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开展综合实验,探讨培养学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的实验教学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04级护理本科4个班(1、2、3、4)18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1、3班为实验组,2、4班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验证实验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开设综合实验的教学方法。在课程结束后及临床实习期间,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实验技能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和综合能力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实验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

  • 标签: 综合性实验 护理本科生 综合能力
  • 简介:目的对综合医院精神联络会诊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一所综合医院291例住院病人精神联络会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了解联络精神会诊于综合医院的应用情况。结果邀请会诊的科室以内科最多(43.3%),会诊形式以普通会诊为主(69.4%).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要求协助诊治是会诊的主要原因(44.3%)。非精神科医生对精神疾病普遍认识不够,对精神障碍的实际诊断率和诊断符合率偏低,分别为51.9%和35,6%,能于会诊前使用精神药物者仅22.7%。结论在综合医院应大力开展联络精神会诊,这有利于提高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生业务水平,全方位提高医院诊治病人的能力。

  • 标签: 综合性医院 联络精神会诊 精神科 医生 医疗水平
  • 简介:目的对1例22岁神经厌食症的治疗。方法行综合心理治疗,具体方法:①支持性心理治疗,②认知行为疗法,③AN行为矫正治疗观察记录表,④操作性行为疗法⑤暗示疗法⑥家庭治疗。结果治疗4月余,病人摄食恢复正常,体重由原来的37kg增至47kg,月经已重新来潮,治疗达到预期效果,随访2年症状未再现。结论对AN的治疗,综合心理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模式。

  • 标签: 综合性心理治疗 神经性厌食症 认知行为疗法 行为矫正治疗 正常 支持性心理治疗
  • 简介:目的:建立大型综合医院监护室护理人员能级划分体系与能级配置模型,以期在保证患者监护质量的同时,提高护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方法:运用专家会议、专家咨询的方法确定监护室护理人员能级划分体系,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上海市5所大型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室进行现场实验与研究。结果:形成了护理人员能级划分体系,并建立了大型综合医院监护室各级护理人员配置模型。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大型综合医院监护室护理人员分层配置模型为护理管理者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不同等级护理人员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医院 监护室 护理人员 配置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医院日间化疗病房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解决肿瘤患者住院难、治疗不及时、患者流失等方面的问题。方法:确定日间化疗收治对象、收治流程;建立日间化疗管理新模式;对新模式的运作进行不断的优化、改进和创新,实现日间化疗病房医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结果:日间病房在医护人员配置和空间设置上可节约成本约50%以上。从2010年至2013年,日间病房患者由治疗轮次1轮增加到2-2.5轮,每月治疗人次由300人次增加到900多人次,日间化疗病房床位使用率由100.50%上升到245.00%;2013年患者住院满意度达99.95%,比2010年上升3.93%;获得患者表扬信由47封上升到299封。连续2年无投诉。结论:综合医院设立日间化疗病房在方便肿瘤化疗患者治疗的同时,明显缓解了肿瘤患者等候住院时间,提高了病房的床位使用率,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综合性医院 日间化疗 医护一体化 创新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心理状况睡眠质量和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基础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2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满意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知识知晓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依从;护理前后患者心理状况(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感染等不良事件率。结果:观察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知识知晓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依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心理状况(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相似,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状况(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等不良事件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可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和提高治疗依从,促进睡眠质量改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降低感染风险。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 心理状况 睡眠质量 感染 影响
  • 简介:目的研究MRI阳性的学龄期儿童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患者切除手术的疗效,并分析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学龄期LGS儿童患者14例,其中左侧大脑半球切除术1例,单脑叶切除术9例,多脑叶切除术4例。对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MRI显示局限性异常6例,广泛异常8例。病理灶全切除9例。术后1年和3年的癫痫无发作率为64.3%和57.1%。其中病理灶全切除和MRI显示局限病理者术后3年无发作率分别为75%和83.3%。术后较术前QOL改善者11例,术后IQ改善者9例。术后3年总体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6.07%±12.66%。满意度与术后无癫痫发作有明显相关(P=0.001)。术后使用AEDs较术前显著下降。结论切除手术治疗学龄期儿童合并病理灶相关的LGS癫痫控制效果良好,QOL和IQ显著改善,安全高。MRI显示局限性病理灶的患者应当优先考虑切除手术,完整切除病理灶疗效可能更好。

  • 标签: 癫痫外科 LENNOX-GASTAUT综合征 切除性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脊髓电刺激术(spinalcordstimulation,SCS)治疗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regionalpainsyndrome,CRPS)的有效。方法回顾分析4例CRPS病例,其均经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疼痛转归。结果病人术后VAS评分平均降低5.4,3例病人疼痛缓解大于50%,无手术并发症。结论SCS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CRPS。、

