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刀(waterjet)是一种利用高压喷射水流进行切割的设备.它在工业领域用于切割不同材料已有多年历史.这种设备是在高压下将水经过一个细小的喷嘴喷射出去,形成细的高压束,甚至一些最坚固的材料也能被精确地切割.1982年Papachristou等[1]首次将刀设备(工业刀)用于肝脏外科手术,其结果显示适当压力的水流可将肝脏实质部分"洗掉",而肝内的血管和胆管不受损伤,随后用双极电凝器凝结血管,使得肝脏手术出血减少.

  • 标签: 水刀 神经外科 动物实验 临床应用 胶质瘤 癫痫
  • 简介:目的分析鞍区肿瘤手术后,出现钠代谢紊乱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分析38例鞍区肿瘤术后钠代谢紊乱的分型及治疗情况.结果术后发生水钠代谢紊乱总发生率63.3%,分为5种类型,尿崩症10例(26.33%),低钠血症24例(63.16%),脑性耗钠综合症2例(5.26%),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LADH)1例(2.63%),高钠症1例(2.63%),经治疗后37例恢复良好,1例死亡.结论鞍区肿瘤术后钠代谢紊乱发生率较高.术中规范操作,避免损伤垂体柄和丘脑下部,注意保护穿支血管;术后注意监测、电解质平衡并及早采取合理措施对鞍区肿瘤术后钠紊乱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鞍区肿瘤 水钠代谢紊乱 分析 术后 治疗 原因
  • 简介:卒中后1周内,脑水肿引发的快速流动导致脑组织膨胀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这个过程治疗的困难主要还是因为其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1988年第一个通道蛋白的发现,似乎为认识和治疗缺血后脑水肿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通道蛋白(aquaporin,AQP),又称水孔蛋白,是一个同源通道蛋白家族,在许多上皮和内皮细胞丰富表达,参与液体的转运。目前已发现的AQP有11种,其分布有相对的组织特异性,主要存在于脑内并且研究较多的是AQP1和AQP4。

  • 标签: 水通道蛋白4 脑水肿 缺血后 靶分子 AQP4 组织特异性
  • 简介:目的探讨颅咽管瘤术后钠代谢紊乱的原因和最佳处理方式。方法对102例经胼胝体切开穹窿间入路切除巨大颅咽管瘤的病人,记录术后尿量、血电解质、抗利尿激素(ADH)、醛固酮(ALD)、皮质醇水平,比较术后激素水平变化与、钠代谢紊乱的关系。结果本组均出现、钠代谢紊乱,术后2周完全恢复52例,4周基本恢复33例,6周恢复12例,需长时间人工调整电解质水平5例。术后ADH、ALD和皮质醇的不足是导致术后钠代谢紊乱的主要原因。结论颅咽管瘤切除术后、钠代谢紊乱与手术损伤下丘脑有关,紊乱类型与ADH、ALD和醛固酮的缺乏情况有关;及时给予相应激素及对症治疗,可获满意疗效。

  • 标签: 水电解质失调 颅咽管瘤 醛固酮 血管升压素类 尿崩症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内通道蛋白-9(AQP-9mRNA)表达与脑水肿动态变化的关系,评价依达拉奉的干预作用。方法216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6只),生理盐水组(B组,大脑中动脉阻断后6h、12h、24h、48h、72h、5d、7d7个时点,各6只),依达拉奉处理组(C组,同B组),术后即刻予以依达拉奉干预。分别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法检测mRNA表达;用HE染色方法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B组大鼠MCAO后脑组织含水量呈上升趋势,48h达高峰,各时点均高于与A组(P〈0.05)。同时,AQP-9mRNA表达量与脑含水量呈相同趋势改变,相关性分析表明AQP-9mRNA表达量(r=0.788,P〈0.05)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B组与C组相比,各时点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下降(P〈0.05);AQP-9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组织病理提示脑水肿及神经元损伤程度减轻。结论大鼠脑缺血后脑内AQP-9mRNA表达与脑水肿变化呈正相关,提示AQP-9可能参与大脑中动脉阻断后的脑水肿形成。依达拉奉干预可减少AQP-9mRNA的表达,从而减轻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后脑水肿,减少神经元坏死,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 标签: 脑缺血 水通道蛋白-9 实时荧光定量PCR 依达拉奉
  • 简介:目的研究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靶输注清醒镇静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40例Hunt-Hess0-Ⅱ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每组20例。术中分别采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实施靶输注观察清醒镇静。记录清醒镇静评价(OAA/S)评分不同时相应的MAP、HR、SpO2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以及两种药物的靶浓度(Ct)和效应室浓度(Ce)。结果随着OAA/S评分下降,MAP、HR和SpO2均明显下降(P〈0.05);随着Ct、Ce的增加,镇静逐渐加深,OAA/S评分降低,BIS明显下降(P〈0.05);P组镇静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均短于M组(P〈0.05)。结论丙泊酚和咪达唑仑TCI清醒镇静均可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但丙泊酚安全性更高,患者合作程度更高。

  • 标签: 靶控输注 脑电双频谱指数 丙泊酚 咪达唑仑
  • 简介: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外周支射频温热凝治疗的疗效.方法V1痛者穿刺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射频温热凝眶上神经或渭车上神经;V2支穿刺圆孔或眶下孔,也可圆孔加眶下孔,射频温热凝上颌神经或眶下神经;V3支穿刺卵圆孔或颏孔,也可卵圆孔加颏孔,射频温热凝下颌神经或颏神经.结果经1~4次射频治疗,本组74例均完全止痛.结论该治疗操作简便、安全,适应证极广,止痛效果确切,可重复多次施术.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射频控温热凝法 作用机制 无菌性炎症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在癫痫病灶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对术中皮质脑电监测(ECoG)的影响。方法90例颞叶癫痫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靶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Ⅰ组)、全凭吸入七氟醚麻醉组(Ⅱ组)及静吸复合麻醉(Ⅲ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以及对皮质脑电(ECoG)监测定位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时点MAP、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ⅠECoG可检测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术毕清醒时间均较组Ⅱ、组Ⅲ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Ⅰ对ECoG影响不明显,而组ⅡECoG的棘波、α波、β波及δ波的每秒连续波形数多有明显减少,与组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组Ⅰ相比,组Ⅲ患者ECoG的α波、β波的每秒连续波形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适的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是术中ECoG指导下癫痫病灶切除手术患者麻醉的良好选择。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易于调控,不干扰ECoG的监测,术后清醒完全而迅速,对术后需要神经学检查的患者更有优势。

  • 标签: 靶控输注 麻醉 致痫灶 皮质脑电监测 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