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该文介绍了自我感知性敏感性皮肤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及其评判,说明其发病机制除以往研究所述的屏障功能下降以外,神经敏感性增高以及遗传的作用不容忽视。新兴的neurometer(CPT测试仪)系非创仪器,在检测自我感知性敏感性皮肤的神经敏感性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皮肤 敏感性 自我感知性 分类 机制 评判
  • 简介:在我国,性法律是一个外来词。然而,我国学界未对之展开专门研究,仅有的间接涉及却使其内涵缺失与外延模糊的缺陷暴露无遗。这使得我国建立在性法律概念之上的研究宛若浮萍。为此,性法律的概念亟待反思。运用历史的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之展开的研究表明,规制性的法律从来都无性法律之谓,规制性的法律无需用性去限定,与性关联的法律不宜称之为性法律。因此,性法律的概念实无存在之必要。为了研究这一类法律问题的便利,可用性关联法律的概念取代性法律的概念。性关联法律是指平衡人们基本的性需求与性供给,维护在此过程中涉及的人身权、财产权、公序良俗和相应管理秩序的一系列法律规范及其法律解释的总称。

  • 标签: 性法律 概念 滥用 性关联法律
  • 简介:本研究坚持人类学的整体论视角和对情境的关注,按场所人数和收费标准将女性性工作者(FSW)工作场所分为路边发廊、休闲会所、宾馆桑拿、KTV四类,并对不同类型场所FSW的健康观念和自我保健实践进行分析,结论如下:不同类型场所FSW的主观风险意识与她们对场所的认知和分类密切相关;KTV的FSW的主观健康风险与其他场所相比更高;受年龄和阅历影响路边桑拿和休闲阁的FSW自我保护意识更强;FSW的自我保健实践与经验和惯习密切相关,与科学话语主导的健康宣传未必相容。

  • 标签: 女性性工作者 健康观念 自我保健 主观风险认知
  • 简介:目的:探讨CDFI联合血清糖类抗原(CA125)及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检测对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8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48例卵巢良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期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健康组。对三组所有研究对象实施CDFI检查,并抽取血液样本测定血清CA125、HE4水平。统计对比3组患者及不同病理分期、不同病灶转移情况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及HE4水平、超声评分,并统计分析血清CA125、HE4及CDFI单独及联合诊断上皮性卵巢癌价值。结果:3组患者血清CA125及HE4水平、超声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各指标较对照组、健康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Ⅳ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及HE4水平、超声评分较Ⅰ期+Ⅱ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血清CA125及HE4水平、超声评分较未转移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诊断方式敏感度、准确度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诊断敏感度(93.75%)、准确度(93.75%)较CA125、HE4及CDFI单独诊断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FI联合血清CA125及HE4水平检测可有效提高上皮性卵巢癌诊断敏感度及准确度,减少漏诊及误诊,并能为疾病病理分期、病灶是否发生转移评估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标签: CDFI HE4 CA125 上皮性卵巢癌 诊断效能
  • 简介:目的:旨在调查一般成年人群自我评估的面部皮肤敏感发生率及其不同模式,以及与性别和日光敏感度的关系。方法:用标化11项调查表调查人们在过去一年间的过敏反应经历。这些问题探讨了皮肤敏感的不同模式:模式Ⅰ(与血管反应相关的颜面潮红),模式Ⅱ(对特定环境条件产生的皮肤反应),模式Ⅲ(接触某种物质后出现皮肤反应),针对女性的模式Ⅳ(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皮肤发疹)。附加项目同时针对女性和男性,包括日光敏感度。问卷调查在与“SupplémentenVitaminesetMinérauxAntioxydants”(SU.VI.MAX)队列有关的一个大样本中年人群中进行。结果:61%女性(n=5074)和32%男性(n=3448)自我报告有敏感性面部皮肤,并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降低。在同年龄组中,女性发生模式Ⅰ、Ⅱ、Ⅲ的几率(分别为78%,72%和58%)高于男性(分别为56%,48%和28%)。绝经前女性发生模式Ⅳ的几率为49%,而修须后男性为41%。日光敏感被认为是皮肤敏感度的主要因素。因素分析显示皮肤白晰的个体常发生与模式I相关的反应;皮肤发红和烧灼感与特定的环境条件相关(模式II)。结论:皮肤敏感是常见问题,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下降,与男性和女性性别相关。

  • 标签: 面部皮肤 光敏感度 自我报告 成年人群 队列 MAX
  • 简介:目的:旨在探索对临床护士开展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的预防干预效果.方法:运用培训教育前后对比的研究方法,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并实测针刺伤发生密度,基线调查292人,干预后调查233人,数据采用SPSS13.0软包进行2检验.结果:目标人群对相关知识的正确认知率普遍高达90%以上,但深层次的知识正确认知率偏低(HIV病员的血粘到正常皮肤时间长于5分钟、而且血量较大可能被传染,正确认知率只有75.7%;HIV窗口期正确认知率只有77.9%),一些关键而重要知识点正确认知率没有达到100%(如16.5%不知道怎样处理被污染针头刺伤的伤口).干预前后正确认知率、危险操作行为、针刺伤、锐器伤的发生密度均有差异性(P〈0.05),并呈正相关.结论:广州市临床护士对HIV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很高;知识的正确认知率普遍较高;相关培训未达100%全员培训;培训干预对HIV职业暴露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 标签: 护士 艾滋病毒 职业暴露 预防 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