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皮肤疾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其区别于其他疾病的特点就是大多具有各自鲜明的皮损特点。皮损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疾病的疗效、转归、预后。记录、描述或是拍摄皮损是皮肤病学医生在诊疗、积累经验、验证治疗效果、学习交流的重要一环。

  • 标签: 皮损 数码相机 摄影 皮肤 光圈 感光度
  • 简介:目的:观察强脉冲光联合西地酸乳膏治疗中度痤疮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中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强脉冲光联合西地酸乳膏治疗,对照组单用强脉冲光治疗,每2周治疗1次,5次为1疗程,共治疗1疗程。每周复诊1次,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2、4、6、8、10周时的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强脉冲光联合西地酸乳膏治疗中度痤疮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中度痤疮的选择方案。

  • 标签: 强脉冲光 夫西地酸 中度痤疮
  • 简介: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重要阶段。我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结合实际、病例讨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方式,有效提高了皮肤的临床实习效果。

  • 标签: 皮肤科 临床实习 教学方式
  • 简介:报告1例幼年朗格汉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男,1岁,全身散在丘疹3月。皮肤检查:躯干、四肢、面部及阴茎散在的淡褐色丘疹,米粒至绿豆大小,中央偶有点状结痂,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组织细胞,少许淋巴细胞,个别嗜酸性白细胞灶状浸润。免疫组化:CD68少许细胞(+),CD1a(+),S-100(+),Langrin少许细胞(+)。诊断:朗格汉组织细胞增生症。

  • 标签: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幼年
  • 简介:皮肤病中医外治法主要指不经口服给药,而从体表皮肤及黏膜等途径用中草药进行敷、贴、浴、封、熏、洗、灸、扑、点、涂、擦等,以及使用器械或针灸叩刺来治疗皮肤疾病的方法。其应用广泛,疗效确切,使用简便,易于掌握,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既可单独外用,亦可结合内服药治疗,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现将主要的方法简述如下。

  • 标签: 皮肤病 中医 外治法
  • 简介:编著中国皮肤医学史是我国几代皮肤医师的强烈愿望,这项总结皮肤科学丰功伟绩,惠及中国千秋万代的系统工程,由中华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马海德基金会、银屑病基金会、全国中西医皮肤病专家,以及中国医史专家共同完成的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巨著。

  • 标签: 皮肤科学 医学史 中西医结合 银屑病 皮肤病 基金会
  • 简介:红斑狼疮患者皮损发生率高,很多患者以皮损为首发表现。识别皮损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是皮肤在红斑狼疮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方面。本文从红斑狼疮皮肤组织病理特异性皮损三个类别,即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CC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ACLE)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四个方面对红斑狼疮鉴别诊断进行分述,通篇体现了皮肤在红斑狼疮鉴别诊断方面的独到之处。

  • 标签: 红斑狼疮 鉴别诊断 皮肤疾病 诊断
  • 简介:火针疗法,古称粹针、燔针。是将特制的粗针,用火烧红后刺入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火针疗法源远流长,随着针灸学的发展,火针在治疗皮肤疾病方面有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现就火针在皮肤临床的运用总结如下。

  • 标签: 火针 皮肤科 应用
  • 简介: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对尖锐湿疣(CA)患者皮损中朗格汉细胞(LC)的影响,进一步探寻PDT治疗CA的免疫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标记方法,对15例PDT治疗前后的CA皮损及5例正常包皮组织对照进行染色,在高倍光镜下观察LC的形态、分布及数量等的变化。结果15例CA皮损较正常对照组织[(18.8±4.0)个/高倍视野]LC数量明显降低(P〈0.01),表皮内LC分布不规则,大部分LC结构不完整,细胞突减少、缩短甚至消失,缺少LC的典型特征,点状或条索状。个别皮损表皮内LC缺失,而其真皮内见到不典型的LC。PDT治疗后即刻组LC数量[(9.2±2.0)个/高倍视野]较治疗前组[(6.2±1.8)个/高倍视野]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7d组LC数量[(6.4±1.1)个/高倍视野]回落接近治疗前水平(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患者皮损局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作为抗原提呈细胞的LC,其数量和形态发生改变。PDT能诱导CA皮损局部LC数量及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具有调节局部免疫的作用。

