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1 个结果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主因右侧鼻腔外侧缘赘生物15d,于2010年8月就诊。患者15d前右侧鼻腔外侧缘出现赘生物,逐渐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1个月前双足跖曾出现红斑、脱屑,自行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无明显好转。随后双手出现类似皮损,未消退。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输血史、介入治疗史等,有数次冶游史。其配偶未来我科就诊。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鼻腔外侧边缘见蚕豆大小扁平丘疹(图1a),双手掌、双足跖可见铜红色圆形、弧形斑疹,边缘附黏着性鳞屑,似领圈样(图1b,1c)。肛周可见2枚黄豆大小粉红色扁平丘疹,边界清晰,基底无明显红晕,表面湿润呈细颗粒状,无糜烂、渗液,质地较柔软(图1d)。鼻部及肛周皮损行醋酸白试验颜色改变不明显。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32;血清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阴性;钳取右侧鼻翼及肛周皮损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阴性。患者拒行组织病理检查。诊断:期梅毒。治疗:长效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次。3个月后复诊,RPR滴度1∶4,临床症状基本消退。随访至2012年9月,复查RPR阴性,TPPA阳性。

  • 标签: 梅毒 扁平湿疣
  • 简介:目的:对硝酸咪康唑霉素治疗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将11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在使用2%NaHCO_3溶液清洗外阴和阴道后采用硝酸咪康唑400mg置入阴道后穹窿,连续3晚;B组患者在使用2%NaHCO_3溶液清洗外阴和阴道后采用霉素10万U置入阴道后穹窿,连续3晚。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般情况、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复发率和新生儿娩出后皮肤真菌携带率。结果:两组患者般情况、临床疗效、复发率和新生儿皮肤真菌携带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霉素治疗组高于硝酸咪康唑治疗组(P〈0.05),但两组均未发现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放弃治疗的病例。结论:硝酸咪康唑和霉素经阴道局部给药应用于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治疗,其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复发率无明显差异。且疗效显著,对胎儿无明显影响,且可以降低胎儿感染几率,同时降低新生儿皮肤真菌携带率,用药方便,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硝酸咪康唑 制霉素 妊娠 念珠菌性阴道炎
  • 简介:45岁男性患者。外阴及股部红斑、丘疹1个月,曾被当地医院误诊为湿疹及股癣且治疗无效。血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胶体金法(TP-Ab)123.45COI,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64。确诊为期梅毒,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次后皮损消退。

  • 标签: 梅毒 二期 误诊
  • 简介:43岁男性患者,双手多发结节20余天,全身泛发性斑疹5d。曾于当地医院误诊为化脓性肉芽肿、血管瘤、寻常疣。液氮冷冻治疗无效。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1:128,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最后诊断:期梅毒。注射用苄星青霉素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3周后皮损基本消退。

  • 标签: 梅毒 二期 误诊
  • 简介:2毒邪的治疗针对毒邪的治疗,方法有消除毒邪、减少毒邪的产生、促进毒邪的排除、减少毒邪的毒力、扶正祛邪、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等,因此出现了攻毒、排毒、解毒和托毒等不同的治法。

  • 标签: 毒邪论治 辩证分型 治疗原则
  • 简介:41岁女性患者,头面部、躯干及四肢泛发红色结节1个月。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梅毒血清快速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1:64。诊断:期梅毒。予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深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次。3周后复诊,皮损明显消退;3个月后复查RPR1:8,再次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深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次,第2疗程结束后皮损基本消退。

  • 标签: 梅毒 二期
  • 简介:(接上期)梅毒的广泛流行和传播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梅毒的规范化治疗也受到高度重视。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梅毒治疗方案和200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梅毒治疗指南是我国在制定梅毒

  • 标签: 梅毒
  • 简介:临床资料例1,女,4岁。主因头皮异物2d,于2012年6月23日就诊。患者于就诊前2d在草地上玩耍后发现头皮有小米粒大小的异物,褐黑色,无自觉症状。异物逐渐增大,于外院诊断蜱叮咬,建议外科局部切除治疗,患儿家属拒绝。自行用艾草烟熏治疗无效,异物增大至绿豆大小,伴轻微瘙痒及疼痛。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 标签: 蜱叮咬 治疗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未婚。主因全身泛发性红色丘疹、结节2周,于2015年4月9日就诊。2周前,无明显诱因患者躯干、四肢出现红色丘疹、结节,皮疹渐泛发全身,无瘙痒等自觉症状。患者从22岁开始有同性性接触史,否认吸毒史、输血史、手术史、硬下疳史及其它传染病史。

  • 标签: 二期梅毒 HIV
  • 简介:毒在《说文解字》释中:“毒,厚也,害人之草”,厚是指程度,害人之草是毒草。中医毒邪学说源远流长,肇始于《黄帝内经》,至汉·仲景金匮有阴阳毒脉证辨治,后历朝历代均有发展,近代中医更拓宽了毒邪学说的范畴。

