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估DynaCT术中辅助应用在颈椎损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3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DynaCT辅助颈椎损伤手术的患者共52例,其中上颈椎损伤(C1-2)15例。下颈椎损伤(C3-7)37例。全麻成功后,固定体位和头架(颈椎后路),先行基准DynaCT扫描。颈椎前路手术中,椎间盘摘除和骨减压操作后行第二次DynaCT扫描。Cage或钛笼置入并再次DynaCT扫描。颈椎后路手术中,常规侧块或椎弓根螺钉置入和脊髓减压后行二次DynaCT扫描。前路或后路手术中,对于合并有骨折脱位者,复位矫正后需再次DynaCT扫描,对于骨减压范围不充分,植入物位置不良或复位矫正不满意者均需进一步操作直到DynaCT确定满意为止。结果颈前入路10例,颈后入路39例,前后联合入路3例。颈前入路根据术中DynaCT对减压不充分者进行再次或多次骨减压5例;调整Cage位置1例;合并脱位者6例,其中对复位不满意再次或多次矫正3例。颈椎后路植入椎弓根螺钉14枚,根据DynaCT调整螺钉2枚;植入侧块螺钉254枚,根据DynaCT调整螺钉12枚;合并脱位者15例,根据DynaCT对脱位矫正不满意者进行再次或多次复位纠正8例。术中平均使用DynaCT3.76次。术后随访1~3个月,行MRI及三维CT检查,术后影像学均证实减压充分、固定及骨折脱位复位满意。术后1w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平均恢复率为63.42%。本组无因减压不充分或固定复位不满意而二次翻修手术病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脑脊液漏1例,神经损伤1例。无与DynaCT相关并发症。结论术中DynaCT的应用可减少颈椎损伤手术中因减压不充分、固定和骨折脱位复位不满意而造成手术效果差,降低需要二次手术的机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颈椎外伤手术的安全性及精确性,有效改善颈椎损伤患者的预后。

  • 标签: Dyna CT 颈椎损伤 减压术 复位 螺钉固定
  • 简介:目的总结神经内镜下脑室肿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脑室肿瘤病例资料,其中侧脑室肿瘤10例,第三脑室肿瘤8例,第四脑室肿瘤5例。病例均接受神经内镜手术。结果脑室镜手术6例(肿瘤全切除2例,肿瘤活检及第三脑室造瘘术4例);Endoport内镜控制手术4例(肿瘤全切除3例,肿瘤部分切除及第三脑室造瘘术1例);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13例(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1例)。结论对脑室内肿瘤活检与切除,脑室镜手术比传统方法有显著优势。Endoport内镜控制手术主要用于切除血供丰富的肿瘤。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用于肿瘤残留位置较偏的病例,为手术肿瘤全切提供保证。

  • 标签: 脑室肿瘤 神经内镜 手术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颞肌成形颅骨成形术治疗颅骨缺损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111例因颅骨缺损行颅骨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术中行颞肌的充分游离,并成形、固定。结果术后1个月行颞肌功能锻炼,术后随访3~6月;病人双侧颞部对称,皮肤切口愈合良好,无颞前区塌陷及颞肌下坠畸形,无明显颞肌萎缩,颞肌功能保留。结论颅骨成形术中进行颞肌成形,可以有效恢复颅骨缺损处颞部的外形和颞肌功能,进一步完善颅骨成形术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颅骨缺损 颅骨成形术 颞肌成形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调节引流高度脑室出血外引流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脑室出血或继发性脑室出血32例,均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根据引流的高度分成抬高引流组(17例,引流管的高度在外耳道上25cm)和常规引流组(15例,引流管的高度在外耳道上10cm)。结果抬高引流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血肿消失时间是5~8d,平均(6.41±1.06)d;常规引流组血肿消失时间是7~10d,平均(8.33±1.11)d;两组血肿引流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抬高引流组组没有并发颅内感染;常规引流组有1例颅内感染,脑脊液培养示鲍曼不动杆菌,经抗生素治疗、腰大池引流后好转。结论脑室出血外引流的高度在外耳道上方25cm,辅以尿激酶灌注,有助于脑室系统内血肿消散。

