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  脑卒中后出现的胃肠道(gastrointestinaltract,GI)功能紊乱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日益受到神经科医生的关注,而了解其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治疗措施对提高脑卒中整体治疗水平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在阐述GI神经生理学的基础上,对脑卒中后出现的GI功能紊乱做一简单综述.……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胃肠道功能障碍 肠神经系统 脑-肠轴
  • 简介:  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营养状况可能是良好的,但脑卒中后一些患者可出现吞咽障碍和胃肠道功能障碍,影响进食、消化和吸收,由此导致患者饥饿和营养状况恶化.此外,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合成代谢受限,免疫功能低下,加上摄入的热量和蛋白质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

  • 标签: 脑卒中 胃肠道功能障碍 营养支持
  • 简介:目的研究冰片促进三氧化二砷(As2O3)透过血脑屏障的作用。方法用冰片对雄性Wistar大鼠灌胃给药后,经股动脉注射亚砷酸,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脑和血清中砷浓度。结果冰片对As2O3透过血脑屏障(BBB)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冰片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能有效促进药物透过BBB的辅助剂,这将为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 标签: 三氧化二砷 冰片 血脑屏障
  • 简介:1885年,德国细菌学家Ehdich发现静脉注射苯胺染料可使动物脑以外的各脏器着色.1903年的两项经典实验确立了血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的概念,随后进一步明确了它的解剖部位和结构基础。在生理状态下血-脑屏障将中枢神经系统与其他系统相隔绝,使得大部分物质与免疫细胞不能随意进出,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病理状态下血-脑屏障被破坏通透性增加,允许部分药物通过。

  • 标签: 血-脑屏障 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 静脉注射 细菌学家 结构基础
  • 简介: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是介于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一道生理屏障,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稳态起着重要作用。它具有低通透、可选择性通过的特点,正是由于该特点,血脑屏障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维系脑的稳态起重要作用,保护脑免受病原生物、毒性分子甚至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侵扰;另一方面,却阻碍了可能的治疗分子入脑,成为CNS疾病治疗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 标签: 血脑屏障通透性 腺苷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 自身免疫系统 选择性通过 生理屏障
  • 简介:背景深部小梗死(腔隙性梗死),脑白质病变(脑白质疏松或白质高信号)和进行性认知损害或痴呆之间的联系和发病机制尚存在许多争议。概要我们假设脑小血管内皮(即血管屏障功能障碍(血浆成分漏入血管壁和周围脑组织导致神经元损害)可以促进3种相互重叠的致残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腔隙性卒中,脑白质疏松和痴呆。这一假说能够解释缺血性脑小血管病与数种临床上似乎显著不同的痴呆综合征之间的联系。腔隙性卒中和脑白质疏松的病理学、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以及血脑屏障的MRI观察结果均支持这一假说。我们推测,作为能联系血管性疾病和常见的隐匿起病的致残性脑病的一个致病步骤,血脑屏障破坏的潜在重要性一直被忽视。例如,脂质透明变性-一种起因不明的病理学表现,可能造成某些散发腔隙性梗死——可能是敌国脑屏障破坏表现的临床疾病谱的一个结局。结论血脑屏障破坏是一这些疾病的关键,这些证据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靶点以减轻血管性病变对脑的危害以及预防认知功能减退和痴呆。

  • 标签: Alzheimer病 脑血管病 痴呆 腔隙性梗死 脑白质疏松 血管性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脑创伤后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与血脑屏障通透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液压冲击致伤装置制作大鼠皮质脑挫裂伤模型,测定伤后3h、6h、12h、24h、72h、168h伤灶周围脑组织的ICAM-I的含量、血脑屏障通透性,ICAM-I单抗治疗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结果:大鼠中等程度皮质脑挫裂伤后,ICAM-I的含量与血脑屏障通透性3h即显著上升,6h达高峰,7d时基本正常,用ICAM-I单抗治疗能显著降低伤后6h的血脑屏障通透性。结论:提示大鼠脑创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可能与ICAM-I表达上调、介导白细胞粘附,游出有关。为ICAM-1的单抗治疗创伤性脑水肿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血脑屏障通透性 大鼠 ICAM-1 脑挫裂伤 治疗 表达
  • 简介:目的研究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辅助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在运动功能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测量(BOLD)成像技术,对14例运动功能区病变病人(胶质瘤11例,脑膜瘤2例,转移癌1例)行fMRI检查,将有关数据及图像进行相关分析处理,得到活化功能区图像,将功能像与结构像融合,输入神经外科导航系统,术中进行功能区定位,指导手术.结果病人术中病灶影像均获得等体积全切除,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未加重.结论fMRI检查可以为功能区病变术前手术计划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结合导航系统,可在术中精确定位功能区,避免损伤,降低致残率.

