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2 个结果
  • 简介:评价颅颈交界区的稳定性非常重要。现有动物模型、尸体模型在研究该部位的生物力学上均有不足之处。已有人构建枕寰枢关节(occipito—atlanto—axialjoint,OAAJ)有限模型,但其包含的解剖结构并不致。我们基于1例青年男性志愿者CT扫描数据,构建了完整的OAAJ非线性有限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

  • 标签: 枕寰枢关节 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
  • 简介:对于成组设计定量资料,人们常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假设检验。事实上,这里所提及的常用的假设检验都属于般的差异性检验方法。然而,在新药或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研究中,还有3种特殊的假设检验方法,即非劣性检验、等效性检验和优效性检验。本文将介绍这3种特殊检验的样本含量估计方法。

  • 标签: 样本含量估计 检验效能 定量资料 成组设计 假设检验方法 非劣性检验
  • 简介:目的探讨建立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畸形的三维有限模型的方法。方法采集1例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畸形患者的颅颈交界区的CT薄层扫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对CT数据进行处理,生成三维几何表面模型,并导出点云;采用逆向工程软件Imageware处理点云数据,生成三维曲面;采用四面体与六面体混合分网的思路,利用HyperMesh对曲面模型先分块再分网,最后导出网格模型;将网格模型导入有限软件Abaqus,进行韧带添加、材料赋值、接触定义、边界约束等,得到寰枕融合畸形三维有限模型。结果建立的有限模型包含474162个单元和235524个节点,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较好,可根据不同实验目的进行加载分析,对复杂载荷条件进行仿真计算。结论利用HyperMesh等软件的前处理功能建立的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三维有限模型,可为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基础,可为上颈椎畸形有限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 标签: 颅底陷入症 寰枕融合畸形 三维有限元模型 HyperM ESH
  • 简介:目的探讨种新型大脑皮层神经特异性结合物的特性及应用条件。方法将接有荧光素FITC的肽段Tetl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进行染色,免疫双标法检测FITC-Tetl特异性标记神经能力,并对其应用条件进行量化。同时以HEK及C6细胞做为对照。结果FITC-Tetl达到定浓度(30Ixg/mL)时能特异性显示大脑皮层神经.其几乎不与胶质细胞、HEK及C6细胞结合。过高(100μg/mL)或过低(10μg/mL)浓度均不利于神经标记。结论Tetl能特异性结合大脑皮层神经,该肽段可能成为种新型的中枢神经标记或靶向手段。

  • 标签: 大脑皮层 神经元 生物学标记 免疫荧光
  • 简介:目的建立新的家兔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方法采用单侧颈动脉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的方法制成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实验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N组)、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组(L组)、枕大池二次注血组(SAH组)、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组(L-SAH组)。观察并比较各组动物神经功能改变、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速度变化以及基底动脉和海马形态学变化。结果SAH组和L-SAH组均出现了神经功能症状,SAH组较轻,L-SAH组较重且持续时间长。SAH组和L-SAH组枕大池二次注血后血流速度均明显加快,根据平均血流速度计算的基底动脉痉挛程度:SAH组在二次注血后1d、3d、7d分别为32.70±5.81、21.29±7.98、4.21±6.55;而L-SAH组为29.97±6.37、21.51±10.25、12.40±7.46。结论兔单侧颈动脉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可制成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可用于研究SAH后神经功能损害及药物干预。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模型
  • 简介:目的从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的角度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脑电变化的特征。方法选取MCI患者19例,其中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10例,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CI)患者9例。MCI患者经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总体衰退量表(GDS)、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Hachinski缺血指数(HI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在安静状态下采集脑电信号后行非线性分析并与10位年龄匹配的健康老年人(HE)行组间比较;同时,VCIND亚组与aMCI亚组行MCI组内比较。结果MCI组与HE组比较,脑电非线性参数关联维数(D2)、点关联维数(PD2)、复杂度(Cx)平均值减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MCI亚组与VCIND亚组比较,脑电非线性参数Cx平均值增高,李亚普诺夫指数(LE)平均值减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脑电非线性分析能够较早客观判断脑功能的改变,对MCI的诊断及亚型的判定有定的辅助价值。

