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中药熏蒸配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湿疹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慢性湿疹急性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治疗,均用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4,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熏蒸配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对治疗慢性湿疹急性发作可获得较好疗效。

  • 标签: 中药熏蒸 慢性湿疹 急性发作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湿疹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周期。方法对175例急性湿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5例患者中男81例,女94例,平均发病年龄(45.98±21.79)岁。其中首次发病者57例占32.55%,属慢性湿疹急性发作者118例占67.45%。其中19例(10.86%)认为有明显的诱发因素。有25例患者(14.28%)曾患有其他过敏性疾病。渗出物细菌培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复方甘草酸苷的总体治疗周期与糖皮质激素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起效时间相对较慢。结论急性湿疹患者常有慢性湿疹病史,多无明显诱因,常伴随皮肤细菌感染。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急性湿疹疗效确切,患者住院时间与糖皮质激素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小,可以作为急性湿疹的治疗方法之一。

  • 标签: 急性湿疹 临床分析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伐昔洛韦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急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急性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及对照组(3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伐昔洛韦、甲钴胺胶囊及维生素B1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加巴喷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4周疼痛程度及治疗效果,同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随访4个月。结果治疗组VAS评分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2例、头昏乏力5例、眩晕2例、恶心3例。结论伐昔洛韦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急性神经痛疗效满意,可防止PHN的发生。

  • 标签: 加巴喷丁 带状疱疹 神经痛 伐昔洛韦
  • 简介: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全麻患者拔应激反应和耐的影响。方法:110例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复合全麻。对照组:手术前无超前镇痛,观察组:在手术前给予患者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结果:在拔时,观察组患者HR、MAP低于对照组患者HR、MA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手术结束和拔时,两组患者的血糖和皮质醇均高于用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血糖和皮质醇浓度低于对照组患者血糖和皮质醇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耐评分和拔后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耐评分和拔后疼痛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全麻患者中采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糖和皮质醇浓度,减少患者拔后疼痛,提高患者预后。

  • 标签: 氟比洛芬酯 超前镇痛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 应激反应 全麻
  • 简介:紫外线光疗是银屑病等皮肤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长波紫外线和中波紫外线。研究发现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311mm)对银屑病的治疗效果最佳,且红斑效应相对较小。火把花片近来也被推荐用于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笔者尝试将两者合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 标签: 银屑病 寻常性 窄谱中波紫外线 火把花根片
  • 简介:目的研究口服伊曲康唑治疗和预防中重度脂溢性皮炎复发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0月于我院诊断为中重度脂溢性皮炎患者70例为本试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2组,每组各35例。A组患者给予伊曲康唑药物治疗,B组患者给予安慰剂治疗。患者口服伊曲康唑200mg/d或安慰剂连续治疗1周,随后3个月每个月的前2天重复给药1次。记录患者的脂溢性皮炎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SDASI)评分、疾病持续时间、复发人数,瘙痒感/灼烧感评分及临床改善率/治愈率等信息。结果A、B2组患者接受治疗后SDASI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但前者使用伊曲康唑后的SDASI评分明显低于后者([1.82±0.55)vs.(5.47±2.17),P〈0.05]。A、B组在治疗2周和16周后的临床改善率分别为(88.6%,80%)vs.(77.1%,54.3%)。另外,A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也显著低于B组。结论口服伊曲康唑不仅能够有效、安全地控制脂溢性皮炎患者的恶化,还可作为维持治疗方案防止该病的再次复发。

  • 标签: 伊曲康唑 脂溢性皮炎 复发 临床疗效
  • 简介:湿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发病机理复杂,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的难度。当今,外用不含激素的中药软膏日益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与接受。2004年3月-2004年8月,我院用由西藏芝芝药业生产的藏药制剂冰黄肤乐软膏对103例亚急性湿疹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冰黄肤乐软膏 湿疹 疗效观察
  • 简介:42岁女性患者,全身斑丘疹、水疱伴瘙痒2周。躯干、四肢及足背部皮肤弥漫大量暗紫红色、多角形斑丘疹及斑片,表面蜡样光泽,足背部皮肤散在十余处米粒至黄豆大小水疱,尼氏征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轻度海绵水肿,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带状浸润以及较多噬色素细胞,偶见胶样小体。诊断:急性泛发性扁平苔藓。予以抗组胺药、雷公藤多苷片口服,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UVB)照射治疗3周,皮损渐消退,残存色素沉着斑。随访9个月无复发。

  • 标签: 扁平苔藓 雷公藤多苷 窄谱中波紫外线
  • 简介: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提高,组合型人工肾(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HP+HD)治疗已被临床广泛使用。我院透析中心利用组合型人工。肾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合并急性湿疹1例,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组合型人工肾 血液透析 急性湿疹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结合炉甘石洗剂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并探讨护理方法。方法:将60例亚急性湿疹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护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皮损面予以处理,对照组仅以炉甘石洗剂涂擦,护理观察组予以常规清洁皮损,经中药熏蒸后,外用炉甘石洗剂。结果:护理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9.96,P〈0.05)。结论:中药熏蒸配合特殊护理能提高炉甘石洗剂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药熏蒸护理 亚急性湿疹 炉甘石洗剂
  • 简介:目的观察祛毒胶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EE)缓解的疗效。方法SLE缓解患者180例,分为治疗组150例,以祛毒胶囊治疗为主,对照组30例,应用西药治疗,3个月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缓解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临床症状、实验室各项化验指标、自身抗体指标的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值分别〈0.05及0.01)。结论祛毒胶囊治疗SLE缓解疗效显著。

