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70岁以上老年胃癌的临床特点和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对2003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75例70岁以上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0岁以上老年胃癌患者占同期胃癌的19.6%。手术切除率61.3%,其中根治性切除率40.0%,姑息性切除率21.3%。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4.7%,围手术期病死率5.3%。术后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64.7%、29.6%、5.1%。结论70岁以上老年胃癌患者临床特征不显著,发现较晚,易误诊误治,根治性切除率较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早期发现和围手术期处理至关重要。

  • 标签: 高龄老年人 胃癌 外科治疗 手术并发症 病死率
  • 简介:目的了解青年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影响青年胃癌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7年间52例40岁以下的青年胃癌患者,比较其与同期非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分析本组青年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青年胃癌患者以女性多发常见;与非青年胃癌患者相比,组织分型、大体类型较差,进展期胃癌患者常见,根治手术切除率较低.青年组胃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36.9%,显著低于非青年胃癌患者的46.1%,根治术后两组5年生存率相仿,分别为47.1%和5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本组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青年胃癌患者早期诊断率低,临床病理特点差,预后不佳.早期诊断,提高根治手术的机会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 标签: 胃肿瘤 青年 临床病理 根治手术 生存预后
  • 简介:背景与目的:儿童胶质瘤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也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本文探讨儿童颅内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颅内胶质瘤的108例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8例患者中病变位于幕上44例(40.7%),幕下64例(59.3%),其中幕上近中线处30例,幕下近中线处49例;全切79例(73.1%),次全切22例(20.4%),部分切除或活检7例(6.5%);病理结果为低级别胶质瘤93例(86.1%),高级别胶质瘤15例(13.9%);其中星形细胞瘤100例(92.6%)。99例患者得到随访,其中86例随访至今无复发,术后生存率87.8%。结论:儿童胶质瘤临床上有其特异性,肿瘤好发于幕下和近中线处,病理类型多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治疗应以全切肿瘤为主,预后相对较好。

  • 标签: 儿童 胶质瘤 治疗 预后
  • 简介:进展期胃癌大体分型由德国病理学家Borrmann[1]于1926年提出,最初版本分为4型,各型描述的形态基本上涵盖了内镜所见和手术切除标本的形态,主要根据肿瘤生长的方向、肿瘤界线是否清楚和是否弥漫性浸润等因素进行分型.Borrmann分型业已运用于上消化道钡餐和内镜检查对病变的描述,远东地区和德国使用最为普遍.该分型与组织学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即分化程度较高的乳头状或管状腺癌多为Borrmann1、2型,分化程度较低的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多为Borrmann3、4型,因此,Borrmann分型与胃癌预后也有相关性,当今仍然被广泛采用.

  • 标签:
  • 简介: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超声造影技术,亦即对比增强超声(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是本世纪初在欧洲发端、2004年引入我国的一项超声诊断新技术。CEUS使用的造影剂主要成分为惰性气体,以迄今惟一在我国上市的SonoVue(声诺维)为例,

  • 标签: 肝脏肿瘤 超声造影 诊断治疗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小肠肿瘤误诊误治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2004年2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6例小肠肿瘤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6例小肠肿瘤均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4例小肠腺瘤,1例小肠平滑肌瘤)良性肿瘤预后良好;1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于术后2年肿瘤复发并转移,死于全身衰竭。结论重视小肠肿瘤的发生,选择有效的检查手段,可提高小肠肿瘤的术前诊断,降低其误诊误治的发生率。

  • 标签: 原发性小肠肿瘤 诊断 误诊误治
  • 简介:目的了解肺癌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菌群分布及耐药情况,探讨肺癌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肺癌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本院收治的386例肺癌患者真菌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6例肺癌患者中有62例发生呼吸道真菌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6.06%,其中,感染白色假丝酵母菌43株,占69.35%,其次是光滑假丝酵母菌10株,占16.13%。肺癌患者真菌感染与年龄、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激素、化疗、放疗和侵入性操作等危险因素有关。结论加强医院病区的清洁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减少各种危险凶素,重视肺癌患者早期感染病原学监测,可减少肺癌患者呼吸道的真菌感染。