  • 标签: 疼痛 神经病理性 脊髓电刺激术 疼痛综合征 复杂性区域性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顽固癫痫的术前定位及将几种手术方式联合应用治疗顽固癫痫的疗效.方法应用三维痫灶定位诊疗计划对50例顽固癫痫病人进行术前、术中致痫灶三维精确定位,然后在显微镜下采用几种术式结合的方法手术处理致痫灶、致痫网.术后随访1~2年.结果术中64导皮层电极及8导深部电极检测证实三维痫灶精确定位诊疗计划系统定位准确可靠.术后随访显示22例(44%,22/50)癫痫发作完全消失;18例(36%,18/50)癫痫发作显著减少,效果良好;7例(14%,3/50)疗效差;无明显改善3例(6%,3/50),手术总有效率达80.0%(40/50).结论选择三维痫灶精确定位诊疗计划和适当的手术方式治疗顽固癫痫,可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顽固性癫痫 三维定位 综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开放式心理病房的设置、管理、病种构成、治疗方法及可行。方法:对住院病人进行分析。结果:病种构成中以焦虑症及抑郁症居多,其次为心因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样精神病、心身疾病;治疗效果理想。结论:综合医院开设开放式心理房是有效的、可行的、安全的。

  • 标签: 综合医院 开放式心理病房 设置 管理 病种构成 可行性
  • 简介:目的:分析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安溪县医院收治的行多导睡眠检测(PSG)患者95例,分析其临床资料,通过Logisitic回归分析OSAS危险因素。结果:患者BMI≥25kg/m^2、伴有高血压史、颌面结构异常及拥有吸烟等不良方式是引发OSAS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分析OSAS患者主要危险因素,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指导作用。

  • 标签: 阻塞性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Logisitic模型
  • 简介:目的:分析小儿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采取整体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兖矿集团公司总医院收治的小儿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护理方式的差异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常规护理和整体护理措施,护理后对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乙组和甲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4%和72%。对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分析,乙组和甲组不良反应率分别是8%和20%。乙组和甲组家属对护理方式满意率分析,分别是70%和90%,乙组的整体效果突出。结论:对小儿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措施,优势明显,能减少并发症,提升整体优势,因此值得推广。

  • 标签: 阻塞性睡眠性 呼吸暂停综合征 整体护理 效果分析
  • 简介:现阶段,在临床中,由于罹患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的患者总量逐步增多,且其并发症也过多,使得OSAHS已经逐步变成了十分普遍的病症。对OSAHS施予治疗的关键方法为口腔矫治器(OA),其具备方便进行携带、运用舒服等特征,较易被OSAHS患者所接纳与运用。

  • 标签: 临床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分析 口腔医学
  • 简介:中枢睡眠呼吸暂停(CSA)的特点是睡眠时因中枢驱动功能受损而引起的反复气流中断。笔者在临床中见一例35岁无基础疾病的睡眠打鼾的中青年患者,经PSG监测诊断为中枢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透明隔间腔及V氏间腔增宽。笔者考虑其CSA可能与透明隔间腔增宽致控制睡眠的相关中枢驱动功能受损有关。经伺服通气呼吸机治疗后,患者微觉醒指数、AHI、氧减饱和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均明显降低,睡眠结构恢复正常,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透明隔腔(CSP)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 伺服通气呼吸机(ASV)
  • 简介:慢性阻塞肺病(COPD)患者合并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亦称重叠综合征(OS)。OS患者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夜间低氧血症及CO2潴留,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所以临床医生对OS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积极的治疗。OS患者,发生夜间低氧血症的概率较单纯COPD或OSAS患者高,夜间低氧血症导致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进而导致患者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睡眠质量差等的发生。现就此症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提高对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临床特点的认识,以减少漏诊。方法对28例人类获得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或)艾滋病患者中的12例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机会感染性疾病情况进行回顾,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结果12例患者分别诊断为艾滋病脑病(5例)、慢性脑膜炎(3例)、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多发性神经病和获得脱髓鞘神经病各1例)、脑梗死(1例)和肌肉病(1例)。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率约为42.86%(t2/28)。至少合并1~2种以上机会性感染,以真菌最为多见,发病率为83.33%(10/12);隐球菌脑膜炎发病率为25%(7128)。结论HIV感染可累及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及肌肉。艾滋病期患者常合并多系统混合感染,以真菌最为常见;临床以消瘦、间歇发热、头痛、咳嗽、认知功能减退、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症状与体征为主,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或漏诊。诊断与鉴别诊断需依靠脑脊液检查、肺部CT、头部CT和(或)MRI等辅助检查结果,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筛查,尽早明确诊断。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机会性致病菌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