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电离子术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治愈率及复发率。方法160例尖锐湿疣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电离子术联合光动力治疗组81例和单纯电离子术治疗组79例,分别用电离子术联合光动力治疗和单纯电离子术治疗,末次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治愈率及复发率分别为92.6%和7.4%,单纯治疗组分别为48.1%和51.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6,P〈0.05)。结论电离子术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

  • 标签: 尖锐湿疣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 电离子术
  • 简介:目的报道Mohs显微描记手术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会阴部乳房外Paget病1例。方法于阴茎前段包皮水肿机化所致瘢痕挛缩狭窄处行“Z皮瓣”成形术,松解瘢痕;Mohs显微描记手术切除阴茎根部及阴囊上部的乳房外Paget病变组织,阴囊皮瓣修复创面;创面愈合拆线后5~7d开始对手术区域及周边范围进行ALA-PDT治疗,10d1次,4次为1个疗程。结果术后患者创面愈合良好,外观功能无异常,排尿障碍明显改善。术后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Mohs显微描记手术是治疗乳房外Paget病的重要手段,ALA-PDT对于彻底清除肿瘤组织和降低复发率有一定作用。

  • 标签: Paget病 乳房外 Mohs外科 光动力法
  • 简介:目的:观察液氮冷冻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肛管及肛周尖锐湿疣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23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43例)采用液氮冷冻联合ALA-PDT治疗,冷冻组(40例)采用液氮冷冻方法治疗,ALA-PDT组(40例)采用ALA-PDT治疗.每周复诊1次,在4周内治疗次数最多不超过4次.在末次治疗后第4,8和12周观察有无复发病例,并观察不良反应.末次治疗后12周进行有效率评估.结果:治疗组、冷冻组及ALA-PDT组治疗结束后12周有效率分别为90.7%、50.0%、55.0%,治疗组与冷冻组、ALA-PDT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分别为14.78,11.79,P值均〈0.05).结论:液氮冷冻联合ALA-PDT治疗肛管及肛周尖锐湿疣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安全性好.

  • 标签: 尖锐湿疣 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液氮冷冻
  • 简介:观察阿达帕林凝胶联合阿奇霉素间歇冲击疗法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0例中重度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阿奇霉素分散片口服,0.5g/次,1次/天,每周连服3天后停药4天;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外用阿达帕林凝胶,每晚睡前用1次.治疗前后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调查,比较两组用药1月、2月后的综合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月后,治疗组有效率45.71%,对照组有效率3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治疗组有效率82.86%,对照组有效率6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数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但以治疗组下降明显,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数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达帕林凝胶联合阿奇霉素间歇冲击疗法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好,生活质量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寻常型痤疮 阿达帕林凝胶 阿奇霉素分散片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比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Google学术搜索引擎1998年1月至2012年5月间的文献,按照拟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SE11.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实验,合计123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ALA-PDT治疗组复发率低于CO2激光治疗组[OR=4.13,95%CI(3.17,5.38),P〈0.01];治愈率高于CO2激光治疗组[OR=1.72,95%CI(1.16,2.55),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O2激光治疗组[OR=4.13,95%CI(3.17,5.38),P〈0.01]。结论:ALA-PDT治疗尖锐湿疣能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临床治愈率。但由于纳入研究质量普遍较低,期待更多合理设计的随机对照实验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 标签: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CO2激光 尖锐湿疣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并与其在表浅性瘢痕、正常皮肤表皮中的表达进行比较,分析其规律。结果:TGF-β1在病理性瘢痕表皮角质细胞中的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均较表浅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明显增高(P值均〈0.05),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也出现增强,但与表浅性瘢痕、正常皮肤表皮比较,阳性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强度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增高,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表皮可能是多种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

  • 标签: 病理性瘢痕 瘢痕疙瘩 增生性瘢痕 TGF-Β1 MMP-2 表皮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n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献血者各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3水平,并分析它们与病情、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19.3±8.1)og/mL]、IL-23水平[(28.9±11.1)pg/mL]均高于对照组[(8.6±5.7)pg/mL,(10.9±6.2)o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2、7.72,P值均〈0.0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IL-17、IL-23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9、r=0.75,P值均〈0.01),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23、r=0.24,P值均〉0.05),IL-17与IL-23呈正相关关系(r=0.81,P〈0.01)。结论:IL-17、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理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3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核因子-κB(NF-κB)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ting法检测22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及非皮损,以及12名正常皮肤组织中PPAR-γ、NF-κB的表达。结果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PPAR-γ的阳性表达计数为0.738±0.069,低于正常对照组的0.869±0.048和非皮损组的0.802±0.026(P〈0.05);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NF-κB的阳性表达计数为0.937±0.039,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735±0.015和非皮损组的0.796±0.068(P〈0.05);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PPAR-γ和NF-κB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PPAR-γ表达减弱、NF-κB表达增强在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为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皮炎 特应性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核因子-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