  • 标签: 肺肿瘤 真菌感染 危险因素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结肠癌自发性穿孔的诊断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例结肠癌自发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仅3例术前诊断明确,7例手术探查明确诊断。术中行肿瘤切除I期肠吻合1例,肿瘤切除近端肠造瘘Ⅱ期吻合8例,单纯结肠造瘘1例。术后3例切口感染裂开,4例肺部感染。经治疗,6例顺利出院,4例死亡。结论结肠癌自发性穿孔病情危急,及时诊断、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和恰当的术式选择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结肠癌 自发性穿孔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人群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70例青年(年龄≤35岁)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住院时间、主要症状、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转氨酶水平、乙肝病毒标志物、是否合并肝硬化、肿瘤大小和转移情况、治疗方式及预后等临床特征。结果青年人群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上腹痛。ALT升高者占41.43%,AST升高者占67.14%。ALB〈35g/L者占30.00%,HBsAg阳性率为51.43%,AFP〉400μg/L者占64.29%。影像学显示肝癌巨块型为27例(38.57%),结节型24例(34.29%),弥漫型16例(22.86%),小癌型3例(4.29%)。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癌栓形成29例(41.43%),肝内转移42例(60.00%),肝外转移16例(22.86%)。该组接受肝癌切除术占21.43%,接受介入化疗占24.29%,保守治疗占54.29%。1年生存率为32.25%。结论年龄≤35岁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多见于男性,其临床症状不典型,肿瘤恶性程度高,极易侵犯门静脉和发生肝内转移,确诊时多为中晚期。多数有乙肝病史及伴有肝硬化失代偿表现,HBsAg阳性率高,AFP水平较高,手术切除率低,预后极差。对于青年人群,特别是有乙肝病史的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以提高该类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和远期生存率。

  • 标签: 青年人群 原发性肝癌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价cT导向肺穿刺标本检测的临床应用新价值。方法65例肺占位病例穿刺前未接受任何治疗,影像学诊断均不能排除肺癌。采用单排螺旋CT导向作病灶活检,所有标本均作病理学检查。结果52例病理诊断为肺癌,其中26例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检测,10例突变,其中腺癌8例,鳞癌1例,未分化癌1例。结论肺穿刺标本检测不仅能明确诊断肺癌,结合EGFR基因突变检测也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符合个体化治疗原则。