  • 标签: 脑室出血 脑室外引流术 引流高度 效果
  • 简介:模拟医学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和培训模式,可以帮助医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学习解决特定临床问题的流程,这种新的模式将今后神经病学的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神经病学教学中使用模拟医学教育的必要性、目前现状以及今后课程设计的重点。

  • 标签: 模拟医学 神经病学 教学
  • 简介:目的:建设基础护理慕课网络教学平台并应用于课堂辅助教学,提升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方法:以网络教学平台的慕课式课程设计为支点,通过申请开课、创建课程门户、建设教学资源库、完善移动学习终端建设等步骤完成课程建设,并通过发布视频任务、发起网上讨论、布置课后测验、计算机随机组卷考试等方式应用于课堂辅助教学。结果:2015年9月到2016年2月,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共完成教师发布的单元测验和视频任务点43个,平台访问次数达39528人次,师生共参与讨论话题672个。结论:慕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与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仅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学习的瓶颈,实现了网络大数据监督下学生的自主课外学习管理,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辅助。但如何进一步改善教学设施,引导学生诚信学习,实现课堂和网络教学有机融合是慕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 标签: 慕课 网络教学 基础护理
  • 简介:线粒体自噬是细胞通过自噬清除破坏的线粒体的过程,是线粒体质量控制的重要机制。近年来研究表明,缺血性卒中后存在明显的线粒体自噬。因此卒中过程当中,调节控制线粒体数量和质量的线粒体自噬过程,可能对治疗卒中、延缓细胞死亡、保护神经元有十分关键的意义。本文主要对线粒体自噬缺血性卒中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以及其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线粒体自噬对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作用进行展望。

  • 标签: 自噬 线粒体自噬 缺血性卒中 PINK PARKIN NIX/BNIP3
  • 简介: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neuron-restrictivesilencerfactor,NRSF),是一种重要的锌指蛋白转录负调控因子,它与某些基因中相应的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元件(neuronrestrictivesilencerelement,NRSE),又称RE-1(repressorelement1,RE-1)相结合,从而对许多与神经元发育及功能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发挥阻遏作用。REST辅助抑制因子(RESTcorepressor,CoREST)是一种神经元表型调控因子,CoREST与REST的C端结构域(含有一个C2H2型锌指结构)结合,形成阻遏复合物,发挥转录抑制作用。本文就REST和CoREST神经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 REST CoREST 神经元分化
  • 简介:目的设计一种新型脊柱定位仪,通过脊柱标本椎弓根穿刺验证定位仪的实用性与定位准确性。方法自行设计一种脊柱定位仪,选择4具成人脊柱尸体标本,使用脊柱定位仪对尸体标本的椎弓根进行穿刺,测量椎弓根内、外缘的穿刺点与提前计划的理想穿刺点之间的距离,根据穿刺针的最大偏差数值计算穿刺的优良率。结果共穿刺了尸体标本L1-S1的48个椎弓根,椎弓根外缘穿刺点与理想穿刺点的偏差距离正位X光片上为:0-6.0mm,平均1.8mm;侧位X光片上为:0-7.0mm,平均1.6mm。椎弓根内缘穿刺点与理想穿刺点的偏差距离为正位X光片上为:0-6.4mm,平均2.0mm;侧位X光片上为:0-7.3mm,平均1.9mm。穿刺的最大偏差距离为:0-7.3mm,平均2.4mm。穿刺结果,优:34例(70.8%);良:10例(20.8%);差:4例(8.3%),优良率为91.7%。结论新型脊柱定位仪椎弓根穿刺试验中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具有体积小巧、操作方便、精确性高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脊柱 定位仪 椎弓根 导航 机器人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低成本增强现实技术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采集17例高血压脑出血拟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患者头颅CT数据,运用3D—slicer免费软件进行虚拟现实重建并设置标记物后,将重建图片导入智能手机,应用相机功能程序进行头皮与重建图片准确融合,精确描画脑内血肿体表投影,实现增强现实技术,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进而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脑内血肿清除手术。结果运用低成本增强现实技术1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可成功完成脑内深部血肿穿刺,并经神经内镜观察证实到达目标部位。结论低成本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为高血压脑出血的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定位指导。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增强现实 智能手机 神经内镜
  • 简介:近年来,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magneticresonanceimaging,HR-MRI)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愈来愈受重视,HR-MRI已经逐渐被引入颅脑动脉管壁成像的研究当中,为卒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本文就高分辨率磁共振卒中动脉管壁成像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高分辨率磁共振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动脉管壁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同伴互助学习模式重症脑血管病专业组临床见习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共40位我科实习的本科生,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分组接受同伴互助学习教学,出科时进行理论与实践考试,完成问卷进行自我测评及评价课程。结果同伴互助学习教学模式出科考试理论成绩及实践操作能力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参与同伴互助学习模式者对掌握重症脑血管病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临床实践技能的自我评价较满意。结论同伴互助学习模式运用于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帮助重症脑血管病专业见习轮转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基本实践技能。