  • 标签: 红斑狼疮 系统性 中医药疗法 祛毒胶囊
  • 简介:目的:评价驱白巴布片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40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成3组,试验组给予驱白巴布片口服,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外用,对照组1给予驱白巴布片口服,对照组2给予0.1%他克莫司软膏外用,3个月和6个月后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以面部疗效最好,躯干次之,四肢疗效最差。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驱白巴布片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白癜风疗效好,不良反应少。Abstract

  • 标签: 白癜风 驱白巴布期片 他克莫司软膏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方案治疗Ⅱ~Ⅳ宫颈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接诊的90例Ⅱ~Ⅳ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即A组和B组,每组患者均有45例患者,A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奈达铂调强放疗,B组采用紫杉醇+奈达铂常规放疗,比较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患者2年生存率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5.6%,显著高于B组的82.2%(P〈0.05);A组治疗后的2年生存率为80.0%,显著高于B组的60.0%(P〈0.05);A组出现腹泻13例、白细胞降低28例、恶心呕吐21例以及食欲不振20例,B组分别出现23、36、34以及31例,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奈达铂调强放疗,其临床疗效和生存率都高,紫杉醇+奈达铂调强放疗后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宫颈癌 三维适形放疗 紫杉醇 奈达铂
  • 简介:目的:分析妊娠梅毒危险因素及不同治疗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的妊娠合并梅毒病例62例进行观察,回顾本组患者病例资料,其中38例在妊娠≤12周予以青霉素抗梅毒治疗(A组)、24例在妊娠〉12周行抗梅毒治疗(B组)。分析两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并分析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孕妇足月分娩率为89.47%,高于B组(66.67%),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较B组低(10.53%vs33.3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86.84%)正常新生儿率高于B组(57.89%);且A组(2.63%)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明显较B组(21.05%)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文化程度低、抗梅毒治疗时间晚和高RPR滴度均是导致妊娠梅毒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妊娠梅毒不良妊娠结局危险因素主要有文化程度低、抗梅毒治疗时间晚和高RPR滴度等。早期足量规则的抗梅毒治疗能有效避免不良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存活率,避免先天梅毒儿。

  • 标签: 妊娠期梅毒 妊娠结局 治疗时机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从皮损范围、皮损严重程度以及瘙痒、睡眠对患者的影响程度等方面,通过对照研究,观察抗敏一号方对青少年及成人特应性皮炎的t临床疗效,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门诊患者,按队列研究的方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运用抗敏一号方,对照组予以开瑞坦治疗,2组同时外涂樟脑霜。疗程为4周。每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皮损范围、严重程度及瘙痒和睡眠对患者的影响程度,分别进行量化评分,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量化积分、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在皮损范围、皮损严重程度及瘙痒和睡眠影响度的症状改善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有效率分别为78.13%和46.88%;治疗组的疗效及对皮损范围、皮损严重度的改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01),而在瘙痒和睡眠的改善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抗敏一号方和开瑞坦治疗青少年及成人特应性皮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抗敏一号方对皮损范围、皮损严重度的改善优于开瑞坦,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标签: 特应性皮炎 青少年及成人期 抗敏一号方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雌激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青春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共120例于我院就诊的青春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将其半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雌激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雌激素补充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空腹胰岛素变化、空腹血糖、血浆性激素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FIN、FBS在治疗3个月后均有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浆性激素T、LH、FSH、LH/FSH在治疗3个月后均有下降,且研究组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雌激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青春多囊卵巢综合征可有效降低雄激素水平,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卵巢功能、临床症状,效果满意。

  • 标签: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 二甲双胍 雌激素 胰岛素抵抗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因面部、躯干皮疹伴轻度瘙痒20年,于2013年8月26日来我院就诊。20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眼睑、额部出现粟粒大小肤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瘙痒,皮疹逐渐增多,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激光
  • 简介:发疹型汗瘤在临床中相对少见。本病例为青年女性(22岁),全身泛发黄褐色扁平丘疹,密集成片,部分融合,质较硬,对称分布,部分浸润,缓慢进行性发展,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组织病理符合发疹型汗瘤诊断。予维A酸类药物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维A酸 治疗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主因右侧鼻腔外侧缘赘生物15d,于2010年8月就诊。患者15d前右侧鼻腔外侧缘出现赘生物,逐渐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1个月前双足跖曾出现红斑、脱屑,自行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无明显好转。随后双手出现类似皮损,未消退。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输血史、介入治疗史等,有数次冶游史。其配偶未来我科就诊。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鼻腔外侧边缘见一蚕豆大小扁平丘疹(图1a),双手掌、双足跖可见铜红色圆形、弧形斑疹,边缘附黏着性鳞屑,似领圈样(图1b,1c)。肛周可见2枚黄豆大小粉红色扁平丘疹,边界清晰,基底无明显红晕,表面湿润呈细颗粒状,无糜烂、渗液,质地较柔软(图1d)。鼻部及肛周皮损行醋酸白试验颜色改变不明显。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32;血清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阴性;钳取右侧鼻翼及肛周皮损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阴性。患者拒行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二梅毒。治疗:长效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次。3个月后复诊,RPR滴度1∶4,临床症状基本消退。随访至2012年9月,复查RPR阴性,TPPA阳性。

  • 标签: 梅毒 扁平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