  • 标签: 肺癌 活检标本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突变 个体化
  • 简介:目的观察鼻咽癌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同步口服卡培他滨节拍化疗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118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6MXV-X线根治性调强适形放疗,实验组在进行调强放射治疗的同时,节拍性口服卡培他滨每次500mg,每日2次,疗程12个月或至疾病进展为止。观察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共有111例患者完成实验,近期疗效:实验组有效率(RR)100%,对照组有效率98.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实验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5%、92.3%和78.3%,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58.83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40.719个月;对照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77.8%和50.0%,中位OS为50.126个月,中位PFS为24.962个月。两组间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OS:X^2=5.587,P=0.018;PFS:X^2=3.868,P=0.049)。两组治疗结束后均出现VEGF、PDGF-BB水平下降,TSP-1水平升高,且实验组变化的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两组间各指标变化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皮肤反应及口腔、口咽部黏膜反应,两组间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同步口服卡培他滨节拍化疗能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增强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能力,而并未增加毒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 标签: 调强放疗 节拍化疗 鼻咽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总结胸骨后甲状腺肿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提高对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认识。方法同顾性分析26例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的手术资料,均在超声刀配合下采用胸骨上1cm低位领形切口切除胸骨后甲状腺肿,术中常规湿露喉返神经全程。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例并发短暂的低钙血症,经补钙处理后缓解;4例并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给予左旋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结论颈部低位领形切口切除胸骨后甲状腺肿是可行的,显露喉返神经全程有助于减少喉返神经损伤,术中使用超声刀安全、有效。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胸骨后甲状腺肿 低位领形切口 超声刀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肺特异性X蛋白(LUNX)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6例NSCLC患者(实验组)及34例肺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外周血中LUNX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的关系。结果①实验组NSCLC患者外周血中LUNXmRNA阳性表达率为58.93%,而对照组无表达(P〈0.05)。②NSCLC患者外周血LUNXmRNA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以及肿瘤部位、病理类型等均无关(P〉0.05)。结论外周血LUNXmRNA的检测可作为评价NSCLC发生、发展潜在指标,对判断病程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肺肿瘤 肺特异性蛋白X MRNA 非小细胞肺癌 表达
  • 简介: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收治的2例患者及国内文献报道的5例生长抑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7例患者(男2例,女5例)年龄22~72岁,平均43.0岁.临床表现腹痛4例,腹泻3例,腹部包块1例,低血糖1例.误诊为其他肿瘤4例,包括胰岛细胞瘤2例,胰腺囊腺瘤1例,十二指肠类癌1例.6例患者行手术切除肿瘤,1例患者行活检术,术后病理确诊为生长抑素瘤,免疫组化生长抑素(SS)表达均阳性.结论生长抑素瘤临床罕见,术前易误诊,确诊需靠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及转移灶是本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生长抑素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治疗
  • 简介:背景与目的:脑胶质瘤是一个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恶性脑部疾病,国内外学者都在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本文探讨脑胶质瘤细胞在体外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有效治疗胶质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田对胶质瘤化疗的7种常用药物体外敏感性进行检测。结果:总体化疗药物敏感性BCNU〉VM-26、TMZ〉DDP〉CBP〉VP-16〉VCR;低级别胶质瘤(WH0分级I、Ⅱ级)化疗药物敏感性BCNU〉TMZ〉VM-26、DDP〉CBP、VCR〉VP-16;高级别胶质瘤(WHO分级Ⅲ、Ⅳ级)化疗药物敏感性BCNU、VM.26〉TMZ、DDP〉VP.16〉CBP〉VCR。结论:体外药敏试验对排除无效药物、筛选敏感药物对脑胶质瘤进行个体化的化疗,提高临床化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胶质瘤 体外化疗药敏试验 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
  • 简介:蛋白质组学作为一种新的高通量、高灵敏性蛋白质研究技术,已在胃癌临床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胃癌的增殖分化、侵袭、耐药性及筛选特异诊断标志物等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本文就近年来蛋白质组学在胃癌临床研究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胃癌 双向电泳 质谱
  • 简介:目的本文探讨及评价直视下微创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进行直视下微创减压手术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男32例,女24例;年龄35~67岁,平均45岁.根据MRI影像学结果L3~4节段12例,L4~5节段29例,L5~S1节段22例,多节段15例.采用腰椎间盘突出的MSU分型分析,2-B型21例(37.5%),2-AB型20例(35.71%),2-C型8例(14.29%),其他类型:7例(12.5%).术后随访10-16个月,平均12个月,分别在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对患者的功能和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并依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5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5-60min,平均40±10min;术中出血量15~80ml,平均35±5ml,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满意度高.术后不同评价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视下微创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维持腰椎的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突出 微创减压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extrapleuralsolitaryfibroustumor,ESFT)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44例ESFT病例行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良性35例,恶性9例。ESFT组织学形态多样,典型者见梭形细胞呈无模式(patternless)排列,伴有粗大瘢痕样的胶原及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CD34、Bcl-2、CD99、SMA阳性率分别为100%、93%、79%、67%和6%,Desmin、S-100、CD17、Calretinin及EMA均为阴性。随访33例,3例局部复发,无死亡及远处转移。结论: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表型有助于ESFT诊断及鉴别诊断。对ESFT患者有必要进行术后长期随访。

  • 标签: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迷走神经近端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评估其临床有效性.方法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40例近端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保留迷走神经的近端胃癌根治术(A组)、传统近端胃癌根治术(B组)和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C组).术后1年观察并比较患者生活质量、食管黏膜改变、胆囊收缩功能.结果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研究,其中A组10例、B组13例、C组17例.A、B、C三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病理分化、Lauren分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A、B、C三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28.0±2.83)、(28.46±3.75)、(29.05±5.1)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年,生活质量Spitzer评分分别为(8.1±1.1)、(7.0±1.1)、(6.9±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三组的腹泻发生率分别为10.0%、58.3%和66.7%,A组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A、B、C三组胆囊收缩功能良好比例分别为80.0%、75.0%和26.7%,A、B组功能良好比例显著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A、B两组食管黏膜改变程度Savery-Miller分类0/I级比例分别为60.0%(6/10)和16.7%(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保留迷走神经的近端胃癌根治术在技术和临床疗效方面安全、可行,肿瘤根治程度与传统近端/全胃切除的胃癌根治术相当.

  • 标签: 胃癌 胃切除术 迷走神经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