  • 标签: 同伴互助学习 重症脑血管病 临床见习 教学
  • 简介: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母系印记基因3(MEG3)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对U87胶质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116例新鲜神经胶质瘤组织标本及癌周正常组织标本中长链非编码RNAMEG3的表达;MEG3过表达后,分别采用四氮唑蓝盐化合物(MTS)法、流式细胞仪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其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结果MEG3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织(4.85±0.56粥9.18±0.45;t=1.67,P=0.0012〈0.05);过表达MEG3后胶质瘤细胞U87增殖能力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2.0%±3.8%vs84.0%±4.6%;t=1.54,P=0.0145〈0.05);过表达MEG3后,细胞凋亡能力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9.4%±3.2%铘5.5%4-1.2%;t=2.35,P=0.0013〈0.05);过表达MEG3后,U87细胞迁移能力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5.6%±5.8%vs100%±0;t=1.48,P=0.0021〈0.05)。结论MEG3神经胶质瘤中是低表达的,具有抑制细胞U87增殖和迁移,促进凋亡的作用,神经胶质瘤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母系印记基因3 神经胶质瘤 U87细胞 生物学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真核细胞中细胞分裂周期蛋6(CDC6)与颅咽管瘤(CP)的相关性,探讨其对CP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CP标本中CDC6的表达情况,并合成CDC6小的干涉核糖核酸(siRNA)片段,转染CP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干扰CDC6表达后CP细胞生长水平,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脑组织与CP组织中CDC6表达存在明显差异,而生长曲线显示下调CDC6的表达之后,CP细胞增殖变慢,曲线变缓,与未转染的细胞相比细胞生长被明显抑制。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发现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合成后期(G2)明显缩短,提前进入合成(M)期。结论CDC6CP细胞中表达量较正常细胞高,而且参与了CP细胞的增殖调控。

  • 标签: CDC6 CP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 简介:目的探讨miR-221/miR-222胶质瘤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1例胶质瘤患者和33例非胶质瘤患者的脑脊液miR-221/miR-222表达水平,并采用ROC曲线评价其诊断胶质瘤的价值。结果miR-221和miR-222胶质瘤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01)。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脑脊液miR-221、miR-222表达水平高于低级别组,其中miR-222表达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49倍,P=0.007)。脑脊液miR-221、miR-222的表达水平都能将胶质瘤患者与对照者区分开;而二者联合诊断胶质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9,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83.9%。结论脑脊液中高表达的miR-221/miR-222有可能作为胶质瘤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胶质瘤 脑脊液 miR-221/miR-222 诊断
  • 简介:10月的兰州,秋高气爽,万里晴空,金城绘彩图。经过一年余的准备,世界中联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高原睡眠医学学组,于2017年10月20日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正式成立了,这是我国睡眠科技工作者对高原睡眠医学研究的新起点,也是创建高原睡眠医学的新开端。

  • 标签: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医学专业委员会 睡眠医学 高原 兰州 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