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主因左侧肩胛区出现紫红色丘疹,无自觉症状3个月,加重2周,于2008年6月29日来我院就诊。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左

  • 标签: 含铁血黄素 血管瘤 靶样
  • 简介:报告1例靶样铁血黄素沉积性血管瘤。患者男,15岁,左大腿暗紫红色靶形丘疹6年,无明显自觉症状。专科检查:左大腿见一1.5cm×1cm大小暗紫红色斑丘疹,呈靶形,中央见1.0cm×0.3cm大小暗褐色丘疹,质硬,周围绕一暗紫红色淤血环,丘疹与淤血环间皮肤呈淡黄色。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轻度棘层增厚,真皮浅层血管增生、扩张充血,扩张血管与表皮平行,部分管壁内皮细胞肿胀,似鞋钉样突向管腔;真皮中层血管呈裂隙状,呈垂直走向;见较多管外红细胞,真皮中层见铁血黄素。根据临床及组织病理,诊断为靶样铁血黄素沉积性血管瘤。

  • 标签: 血管瘤 含铁血黄素沉积性 靶样
  • 简介:目的探讨粉尘螨滴剂舌下服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2例尘螨过敏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咪唑斯汀缓释片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粉尘螨滴剂舌下服,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症状评分、临床症状开始改善的时间,比较皮损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症状评分、症状改善时间方面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5L(P〈0.05),不良反应较少。结论应用粉尘螨滴剂舌下服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粉尘螨滴剂 免疫生物学治疗 安全性
  • 简介:目的:研究舌下服粉尘螨滴剂对慢性荨麻疹(chronicurticaria,CU)患者外周血Thl/Th2的细胞因子(IL-2、IFN-γ、IL-4)的协调作用。方法:选择确诊为CU的患者75例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舌下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半年,在治疗前后分别取血清测定IL-2、IFN-γ、IL-4的表达量,并与对照组75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CU患者的IL-2、IFN-γ、IL-4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后IL-2、IFN-γ表达分别增加了26.18%、29.81%,IL-4表达降低了24.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舌下服粉尘螨滴剂治疗CU,可调节IL-2、IFN-γ、IL-4的表达水平,说明舌下服粉尘螨滴剂可调节Thl/Th2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功能,进而缓解CU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粉尘螨 慢性荨麻疹 TH1/TH2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活性钙离子及神经酰胺3纳米化脂质体的护肤品缓解面部皮肤敏感症状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治疗前后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筛选127例面部皮肤敏感症状患者入组,受试期间面部单用皮肤屏障修护霜2周,期间避免外用及口服药物,收集患者的临床照片及症状评分表,比较患者在使用前、使用后1周及2周的主观症状(干燥、灼热、瘙痒)和客观症状(脱屑、红斑)评分,并计算有效率和显效率。结果:与使用前相比,面部皮肤敏感症状患者使用皮肤屏障修护霜1周后,干燥、瘙痒、灼热、脱屑、红斑五大皮肤敏感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脱屑症状评分由(2.31±1.82)分减少为(0.83±1.09)分;红斑评分由(4.62±1.89)分减少至(3.01±1.81)分,主观症状干燥、瘙痒、灼热感的症状评分分别由(5.84±2.50)、(3.70±2.71)、(3.00±2.64)分减少为(3.67±2.16)、(2.05±2.24)、(1.50±2.11)分;持续使用2周后,脱屑、红斑、干燥、瘙痒、灼热等症状的评分继续降低至(0.55±0.93)、(2.13±1.83)、(2.67±2.16)、(1.52±2.01)、(0.93±1.70)分,与使用前、使用1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缓解脱屑、红斑、干燥、瘙痒、灼热的有效率加显效率在1周时分别为82.1%、66.9%、68.7%、72.2%、75.8%,2周时分别为90.6%、85.6%、87.8%、84.2%、83.9%。结论:皮肤屏障修护霜对缓解干燥、灼热、瘙痒、脱屑、红斑等多种面部皮肤敏感症状具有一定的效果。

  • 标签: 皮肤屏障 面部皮肤敏感症状 活性钙离子 神经酰胺3纳米化脂质体 护肤品
  • 简介:目的研究复方环腺苷乳膏对银屑病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小鼠阴道上皮和豚鼠耳部皮肤银屑病样皮损模型,观察复方环腺苷乳膏对上皮细胞分裂及表皮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复方环腺苷乳膏能明显抑制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使豚鼠银屑病样模型耳部皮肤厚度显著减少。结论复方环腺苷乳膏治疗银屑病可能有效。

  • 标签: 复方环磷腺苷乳膏 银屑病 动物模型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盐酸戊乙奎醚对重度有机并发接触性皮炎患者的治疗机制。方法40例重度有机并发接触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治疗组及阿托品治疗组;采集入院12、48、72h接触性皮炎患者皮损渗出物,用ELISA法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l)、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浓度。结果盐酸戊乙奎醚治疗组皮损渗出物中HMGBl、TNF-α浓度低于阿托品治疗组,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通过抑制接触性皮炎皮损处炎症细胞中HMGBl、TNF-α的表达,减轻有机中毒的皮肤炎症反应。

  • 标签: 有机磷中毒 重度 接触性皮炎 盐酸戊乙奎醚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肿瘤坏死因子
  • 简介:目的:研究抗肿瘤药物环酰胺(CP)对睾丸功能的影响,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入院初治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男性7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应用氟达拉滨单药治疗,观察组应用环酰胺。两组患者于治疗结束后行精液分析、睾丸活检、并检测睾丸容积与生殖激素水平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精液质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精液量减少者增多,精液液化时间延长,精子活力与密度降低,精子畸形率与精液pH值异常者增多,精液质量下降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睾丸容积与Johnsen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睾丸容积为(13.62±3.81)mL,Johnsen评分为(5.58±1.1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殖激素并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雌激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常规剂量长期应用环酰胺对睾丸功能与生殖激素的影响较大,并且显著降低精液质量。

  • 标签: 环磷酰胺 睾丸功能 生精细胞 远期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