  • 标签: 毒邪论治 辩证分型 治疗原则
  • 简介:,李××,16岁,住院号115465,因性别不明于1991年4月8日入院。病人自幼社会性别为男性,但贯取蹲位小便,入院前2年,发现乳房逐渐隆起,下腹部每月有周期性疼痛1次。检查:呈男性打扮,身高1.6米,身材苗条,皮肤白嫩红润,无喉结,双乳房发育呈女性型,阴毛呈女性型分布,阴茎长5~+cm,直径1.5cm,阴茎根部下方可见尿道口及发育不良

  • 标签: 社会性别 发育不良 染色体核型 女性 尿道下裂 假两性畸型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22岁。主因肛周、外阴、腋下、颈部扁平丘疹2个月于2011年1月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缘于2个月前肛周出现数个绿豆大小扁平丘疹,皮损渐增大、增多并扩展至外阴,无明显自觉症状。1个月前腋下出现类似皮损,起初为数个扁平丘疹,后丘疹扩大融合,中央渐愈合形成环状皮损。同时颈部出现环形斑丘疹,少许鳞屑。患者般情况可,

  • 标签: 梅毒 扁平湿疣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D-聚体水平在皮肤血管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近1年来于本单位皮肤科就诊的过敏性紫癜、变应性皮肤血管炎、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共84例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40例健康人为对照,比较不同皮肤血管炎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浆D-聚体水平差异。结果:(1)84例皮肤血管炎患者中D-聚体水平升高者占53.6%。(2)各组患者血浆D-聚体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人群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荨麻疹性血管炎组血浆D-聚体水平高于其余各组皮肤血管炎患者(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4)所有血浆D-聚体水平升高患者出现临床观察指标阳性比例高于血浆D-聚体水平正常者,而血浆D-聚体水平正常且仅出现皮损的患者比例高于血浆D-聚体水平升高且仅出现皮损的患者(P〈0.05)。(5)临床观察指标阳性的患者中D-聚体水平升高者占67.7%,A组(发热组)患者血浆D-聚体水平高于D组(ESR水平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聚体水平升高可用于辅助诊断皮肤血管炎,尤其是荨麻疹性血管炎,且在合并系统损害的皮肤血管炎患者中血浆D-聚体水平更高。

  • 标签: D-二聚体 血管炎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报告1例以环状皮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期梅毒。患者,男,阴茎、阴囊多个环状红色斑疹。梅毒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阳性,滴度1∶32;TPPA阳性。诊断为梅毒。4周规范治疗后皮损消退。

  • 标签: 梅毒 二期 环状皮损
  • 简介:临床资料例1患儿,男,11岁。主因双下肢灼热、红肿、疼痛4个月,伴溃疡1个月,于2015年3月28日就诊。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儿双下肢阵发性疼痛,且皮肤潮红肿胀,皮温明显升高,伴皮肤皲裂。夜间皮肤灼热、剧痛难忍,影响睡眠,冷水浸泡双足后症状缓解。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红斑肢痛症,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双氯芬酸钠等药物口服及中药外洗等治疗,未见好转。

  • 标签: 红斑性肢痛病 原发性
  • 简介:临床资料例1.男,3岁,因怕热无汗、全身毛发稀疏、牙齿发育不全,于2010年5月13日入院就诊。患儿自出生后开始发热,体温最高可达39.7℃。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天气炎热时体温升高明显。患儿出生时头发及眉毛稀少,出牙迟,1岁后开始出牙,恒牙稀,吐字不清,伴口干、无泪。因不明原因发热、

  • 标签: 外胚叶发育不良 先天性
  • 简介:手淫(onanism)作为自我性愉悦行为(手淫,masturbation)使用的同义词。可是,圣经中俄南(Onan,圣经第章,第38节,第3—10页)的过失不是手淫,而是贪婪。为了让其兄长的遗孀生育继承人,俄南不得已要让她怀孕,可是他想把其兄长的遗产留给自己。所以,当与她性交时,俄南让“他的种子撒在了地上”,也就是说,它在射精之前抽离了阴茎,实际上就是性交骤然终止(coitusabruptus)(见性交中断,coitusinterruptus)。

  • 标签: 专业术语 使用不当 MAST 手淫 同义词 INT
  • 简介:目的:探讨雌激素甲双胍联合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于我院诊治的青春期PCOS患者共95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7),对照组实施雌激素单药治疗、观察组采用雌激素甲双胍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指标、代谢指标变化情况,评价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性激素指标(T、FSH、LH、DHEAS)均较治疗前降低,SHBG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代谢指标(FBS、TG、FIN)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降低,而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72.24%,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青春期PCOS患者行雌激素甲双胍联合治疗,患者性激素、代谢激素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期 雌激素 二甲双胍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