  • 标签: 神经导航手术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运动功能区病变 血氧水平依赖性测量成像技术
  • 简介:随着血管内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蓬勃发展,从事神经内外科的临床医师越来越感觉到掌握和了解颅内动脉功能解剖的必要性。颈内动脉(ICA)是颅脑血液供应的重要动脉血管,其在颅段(入颈动脉管至颈内动脉分叉间)迂曲走行于骨性结构中或骨旁,且沿途发出诸多分支动脉。深入了解颈内动脉的走行方向和分段方法,对神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技术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指导意义。本文从颈内动脉分段方法的演变过程和新的分段方法等方面介绍颈内动脉的功能解剖。

  • 标签: 颈内动脉 功能解剖 血管内治疗技术 神经外科手术 神经内外科 脑血液供应
  • 简介:目的分析针刺足三里穴后外周血免疫相关指标和功能磁共振(fMRI)信号的变化,探索针刺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中枢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志愿者13名,分为真穴组13名和假穴组8名(同时参与了真穴组的实验).真穴组针刺受试者右侧足三里穴,假穴组针刺受试者右侧足三里穴同一水平向外2~3cm处.针刺前5min及出针后30min分别采集受试者外周血,检测免疫相关指标(CD3、CD4、CD8、NK细胞).针刺时进行fMRI扫描,用SPM2软件分析tMRI数据.结果出针后真穴组外周血中CD4、CD4/CD8、NK细胞数量较针刺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穴组外周血中CD4、CD4/CD8、NK细胞数量针刺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足三里穴激活了左侧下丘脑、双侧尾状核头部、前后扣带回、旁中央小叶、颞中回、额中回、小脑半球;假穴组只激活了旁中央小叶及小脑半球.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可能需要通过中枢特定脑区的介导作用于靶器官.

  • 标签: 针刺 免疫功能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胃肠道营养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将118例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8例常规预防上消化道出血,B组60例在此基础上(不用碱性药中和胃酸)于入院后或手术后12h给予鼻饲流质食物。结果B组病人上消化道出血及首次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胃酸pH值〈4.0者A组为77.6%(45/58),B组为13.3%(18/60)。结论早期胃肠道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上消化道出血 胃肠道营养 护理
  • 简介:查阅近十年来康复评定的相关文献,发现对脑血管意外患者运动功能进行早期而全面的评价,有助于了解患者运动障碍的程度,指导制定康复方案,观察治疗效果及分析预后.因此,运动功能评定是脑血管意外康复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临床科研中,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简便、实用、可信度高的运动功能康复评价方法.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评定方法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急性期、恢复期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评价,对比急、慢性期患者治疗的效果差异;以及对比急性期患者TENS联合治疗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的疗效差异。方法118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分为急性期治疗组和恢复期TENS联合功能训练治疗组(简称:恢复期联合治疗组);其中急性期治疗组随机分为急性期TENS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简称:急性期联合治疗组)和急性期吞咽功能训练组(急性期功能训练组)两个亚组。三组均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除急性期吞咽功能训练组外其他两组在此基础上加用TENS治疗,疗程两周。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后采用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吞咽功能进行评价。急性期联合治疗组、急性期吞咽功能训练组分别与恢复期联合治疗组比较;以及急性期两亚组间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周急性期联合治疗组有效35例,有效率87.5%;急性期功能训练组有效32例,有效率82%;恢复期联合治疗组有效24例,有效率61.5%。急性期联合治疗组和急性期功能训练组均与恢复期联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期两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TENS治疗和单纯吞咽功能训练均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的吞咽功能,急性期明显高于慢性期患者的疗效。但是急性期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TENS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的效果相当。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经皮神经电刺激 吞咽训练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不同时间口服磷酸钠盐溶液进行肠道准备时对患者夜间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选择术前需要肠道准备的择期手术患者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0例,均用磷酸钠盐口服溶液45mL加温开水250mL后服用,进行肠道准备,观察组术前1d16:00服用;对照组术前1d19:00服用。应用国际上常用的Athens失眠量表评价2组患者手术前晚睡眠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Athen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当晚夜间睡眠时间≥6.5h的人数达96.1%,对照组为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1d6:00口服磷酸钠盐口服溶液进行肠道准备为最佳的肠道准备时间。既保证肠道清洁质量,同时保证睡眠质量。

  • 标签: 磷酸钠盐溶液 肠道准备 手术前 睡眠质量
  • 简介:偏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之一,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偏头痛患者没有明显脑器质损害,不影响认知功能。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在头痛发作期和发作间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异常,常伴或不伴有脑血流低灌注、脑白质(灰质)损害等变化。

  • 标签: 偏头痛 认知功能 认知障碍
  • 简介:患者女,76岁。因间断胸闷、憋气5年于2009年9月10日入院。入院时一般情况尚可,步人病房。患者体温正常,呼吸207欠/min,心率76次/min,血压160/90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及肿大,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意识清楚,言语流畅,回答切题,表情稍淡漠,记忆力、理解力、定向力基本正常;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稍减弱,未引出病理征。

  • 标签: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误诊 2009年 体温正常 意识清楚 神经系统
  • 简介:脑是人体的生命中枢,脑功能损害将严重影响人的生存与健康.脑损伤是造成脑功能损害的直接原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的特点.无论是脑创伤、脑部缺血或出血,其共同病理特点都是神经元严重受损、缺失或死亡,造成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出现偏瘫、失语、视力丧失、智力及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脑损伤主要包括颅脑损伤和卒中,前者因机械性损伤所致,后者因脑血管梗死或出血引起,其中缺血性卒中(缺血性脑损伤)最为多见,占80%[1].

  • 标签: 颅脑损伤 功能重建 干预性研究
  • 简介:脊髓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病因主要包括脊柱及椎间盘退行性疾病、脊柱及椎管内肿瘤、脊髓外伤以及脊髓血管性疾病,常导致脊髓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损伤。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损伤部位和性质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亦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脊髓或脊神经的刺激症状和破坏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以及反射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 标签: 脊髓损伤 患者 临床分析 外科学
  •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回顾分析1例垂体癌的临床诊断、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病人经蝶手术4个月后,颅内出现多发转移灶,右顶叶病灶经开颅予以全切除,采取放化疗后效果不佳,全身衰竭死亡。结论垂体癌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差,需寻找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标签: 垂体肿瘤 无功能 肿瘤转移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