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小脑前下动脉瘤发病率低。天坛医院827例动脉瘤的资料,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仅有2例,占0.24%[1]。山东省立医院一组406例动脉瘤,发现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3例,占0.74%[2]。而其中的颈动脉瘤则鲜有报道。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1病例患者,女性,37岁,因"突发剧烈头痛5h"入院。

  • 标签: 小脑前下动脉 宽颈动脉瘤 山东省立医院 天坛医院 剧烈头痛 发病率
  • 简介:目的总结使用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与电解可脱弹簧圈结合治疗颅内颈动脉瘤的体会,探讨两种方法的适应症、存在问题、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25例颅内颈动脉瘤中,19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置入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结果以neuroform支架与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中,10例完全闭塞,8例闭塞90%以上,1例闭塞90%以下。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中,3例完全闭塞,3例闭塞90%以上。结论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瘤颈重塑与电解可脱弹簧圈结合是治疗颅内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颈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进行栓塞。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支架 球囊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微小颈动脉瘤的病例,探讨该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5例颅内微小颈动脉瘤的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动脉瘤的位置、尺寸和破裂与否,技术的操作成功率等相关数据,并分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男35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1.8±5.2)岁;动脉瘤位于前循环29例,后循环16例,平均大小为(2.05±0.72)mm,其中36例为破裂动脉瘤,9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操作成功率100%。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1例继发脑梗塞,遗留轻偏瘫,其余均无并发症。结论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进行颅内微小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可防止弹簧圈突出,达到致密栓塞。

  • 标签: 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 Lvis支架 弹簧圈栓塞
  • 简介: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的特点是睡眠时因中枢驱动功能受损而引起的反复气流中断。笔者在临床中见一例35岁无基础疾病的睡眠打鼾的中青年患者,经PSG监测诊断为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透明隔间腔及V氏间腔增。笔者考虑其CSA可能与透明隔间腔增致控制睡眠的相关中枢驱动功能受损有关。经伺服通气呼吸机治疗后,患者微觉醒指数、AHI、氧减饱和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均明显降低,睡眠结构恢复正常,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透明隔腔(CSP)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 伺服通气呼吸机(ASV)
  • 简介:近几年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技术的不断更新,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但是颅内颈动脉瘤一直是神经介入治疗的难点,特别是老年患者。近几年出现的Lvis支架,因为其更高的金属覆盖率、编制特性,良好的顺应性等,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颅内颈动脉瘤治疗中。

  • 标签: Lvis支架 动脉瘤 宽颈 老年
  • 简介:目的总结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30例颅内颈动脉瘤。结果20例致密填塞,10例部分栓塞,4例出现载瘤动脉闭塞,经治疗后血管再通。结论自膨式支架是一种有效的动脉瘤栓塞辅助材料.可以致密栓塞动脉瘤,解剖治愈,但其长期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支架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目的探讨支架后释放技术在颅内颈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安全性、疗效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间支架后释放技术(支架输送至载瘤动脉动脉瘤段,先填塞部分弹簧圈后再释放支架)治疗的153例178"个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解剖形态,支架植入技术操作程序,临床和造影结果。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植入支架,其中Neuroform支架76枚、Enterprise支架72枚、LEO支架33枚。术后即刻完全栓塞136个动脉瘤(76.4%),瘤颈残留29个(16.3%),部分栓塞13个(7.3%)。术中弹簧圈拉丝1例,血栓栓塞并发症1例。平均术后9.3个月后DSA随访74例,MRA随访44例,显示3例动脉瘤再通。结论支架后释放技术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能显著提高动脉瘤颈覆盖率而达到血管重建目的,使支架治疗技术成功率、安全性和疗效进一步提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支架
  • 简介:目的应用Neuroform颅内专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颈动脉瘤,探讨其安全性,有效性,技术特点和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3例应用Neuroform颅内专用支架治疗颅内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对Neuroform支架的特点和应用的技术特点进行探讨,分析手术中注意点,术中术后并发症防治,手术效果,并且对部分患者术后随访,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33例患者,除1例患者由于血管迂曲,支架没有植入,其余均顺利完成。术中2例出现急性载瘤血管闭塞,急性溶栓成功;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给予加速栓塞,术后加做脑室外引流,痊愈出院。术后23例患者获得脑血管造影随访,随访期限6~38个月,2例出现动脉瘤复发,给予再栓塞,1例出现载瘤动脉狭窄,尚无缺血表现,给予继续随访。所有患者均无术后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手术效果良好。结论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是治疗颅内颈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颅内支架 并发症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评估Neuroform支架在颅内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20例颅内颈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术中将预装好的Neuroform支架引入载瘤动脉并释放覆盖动脉瘤颈,经支架网孔栓塞弹簧圈。结果19例支架植入成功,其中12例取得完全栓塞,3例瘤体仍显影,4例瘤颈残留。术中支架放置失败1例,异位放置1例,术中血栓形成1例。结论Neuroform支架是颅内颈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NEUROFORM支架 栓塞
  • 简介:1958年建院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是卫生部首批评定的“三级甲等医院”,“创世界一流”无疑是医院发展的主流方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病房护理组于2005年获卫生部、全国妇联、总后卫生部授予的“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护理部主任张洪君获“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是全院护士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当然更离不开院领导对护理工作的支持。

