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当前手术不可能彻底治愈恶性胶质,因此辅助治疗就非常重要,目前最为成熟、应用最多的是放疗和化疗,化疗和放疗的本质是造成DNA的损伤,导致细胞死亡或凋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然而,一方面,任何细胞在DNA遭受损伤后都会启动一定的修复机制,使细胞免于死亡;另一方面,不同的细胞其DNA修复的能力存在着差异,正常细胞DNA修复能力略强于肿瘤细胞.DNA修复靶向治疗的实质是扩大这种DNA修复能力的差距,加强对肿瘤细胞的损伤,从而提高治疗的效能.本文就DNA损伤修复靶向治疗胶质作一综述.

  • 标签: DNA损伤修复 胶质瘤 放疗 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ndrogenreceptor,AR)在不同级别胶质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12例正常脑组织和73例不同级别胶质组织标本.其中WHOⅠ级8例,Ⅱ级15例,Ⅲ级23例,Ⅳ2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R蛋白及AR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正常脑组织和不同级别胶质间AR表达差异。结果各级别胶质组织中的AR蛋白阳性率和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均P〈0.05)。胶质WHO分级与AR阳性细胞率呈显著正相关(m=0.584,P〈0.001),胶质WHO分级与AR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s=0.885,P〈0.001)。结论AR在胶质组织中表达增加.其表达水平与病理级别密切相关,提示AR可能在脑胶质的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脑胶质瘤 雄激素受体 荧光定量PCR检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mRNA水平 receptor
  • 简介:胶质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其预后差,死亡率高,极大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研究表明恶性胶质患者在接受常规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后,中位生存期也仅一年左右[1,2].2003年Singh等[3]基于肿瘤细胞和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无限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相似性,以CD133为标志物,采用免疫磁珠法从胶质标本中分离出与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相似的脑肿瘤干细胞(braintumorstemcells,BTSCs)

  • 标签: 微小RNA 胶质瘤干细胞 耐药
  • 简介:目前,恶性胶质标准的治疗方案为手术后替莫唑胺同步放疗联合辅助化疗,近年来抗血管生成药物也被用于胶质的治疗,这些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改善了病人预后;但是恶性胶质仍会复发,恶性胶质的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需要正确评价,其中影像学检查是最直观的评价方法。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影像学评价标准是Macdonald标准,随着假性进展和假性反应的发现,国外相应制定了新的RANO标准。本文就恶性胶质治疗后的影像学评估进行综述。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恶性 假性进展 假性反应 磁共振成像 疗效评价
  • 简介:唤醒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手术技术是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探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本指南基于2013年发表《唤醒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手术技术的专家共识》,根据近一年来相关领域出现的新的研究成果和各位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了完善.增加基于循证医学的相关推荐,使其成为较具权威性和更具指导的技术指南。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及更好的开展手术工作,本指南参照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的循证医学和推荐级别分类[1]。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脑功能区 唤醒麻醉 指南
  • 简介:即刻早反应基因(immediateearlygene,CCN)家族是与机体损伤修复过程密切相关的基因家族,具有40%~90%的同源序列,其包括Cyr61/CCN1(cysteinrichprotein),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CCN2(connectivetissuegrowthfactor),肾母细胞过度表达基因Nov/CCN3(nephroblastomaoverexpressed),WISP-1/CCN4/Elm1(Wnt-inducedsecredtedprotein-1),WISP-2/CCN5/rCop-1/HICP和WISP-3/CCN6。由于Cyr61,CTGF和NOV是这个家族的最初成员,此家族被称为CCN家族。它们的翻译产物都含有3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由343~38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4个结构模块:vonWillebrand因子C结构区、血小板反应1型蛋白组成的区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和富含半胱氨酸的C末端。这些蛋白质参与了细胞增殖、分化、趋化粘附、血管生成、促进细胞外基质形成等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CCN家族功能复杂多样,与肿瘤的关系密不可分,在脑胶质发生、生长、转移等生物学过程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 标签: CCN家族 基因家族 脑胶质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发生机制 肾母细胞瘤过度表达基因
  • 简介:目的总结未成年人脑胶质切除术后发生脊髓内播散转移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例未成年人脑胶质患者术后脊髓内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例给予司莫司汀化疗加全脊髓放疗,存活8个月;另2例未进一步治疗,分别存活6个月和3个半月。结论未成年人脑胶质术后可发生脊髓内播散转移,应加强随访,定期查脊髓MRI;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可行全脑、脊髓或局灶性放疗或予以手术切除转移的肿瘤组织。