  • 标签: 尖锐湿疣 光动力疗法 朗格汉斯细胞 免疫组化
  • 简介:为观察白芍总苷联合咪唑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我院对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该方法进行了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白芍总苷 慢性荨痳疹
  • 简介:目的:评价依巴汀片联合中药玉屏风散合桂枝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4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治疗组53例口服依巴汀片,每天1次,每次10mg,同时口服中药玉屏风散合桂枝汤,每日一剂,每剂水煎2次;对照1组50例口服依巴汀片,每天1次,每次10mg;对照2组45例口服中药玉屏风散合桂枝汤,每日一剂,每剂水煎2次。三组患者连续治疗4周为一疗程,观察并比较各组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90.57%,对照1组有效率为74.00%,对照2组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0,P=0.027;χ^2=5.04,P=0.025);对照1组与对照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41)。结论:依巴汀联合中药玉屏风散合桂枝汤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依巴斯汀片 玉屏风散 桂枝汤
  • 简介:背景:英利昔单抗,一种直接针对肿瘤坏死因子-α的鼠-人嵌合单克隆抗体,已证实对中重度银屑病有效,但尚无公开发表的资料提及其在治疗难治性银屑病及与其他抗银屑病联合治疗的情况。目的:报道作者以英利昔单抗治疗参加三级转诊服务的严重难治性患者的经验。方法:所有在2002年至2005年7月间用英利昔单抗治疗的、参加三级转诊服务的严重银屑病患者均纳入该项前瞻性、开放标记研究。用疾病严重性评分[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和临床图片]详细记录整个治疗期间治疗初、第2周、第6周、间隔2个月时的有关疾病的表型、临床过程和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整个研究中共23例患者给予英利昔单抗治疗。1例患者因患脓疱型银屑病退出研究。患者均为重度银屑病(基线PASI26.5±6.7,x±s,n=22),并且既往曾接受至少两种系统性治疗;16例患者在治疗初期接受一种或一种以上联合治疗。在第10周,95%患者获得基线PASI50%或更大的改善(PASI50),且77%患者获得75%或更大的改善(PASI75)。有效性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10例治疗时间超过11个月的患者中有8例维持至少PASI50。仅1例患者由于缺乏疗效而退出,2例患者出现严重系统性感染包括肺外结核(脾脓肿)和蜂窝织炎,6例患者由于不良反应包括输液反应(2例)、严重血小板减少症(1例)、肝炎(1例)和恶性肿瘤(2例)而终止治疗。结论:来自该开放标记研究的数据提示英利昔单抗可快速、有效治疗严重、难治性银屑病,尽管约25%患者由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尚需进行长期随访、持续的药物监督和进一步对照研究,以期完整评价英利昔单抗在上述难治人群中的风险。

  • 标签: 中重度银屑病 单抗治疗 难治性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肿瘤坏死因子-α 严重不良反应
  • 简介:他克莫司软膏(普特彼)是一种大环内酯类免疫调节剂,通过抑制钙调磷酸酶脱磷酸,干扰细胞因子的表达,下调T细胞的激活,有效应用于皮肤疾病。该文主要回顾他克莫司的作用机制、在皮肤临床中的应用以及新进展。

  • 标签: 他克莫司 皮肤病
  • 简介:复方青黛胶囊由青黛、马齿苋、白芷、土茯苓、紫草、贯众、蒲公英、丹参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消斑、祛风止痒的功效;其基本方剂来源于陕西柞水县的地方方剂并加以改良,研究发现其对急性潮红、发疹及脱屑性皮肤病疗效明显,尤其对银屑病、玫瑰糠疹、皮炎、湿疹的治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随着对其有效性、安全性的广泛深入研究,并对其剂型进行改良,成为不良反应更少、服用更为方便的胶囊剂型.本文对20年来国内复方青黛胶囊在各种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不良反应分析和防范进行简要回顾。

  • 标签: 复方青黛胶囊 皮肤病 应用 评价 不良反应
  • 简介:四妙丸出自清末张秉成著《成方便读》,源自朱丹溪著《丹溪心法》之二妙散(苍术、黄柏),《成方便读》加薏苡仁、牛膝为四妙丸。由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组成。用于治疗肝肾不足、湿热下注所致下肢萎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 标签: 四妙丸 皮肤科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观察依匹汀片联合中医拔罐刺络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慢性湿疹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依匹汀抗过敏治疗,观察组联合拔罐兼梅花针经络针刺治疗,对照组联合除湿止痒乳膏涂抹,1个月为1疗程,均治疗2疗程。通过有效率、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评分(EASI)、瘙痒积分、不良反应等指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疾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9.39,P〈0.05),EASI积分、瘙痒积分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组胺药依匹汀片联合拔罐刺络疗法治疗慢性湿疹可显著降低患者EASI积分和瘙痒积分,从而显著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安全,同时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慢性湿疹 依匹斯汀 拔罐刺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