  • 标签: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脑电图 非线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伴神经毡岛样结构的胶质神经肿瘤的病理学特征。方法1例右侧顶枕部和胼胝体伴神经毡岛样结构的胶质神经肿瘤(WHOⅡ~Ⅲ级)患者,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大体标本观察肿瘤为灰白色破碎组织块,质地柔软,约3.00cm×3.00cm×0.50cm大小。组织形态学观察,肿瘤细胞呈界限分明的两种排列,种为部分细胞呈圆形和卵圆形,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部分细胞呈菊心团样结构,中心为神经毡岛样结构,肿瘤细胞呈广泛的“假栅栏状”排列,中心为神经毡岛样结构。另种为肿瘤细胞呈“旋涡状”排列,伴钙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神经毡岛样结构区域巢蛋白强阳性表达,神经核抗原表达阴性,神经毡岛样结构周围部分细胞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表达阳性,中心部位突触素强阳性表达;星形细胞瘤区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阳性,p53阳性细胞数目为25%~50%;神经毡岛样结构区域Ki-67抗原标记指数〈5%,星形细胞瘤区域约为10%。结论伴神经毡岛样结构的胶质神经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与浸润性星形细胞瘤相似,但“假栅栏状”结构与文献报道略有不同,可能与多个神经毡岛样结构融合有关。肿瘤染色体检测与星形细胞瘤相似,均表现为染色体7q、9p缺失,提示其本质-生物学行为仍为星形细胞源性而非神经源性肿瘤.

  • 标签: 肿瘤 神经上皮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 简介:目的建立种成年大鼠脑积水动物模型.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8只,再随机平均分为A、B、C、D四个亚组,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向枕大池内注入25%白陶土混悬液0.1mL,分别在白陶土注射后第1、2、4、6周行MRI检测,鉴定脑积水是否形成,并测定第三脑室层面侧脑室大小.对照组12只用同样方法向枕大池内注入生理盐水0.1mL,2周后行MRI检测.并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实验组有34只大鼠成功诱发脑积水,且脑室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扩张.结论白陶土注射法可以制作确切的大鼠脑积水模型,特别适用于急慢性脑积水的研究.

  • 标签: 脑积水 大鼠 白陶土 枕大池 对照组 MRI
  • 简介: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急性脑卒中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新疆地区急性脑卒中779例作为病例组,同期非急性脑卒中72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脑卒中登记方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P=0.028,OR=1.384),年龄(P=0.010,OR=1.014),族别(P=0.014,OR=1.346),饮酒(P〈0.001,OR=2.739),脑卒中家族史(P〈0.001,OR=0.374),糖尿病病史(P〈0.001,OR=2.093),高血压病病史(P〈0.001,OR=5.713),高脂血症(P=0.009,OR=0.656)均与急性脑卒中相关。(2)维吾尔族与汉族急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比较:779例急性脑卒中,其在男女性别比例上无显著性差异。维吾尔族相比汉族脑卒中患者,其在吸烟、饮酒及糖尿病病史的比例要低于汉族(P〈0.05),而患高血压病病史的比例高于汉族(P〈0.05)。结论性别、年龄、民族、饮酒、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是新疆地区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多元回归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NO供体DEA和SNP对大鼠海马培养神经L-型钙电流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L-型钙电流用膜片钳的全细胞模式进行记录。结果DEA和SNP这二种NO供体的主要效应为抑制作用。3mmol/LDEA可抑制L-型钙电流,当电压去极化至10mV时,电流被抑制了29%。SNP对通道也主要起抑制作用,并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当用NEM预处理以阻断S-亚硝化通路后,SNP仍对L-型钙电流产生相似的抑制作用,表明S-亚硝化机制不参与该调控作用。用10μmol/L,ODQ预处理以阻断cGMP途径后,SNP仍对通道有抑制作用,表明存在另种非cGMP通路的抑制性机制。结论上述结果表明.N0供体DEA和SNP对海马神经L-型钙电流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与cGMP途径和S-亚硝化修饰无关的途径。

  • 标签: 一氧化氮 L-型钙通道 海马 膜片钳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方法采用体外插管法建立大鼠闭胸式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并在深低温停循环时,用冷脑保护液间断给予脑组织灌流.结果用大鼠建立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呼吸的自主恢复率为80%,心跳恢复率为100%.结论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的建立,对研究脑组织低温状态下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应用低温进行脑保护提供了基本条件.

  • 标签: 深低温停循环 大鼠 复苏 临床应用 脑组织 脑保护液
  • 简介:缺血性卒中占全部卒中的60%-80%。缺血性卒中体外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对揭示其发病机制及探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分别从神经、胶质细胞、内皮细胞、血脑屏障、血管神经单元等角度建立起可靠的研究缺血性卒中的研究平台。本文对各种缺血性卒中的体外模型的制备方案及应用方法的最新进展展开综述,为缺血性卒中的研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方法选择。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体外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在本院接受开颅手术治疗的170例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近期预后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70例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死亡9例(5.29%),植物生存10例(5.88%),重度残疾19例(11.18%),不良预后总发生率为22.35%(38/170)。单因素分析得出不良预后发生率在年龄、瞳孔改变、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血肿量、手术方式、合并颅内其它损伤、并发症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60岁、瞳孔改变、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12h、合并颅内其它损伤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GCS评分≥9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1.507,P〈0.05)。结论高龄、瞳孔发生变化、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超过12h、术前GCS评分偏低、合并有其它颅内损伤均会增加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残疾或死亡的发生风险。

  • 标签: 脑外伤 硬膜外血肿 预后 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神经干细胞是近几年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脑血管疾病是人类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文章综述了神经干细胞在成人脑内分布,脑缺血后内性神经干细胞再生的时间规律、新生神经的移行和分化特点,并且介绍了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可能机制.

