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患者女,74岁,左小腿反复水肿性红斑伴疼痛10个月,边界清,伴色素沉着,有触痛,皮温稍高。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毛细血管增生,含铁血黄素沉积,皮下脂肪小叶内可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泡沫细胞等混合性炎症浸润,局部可见膜性脂肪坏死,胶原纤维增生。诊断为硬化性脂膜炎。

  • 标签: 脂膜炎 硬化性
  • 简介:结节性硬化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单基因皮肤病,具有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现报道1例我科在临床中诊治的结节性硬化症病例。

  • 标签: 结节性硬化症 癫痫 遗传性皮肤病
  • 简介:报告老年龟头部硬化性苔藓1例。患者男,60岁,因龟头干燥性红斑、脱屑2年就诊。皮肤专科检查:龟头干燥性红斑,伴有少许脱屑;部分皮损变白、萎缩,呈“象牙白”及“卷烟纸”样。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表皮突消失,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中层见带状分布的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真皮乳头层增厚,胶原纤维轻度均质化。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诊断:龟头硬化性苔藓。

  • 标签: 硬化性苔藓 龟头 老年
  • 简介:白癜风作为皮肤科的常见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目前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和光疗法是治疗白癜风的主要方法,但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最近有研究表明,干扰素(IFN)-γ作为白癜风自身免疫的驱动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抑制IFN-γ或其下游的作用剂如Janus激酶(JAKs)可能是治疗白癜风的有效策略。鲁索利替尼(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作为一种JAK1/2抑制剂,

  • 标签: 白癜风 局部应用 JANUS
  • 简介:基础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使生物制剂治疗一些免疫性皮肤病成为可能。与传统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相比,生物制剂最大的优点为它们能选择性地抑制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而对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无明显损害,其副作用明显降低,因而具有广阔的临床前景。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
  • 简介:背景:紫外线照射后p53依赖的对DNA损害的反应与p33^ING1b基因有关,近来报道20%的黑素瘤存在p33^ING1b基因突变。目的:分析作者收集的大量新鲜黑素瘤组织和黑素瘤细胞系中p33^ING1b的突变率。方法:通过单链构象多态分析和直接测序法筛查83例原发性黑素瘤和55株黑素瘤细胞系中p33^ING1b的突变。结果:与之前报道相比,作者发现所有黑素瘤中没有体细胞p33^ING1b的突变。分析其结果与以往发表的研究结果间的差异部分可能由于不慎扩增ING1假基因(INGX)和(或)一些标本污染了鼠ING1。结论:p33^ING1b突变在黑素瘤中很罕见。作者强调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设计的重要性,以避免假基因扩增,并认为证实遗传同一性和个体细胞系的起源物种很有必要。需进一步研究来阐明黑素瘤致癌机制中p33^ING1b的可能作用。

  • 标签: p33^ING1b基因 原发性黑素瘤 基因突变 肿瘤抑制因子 罕见 单链构象多态分析
  • 简介: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sclerosiscomplex,TS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典型临床特征是癫痫、智能减退、面部血管纤维瘤及各系统的错构瘤。该病具有遗传异质性,由TSC1或TSC2基因突变引起。TSC1编码错构瘤蛋白(hamartin),TSC2编码马铃薯球蛋白(tuberin)。这两种蛋白质在组织中广泛表达,于体内形成Hamartin-Tuberin复合体,若TSC1或TSC2基因发生突变,则影响Hamartin-Tuberin二聚体功能,使mTOR复合物1(mTORcomplex1,mTORC1)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激活,导致结节性硬化症的发生。目前研究证实该病与TSC1或TSC2基因突变有关。该文就结节性硬化症的致病基因及基因突变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结节性硬化症 基因 TSC 遗传
  • 简介:38岁女性患者因面部银屑病给予吡美莫司外用,连续外用2个月并停药1d后,面部出现湿疹,给予常规抗组胺药物、甲氨蝶呤抗炎治疗无效,改用环孢素75mg/次,2次/d口服,治疗2d后湿疹好转,24d后皮疹消退出院。

  • 标签: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吡美莫司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甲状腺功能或抗体指标异常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136例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体检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两组受试者甲状腺功能或抗体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或抗体指标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发病年龄以50岁以上居多,平均病史为(6.83±1.28)年,皮损部位常位于大小阴唇及阴道口,且皮损形态多呈现色素脱失或减退并伴有一定程度萎缩,临床症状多以瘙痒为主。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甲状腺功能或抗体异常发生率为16.91%(23/136),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3,P=0.02)。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的病程(OR=4.27)、复发(OR=3.56)及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OR=8.11)是发生甲状腺功能或抗体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甲状腺功能或抗体异常发生率明显升高,临床医生应对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行甲状腺激素和抗体水平检查,对继发性甲状腺疾病进行提早干预,以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外阴硬化性苔藓 甲状腺功能 甲状腺自身抗体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并探讨卵巢癌患者腹水及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含量及抑制功能。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和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卵巢癌患者56例,采集腹水标本56例,外周血标本56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达。采用1.5μmol/L的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标记CD4~+CD25-T细胞,观察CFSE标记效果,计算抑制率。结果:研究结果显示,56例腹水患者CD4~+CD25~+Tcells/CD4~+Tcell为(28.34±13.27)%,56例外周血标本CD4~+CD25~+Tcells/CD4~+Tcell为(14.56±4.36)%。腹水和外周血标本CD4~+CD25~+Tcells/CD4~+Tcell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腹水Treg抑制功能比外周血Treg强,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水Treg含量及抑制功能比外周血Treg强,提示卵巢癌腹腔内相对容易发生免疫逃逸,而Treg升高可能参与促进肿瘤复发。

  • 标签: 卵巢癌 腹水 外周血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 简介:作者进行了一项皮下注射曲前列尼尔治疗硬皮病患者手指溃疡的先导性试验。在完成治疗的5例患者中,溃疡大小明显减小,且连续治疗后无新发溃疡。尽管治疗有效,但注射部位反应的发生率高,可能限制该治疗的开展。

  • 标签: 硬皮病患者 指溃疡 系统性硬化病 先导性 试验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