  • 标签: 脑胶质瘤 未成年人 术后 脊髓内转移
  • 简介:胶质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病率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30%~40%,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使各种治疗手段均难以达到根治效果,患者预后不佳。近年来细胞因子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IL-17是一种促炎症细胞因子,在正常生理状态时,IL-17的水平较低。研究发现IL-17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IL-17在肿瘤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并与其预后相关联。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7 脑胶质瘤 促炎症细胞因子 IL-17 颅内肿瘤 受体
  • 简介:目的探讨胶质细胞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l)基因突变对替莫唑胺(TMZ)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U87胶质细胞分组转染含空载体(空载体组)、野生型IDHl基因(野生组)和R132H突变型IDHl基因(突变组;IDHl第132位的精氨酸被组氨酸所取代)质粒,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2-羟基戊二酸(2-HG)水平、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caspase3mRNA和蛋白质表达;将含三种不同质粒的U87细胞接种大鼠建立荷瘤大鼠模型并观察大鼠经TMZ治疗后60d存活率。结果与空载体组和野生组比较,突变组细胞上清液中2-HG水平、细胞caspase3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下降(P〈0.05);TMZ治疗后60d,突变组大鼠存活率显著升高(P〈O.05);空载体组和野生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DHlR132H基因能够增加TMZ对神经胶质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并提高其治疗荷瘤大鼠的存活率。

  • 标签: 胶质瘤 U87胶质瘤细胞 异柠檬酸脱氢酶1 基因突变 替莫唑胺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中miR-128在胶质母细胞诊断的作用。方法收集30例不同级别胶质病人的肿瘤组织和血浆标本作为实验组.同时收集健康成年人的脑组织和血浆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组织和血浆中miR-128的表达水平。结果miR-128在各级胶质母细胞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均P〈0.005),且与肿瘤的病理级别呈负相关(r=-0.497,P〈0.001)。miR-128在胶质母细胞病人血浆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浆miR-128诊断胶质母细胞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0%和100%。结论miR-128可作为胶质母细胞的一种新型血浆标记物,用于指导诊断。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微RNAS 血浆 诊断
  • 简介: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之一,也是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转移形成的研究有多种理论,如:转移肿瘤干细胞理论,“种子和土壤”学说。近年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tumormicroenvironment)对于肿瘤形成、增殖、侵袭及转移具有重要意义,转移的形成与其周围的微环境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就肿瘤微环境与转移的关系做一综述。

  • 标签: 脑转移瘤 微环境 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的疗效。方法应用玛西普伽玛刀治疗听神经152例,其中84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12~89个月。结果肿瘤体积缩小57例(67.9%)、不变23例(27.3%)、增大4例。听力保留率为70.6%(36/51),出现患侧面神经一过性受损4例(5.3%),出现三叉神经功能受损症状3例(2例为一过性,1例经治疗后缓解)。结论伽玛刀治疗听神经有较高的肿瘤生长控制率,对相关颅神经损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听神经瘤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伽玛刀 疗效
  • 简介:患者,女,49岁,头晕2年,加重伴走路不稳1年于2011年4月25日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欠佳,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左右视均有水平眼球震颤,颅神经无阳性体征,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共济运动正常,Romberg征阳性,