  • 标签: 缺血性脑损伤 神经元再生 神经干细胞 兴奋性氨基酸 炎症 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卒中是当今世界上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的重大疾病之,其病理机制以及预防治疗措施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卒中动物模型对于卒中的病理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传统的和改良的卒中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

  • 标签: 卒中 动物模型 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用电击、缺氧、麻醉等处理方法建立小鼠逆行性遗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优劣.方法将72只昆明小鼠分为对照组及电休克、缺氧、丙泊酚、电休克+缺氧、电休克+丙泊酚5个处理组.先给予各组相同的避暗训练以建立避暗行为,随后分别给予各处理组120~180V电击、密闭容器内缺氧、腹腔注射0.3mL丙泊酚、120~180V电击+密闭容器内缺氧、120~180V电击+腹腔注射0.3mL丙泊酚相应处理.次日开始用暗箱观察各组小鼠的步入潜伏期,以分析避暗行为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小鼠在避暗训练后24h(第4天)的步入潜伏期为(111.7±17.2)S,缺氧组、电休克+缺氧组、电休克+丙泊汾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休克组、缺氧组、电休克+缺氧组、电休克+丙泊酚组4组均有部分小鼠步入潜伏期明显缩短至30s以内,其发生率分别为43.8%、45.4%、66.7%、60%,而丙泊酚组步入潜伏期无明显变化.第5天、第8天观察显示,步入潜伏期缩短的小鼠中个别出现恢复.结论电休克、缺氧、电休克+缺氧、电休克+丙泊酚处理后的小鼠中部分可出现逆行性遗忘表现,以电休克+缺氧组建模的成功率最高:已出现逆行性遗忘的小鼠中部分可在后期恢复;单纯丙泊酚不能引起逆行性遗忘.

  • 标签: 逆行性遗忘 电休克 缺氧 丙泊酚 动物模型
  • 简介:慢性血管源性脑缺血疾病是神经外科常见病,该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有大鼠模型、小鼠模型和兔模型,可以用于低灌注所致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学习记忆力减退以及神经细胞功能改变等的研究。本文综述上述模型的制作方法,分析这些制作方法和模型的优缺点,并介绍慢性血管源性脑缺血的检测方法,探讨了各模型在临床慢性血管源性脑缺血疾病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脑缺血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脑牵拉压(BRP)的测量方法及脑牵拉压引起神经细胞凋亡的规律和机制.方法利用电阻应变计制作脑牵拉力的测量装置,对其定标.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分为30、40、50g组,牵拉完毕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脑牵拉压区神经细胞凋亡的百分率和细胞线粒体的活性变化.结果30g的BRP牵拉30min引起较低的细胞凋亡率,几乎不影响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40g的BRP牵拉30min引起较高的细胞凋亡率.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明显降低;50g的BRP牵拉15min引起更高的细胞凋亡率,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显著降低.结论该装置可作为脑牵拉压的测量工具,脑牵拉可引起神经细胞凋亡以及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实验性脑牵拉时,最好将BRP控制在40g以下.

  • 标签: 脑牵拉压 细胞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 简介:目的探讨长期饮酒对大鼠脑缺血模型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方法方法选用180~200g雄性Wistar大鼠30只,以7.2%酒精喂养100天,制作长期饮酒模型,在缺血0h,1h,3h,6h分别取血,用放免法测定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结果饮水组缺血3h血浆CGRP含量明显下降,酒精组缺血1h时血浆中CGRP明显下降,于缺血3h仍维持在同水平,两组于缺血6h时血浆CGRP逐渐升高,饮酒组血浆CGRP仍低于饮水组.结论脑梗死超早期伴有血浆CGRP的动态改变,长期饮酒可加重这些变化.

  • 标签: 长期饮酒 脑缺血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放射免疫法
  • 简介:近年来随着颅脑损伤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危重病人被成功抢救,但很多病人因意识长期得不到恢复而转入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vegetativestate,PVS)。由于PVS的致病机理复杂多样,动物模型制作困难,至今尚无满意的动物模型,影响了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发展。因此,建立满意的动物模型成为PVS研究关键性步骤。本文对闭合性颅脑损伤动物模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重点比较了创伤后动物昏迷情况,希望找到有益的模型制作方法。1概述

  • 标签: 脑损伤 模型 昏迷 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