式.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清扫 菩萃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目的分析进展期近端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为进展期近端胃癌的胃切除范围以及是否需要联合切脾提供临床病理学依据。方法选择1989年1月—2010年10月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进展期近端胃癌87例,记录每例患者的淋巴结数目和大小,计算淋巴结总数和平均值,计算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以及No.1~16淋巴结转移率。结果87例手术标本共检出淋巴结4828枚(30—157枚),平均(55.49±20.19)枚/例。其中≤5mm的淋巴结占80.39%(3881/4828)。87例中71例有淋巴结转移。有癌转移的淋巴结中,≤5mm的淋巴结占61.22%(562/918)。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81.61%,No.1~4和No.7~9淋巴结转移率较高(40.22%-79.31%),而No.12~15淋巴结转移率极低(0—2.30%),No.16淋巴结转移率为14.94%;No.5和No.6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1.84%和14.94%,No.10和No.11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48%和19.54%。结论了解进展期近端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有助于指导淋巴结切除术,因为切除No.5~6和No.10~11淋巴结的需要,进展期近端胃癌宜行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术。

  • 标签: 进展期近端胃癌 淋巴结转移规律 淋巴结数目 淋巴结大小 胃周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测量肱骨颈干及扭转角的测量方法。方法收集肱骨干标本56根,其中右侧30根,左侧26根,利用X线于前后位及轴位摄片测量其颈干与扭转角,对测定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正常值。结果通过本文介绍方法,测量出肱骨颈干为133.25°±5.26°,扭转角为31.36°±7.96°。经统计学处理左右两侧肱骨颈干及扭转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立样本凇验)。结论肱骨颈干、扭转角变异较大,肱骨近端肿瘤假体颈干、扭转角设计应个性化。X线测量法是测定肱骨颈干及扭转角的方法之一,临床上健侧的颈干及扭转角可作为患侧肱骨近端肿瘤假体设计及安放的理论参考依据。

  • 标签: 肱骨 肿瘤 颈干角 扭转角 X线测量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预防食管胃连接部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反流的价值。方法食管胃连接部癌根治术中利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使其接近恢复食管胃连接部的生理解剖。术后通过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来评定其抗反流效果。结果实验组51例,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瘘,上下切缘均无癌残留。其中6例有反流症状,反流发生率11.8%;对照组51例,有反流者22例,反流发生率43.1%。两组反流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该术式具有较好的抗反流作用,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

  • 标签: 食管胃连接部癌 人工His角 抗胃食管反流
  • 简介:背景与目的:颅内胆脂瘤多位于桥小脑,桥小脑胆脂瘤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最常见原因,本研究探讨三又神经痛型桥小脑胆脂瘤的临床特点、有效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7例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胆脂瘤的诊治经过及疗效。结果:CT或(和)MRI确诊后行手术治疗,19例桥小脑胆脂瘤得以全切,8例次全切,术后所有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完全消失,听力障碍明显好转。跟踪随访。1年后1例三叉神经痛复发。结论: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胆脂瘤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年轻的患者如有三叉神经痛的症状时要高度怀疑此病,CT、MRI可提供诊断依据,常用的手术入路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方法得当.肿瘤切除后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即停止。

  • 标签: 胆脂瘤 三叉神经痛 桥小脑角 显微外科
  • 简介:目的探索不同范围颌眉对颈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确定最优的颌眉范围,进而为截骨矫形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25例颈椎强直的AS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所有患者矫形前后均完成视野相关生活质量功能及期望评分调查问卷表。不考虑手术与否,按照自然站立位颌眉将所有外观照所对应病例(n=50)分为6组:A组,CBVA<0°;B组,0°≤CBVA<10;C组,10°≤CBVA<20°;D组,20°≤CBVA<30°;E组,30°≤CBVA<40°;F组,CBVA≥40°。将6组患者每项调查问卷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多组间比较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总体评价:C组(10~20)°获得最优的期望值评价,P<0.05。B、C、D组(0~30)°获得较其它组更好的功能评价,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形象评价:A、B、C组(<20°)较其它组获得更好的形象满意度及期望值,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户外活动:A、B、C、D组(<30°)在多数项目上较其它组获得更好的功能评价及期望值评价。室内活动:C、D组(10~30)°在多数项目上较其它组获得较好的功能评价及期望评价。结论颌眉在10°~20°时,患者视野相关活动功能及满意度最高,因此,10°~20°为颌眉的最佳矫正角度。

  • 标签: 脊柱炎 强直性 椎体后凸成形术 矫形外科手术 颈椎 胸椎 腰椎
  • 简介:目的对比经三肌小切口双排缝合锚钉与肱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1例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双排锚钉组(23例),肱骨近端解剖钢板组(2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肩关节活动度、术后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shoulderandelbowsurgeons,ASES)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均骨性愈合。两组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受伤至手术时间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2,P=0.964,P=0.795,P=0.127)。双排锚钉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解剖钢板组(50.7±20.6)ml,(100.9±30.1)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两组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术后双排锚钉组的肩关节活动度(外展P=0.006,前屈P=0.002,外旋P=0.485,内旋P=0.624)、VAS评分(P=0.000)、Constant评分(P=0.002)及ASES评分(P=0.003)高于解剖钢板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经三肌小切口双排锚钉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良好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肩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折切开复位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