  • 标签: 项目 学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陈仲强 院长 护理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球囊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CBMdisc、VIP、CNKI、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3年7月,纳入中、英文比较球囊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颈动脉瘤的是临床研究。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752例患者。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OR=1.05,95%CI:0.72~1.51;P〉0.05)、次全栓塞率(OR=1.33,95%CI:0.86~2.06;P〉0.05)及部分栓塞率(OR=0.69,95%CI:0.31-1.5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OR=0.61,95%CI:0.27~1.41;P〉0.05)、术后3个月的预后良好率[OR=0.95,95%CI:0.54-1.67;P〉0.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球囊与支架辅助弹簧圈两种技术栓塞颅内颈动脉瘤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这一结论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和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 球囊 弹簧圈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整形外科事业取得了蓬勃发展,对于整形外科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本文旨在探索一种适合整形外科临床型研究生的教方法。方法作者回顾了整形外科研究所以往在培训进修生及研究生方面的临床教经验和体会并进行分析,总结了6条行之有效的教方法:①相关基础理论的学习;②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与读书报告;③手术教;④学术活动;⑤技能培训;⑥专题授课。结果为了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的教效果,将以上6种教模式进行综合运用。结论我科作为整形外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研究生,其中以临床型研究生所占比例最大。本文的6种教方法切实可行,将会对临床型研究生的教起到良好的效果。

  • 标签: 整形外科 临床型 研究生 带教
  • 简介:针对转岗及离职后再入职护理人员的临床教现状,分析教现状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并从教者和被教者两方面分析引起教缺陷的因素。建议从规范管理体系、教育以人为本及专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入手,提高临床教质量,帮助再入职护理人员更快地适应新工作环境,提高专科操作技能和理论水平,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满足岗位要求。

  • 标签: 转岗 离职后再入职 护士 带教
  • 简介:目的结合医学留学生在心内科的临床实习情况和我们的教体会,探讨医学留学生的特点以及留学生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实习的教学方法。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2007级至2009级留学生共45人,观察其在北京同仁医院的临床实习情况。结果留学生语言交流存在一定障碍,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结论针对留学生语言障碍的特点施教可以提高其心脑血管疾病的实习效率。

  • 标签: 留学生 临床实习 带教
  • 简介:烟雾病(Moyamoyadisease)临床表现多样,常规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多样,手术操作困难,是神经血管外科临床教学的难点之一。本文介绍我院针对研究生在烟雾病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经验。

  • 标签: 烟雾病 教学 探究式学
  • 简介: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进修医师重要学习内容,在教学中应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血管神经病学的理论基础是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临床实践过程是培养的关键环节,同时必须开阔视野,注重加强健康教育意识。

  • 标签: 教育 医学 继续 脑血管障碍 教学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前后肢体保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入院时采用传统与改良后的肢体保护带进行保护,采用保护患者记录单评定效果。结果改良后肢体保护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传统肢体保护,且无明显不良后果。结论改良后的肢体保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不良反应少而轻,患者依从性好。

  • 标签: 肢体保护带 传统 改良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 保护带
  • 简介: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纤维显示的局限性。方法对21例脑瘤病人术前均行DTI扫描并以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重建颅脑病变周围水肿纤维,比较所得结果与病人术前症状的符合程度。5例病人术后复查DTI,对比手术前后DTT与病人手术前后症状变化。结果DTI能无创显示颅内神经纤维的三维走行,但在水肿纤维显示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纤维显示缺失、断裂等,与临床症状不符。结论术前应用DTI技术指导神经外科手术时,应充分考虑到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纤维显示的局限性。应寻求更先进的数据扫描和重建方法真实显现水肿纤维,更好指导手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脑疾病 水肿 局限性
  • 简介:目的探讨颅骨成形术中应用颞肌游离皮瓣法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颅骨缺损修补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增应用颞肌游离皮瓣。结果49例患者一期愈合,未出现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及皮下积液;1例出现钛网排斥反应和皮瓣炎症反应,再次手术取出钛网后皮瓣愈合。术后随访1月.3年,49例患者均头部外观对称美观,未出现钛网活动和翘起现象、咀嚼肌活动受限、皮肤刺穿等不良反应,另1例因切口瘢痕增生明显致毛发生长欠佳。结论颞肌游离皮瓣颅骨成形法能够将三维成形钛网的优点最大程度发挥出来,颞部塑形美观,固定牢靠,可大大减少颅骨修补术的常见并发症。

  • 标签: 颅骨缺损 颅骨成形术 带颞肌游离皮瓣
  • 简介:目的探索急性脑梗死(ACI)病人溶栓前后缺血半暗(IP)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按照PWI/DWI错配原理入选具有IP的ACI病人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动脉介入溶栓及静脉溶栓。根据DWI异常信号的高低选取梗死核心区、核心区边缘、梗死核心区与边缘之间、梗死区外周4个点,并测量手术前后4点的rADC。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将术后NIHSS评分及住院时间与rADC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前两组病人以上4点的rAD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ADC从梗死核心区到梗死区外周呈单调递增。除梗死核心区外,术后实验组其余3点的rADC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实验组的NIHSS评分及住院时间均少或短于对照组(P=0.016,P=0.000)。术后rADC与NIHSS评分及住院时间均呈显著负相关性(均P=0.000)。结论IP区的rADC越高代表脑细胞生命力越强,rADC可量化评价溶栓的疗效且表明动脉介入溶栓效果优于静脉溶栓。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缺血半暗带 介入溶栓术 相对弥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