  • 标签: 脊索瘤 桥脑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女,49岁,因反复腰腿痛1年余、加重l周入院。初为腰部胀痛并向右下肢后部放射,用力及腰部活动时疼痛加重。入院前1周腰痛剧烈,向双臀部及右下肢放射,体位改变及咳嗽均可加剧疼痛,大小便频繁,不能平卧,止痛药物治疗无效。入院查体:腰部活动范围受限,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双下肢无萎缩,肌力、肌张力及深浅反射无异常。

  • 标签: 脊膜瘤 椎管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脊髓的假样脱髓鞘病变(TDLs)与肿瘤之间的鉴别非常困难。由于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对于脊髓TDLs的误诊往往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方法对5例收治的脊髓TDLs的患者进行了总结,从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4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肢体肌力下降、疼痛及麻木等;脊柱所有节段均可能受累及;影像学表现包括:占位效应、病灶周边水肿、不规则环形强化等;1例接受病灶活检,另外4例接受病灶手术切除;术中冰冻病理无法正确判断病理类型;在病理结果证实为TDLs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激素治疗;所有患者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随访中未见病灶复发及症状加重。结论由于不同的诊断会直接导致不同的治疗手段,因此对于脊髓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需要谨慎处理:术前应尽量完善各种辅助检查;At中以保留正常脊髓功能为主,不追求病灶全切除,并可进行活检;在病理分析遇到困难时应寻求神经病理学帮助;对于术前高度怀疑为脊髓TDLs的患者可考虑给予诊断性激素治疗,但需从临床及影像学方面密切动态观察。

  • 标签: 瘤样脱髓鞘病变 脊髓 活检 激素治疗 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大型矢状窦旁脑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有6例,中1/3有13例,后1/3有8例;其中跨上矢状窦两侧的有2例,颅骨侵犯的2例,软组织侵犯的1例合并有肿瘤卒中。采用跨中线骨瓣,显微手术技术切除27例上矢状窦旁大型脑膜。结果肿瘤SimpsonⅠ级16例,SimpsonⅡ级8例,SimpsonⅢ级3例;术后回访3-36个月,1例术后二个月复发。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暴露上矢状窦,充分显露肿瘤,有效控制出血,保护回流静脉,可减少并发症。

  • 标签: 脑膜瘤 矢状窦旁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大型小脑幕脑膜是指基底附着于小脑幕或小脑幕切迹处,径大于3cm的脑膜,由于该位置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全切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手术难点。近年来我科采用显微手术切除12例该部位脑膜,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脑膜瘤 小脑幕 手术入路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Ki-67表达水平与脑膜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脑膜病例资料,根据肿瘤侵袭性与否,分为侵袭组(n=18)和非侵袭组(n=50),测定Ki-67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病人中侵袭性脑膜的发生率(41.7%)明显高于女性(18.2%)(P〈0.05)。不同病理等级,侵袭性脑膜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别(P〈0.05)。不同年龄段及病理类型,侵袭性脑膜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脑膜侵袭性或性别,与Ki-67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病理等级和Ki-67表达水平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Ki-67表达水平主要与病理等级有关。在相同病理等级脑膜中,Ki-67表达水平与脑膜侵袭性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脑膜瘤 侵袭性 KI-67抗原 病理学
  • 简介:患者,女,32岁,以“头颈部反复酸痛3年,伴视物模糊半年”为主诉于2013年12月3日入院,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头颅MRI平扫示:右侧后颅窝可见1个类圆形异常信号软组织块影,大小约5.5cm×3.7cm×3.2cm,T1WI等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未见“脑膜尾征”.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信号稍高,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未见明显坏死区,其后上缘宽基底与小脑幕相连,与右侧横窦分界不清,邻近小脑组织明显受推压并见水肿带,第四脑室明显受压变窄并左移,桥脑轻度受压,第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明显扩张,蝶鞍稍扩

  • 标签: 血管周细胞瘤 神经系统 病理诊断 影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