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7 个结果
  • 简介:2008年5月12日,一场以四川汶川为震中的大地震袭击了我国四川、重庆、甘肃、云南和贵州等省市,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听闻这一惊人消息,美敦大中华区800多名员工陷入阵阵悲痛,并迅速投入到了救灾行动中!

  • 标签: 美敦力 大地震 四川
  • 简介:通过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笔者在听障儿童教育活动中改进教学方式.提问方式和指导策略,从而帮助孩子进行创造性思维。结果表明,听障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在充分感知外界事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创造

  • 标签: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物质环境 心理环境 策略
  • 简介:目的探讨如何对小龄人工耳蜗植入听障儿童进行观察能力培养的方法。方法通过课程学习和教师指导方法训练个案观察能力,最终提升个案综合素质。结果经过有效的课程学习和适当的方法指导,该幼儿的主动表达与学习能力进步明显,综合素质有所提高。结论观察培养对植入人工耳蜗小龄听障儿童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于提高患者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听障儿童 康复训练 观察能力 教学手段
  • 简介:目的探讨医护合作型健康教育路径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68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86例,对照组按传统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按医护合作型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儿检查前镇静成功率、术后敷料包扎松脱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家长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检查前镇静成功率、家长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敷料包扎松脱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合作健康教育路径可帮助家长提高疾病认知,促进健康行为,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

  • 标签: 健康教育路径 医护合作型 人工耳蜗植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与kegel训练促产后盆底肌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4年8月我科门诊行产后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甲(80例)、乙(80例)2组,甲组阴道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乙组盆底kegel训练;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阴道电刺激联合生物治疗的患者盆底肌达到正常率显著高于kegel训练的患者(P<0.01)。结论阴道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促产后盆底肌恢复是一种安全、合理、高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电刺激 生物反馈 Kegel训练 盆底肌力
  • 简介:自2000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以来,今年已是第五个全国爱耳日.回顾前四次全国爱耳日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老百姓都知道中国有个"爱耳日";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爱耳日活动;世界卫生组织开始关注中国的爱耳日;通过爱耳日活动为百姓办实事,全民预防耳聋,爱耳护耳意识在逐年提高.

  • 标签: 爱耳日 听力障碍 助听器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耳鼻喉外科术后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有关医院感染因素。结果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率为4.18%;呼吸道系统疾病占53.33%、消化道系统疾病占36.67%、其他系统疾病等占10%。结论控制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的主要因素,手术室医护人员应严格按时间、程序洗手以及加强手术室空气消毒管理。

  • 标签: 耳鼻喉外科 术后感染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人工耳蜗植入前、后耳鸣的变化情况,为耳鸣诊治寻找新的途径.方法对10例行人工耳蜗植入的语后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人工耳蜗植入前9例患者有双侧耳鸣,1例患者无耳鸣.植入后4例患者双侧耳鸣均消失,2例患者植入后同侧耳鸣消失对侧耳鸣如植入前,1例患者植入后同侧耳鸣消失对侧耳鸣明显减弱,1例术后7天开始同侧耳鸣开机后耳鸣停止,2例双侧耳鸣仍如植入前.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可缓解、抑制大部分患者的耳鸣,亦有例外,提示耳鸣可能存在多种发生机制,单纯因耳鸣实施人工耳蜗植入仍缺乏充分依据.

  • 标签: 人工耳蜗植入 双侧耳鸣 植入前 植入后 变化情况 问卷调查
  • 简介:随着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发展,保留残余听力渐渐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部分耳聋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残余听力损失严重甚至完全丧失,而另外一部分耳聋患者仍保留残余听力。因此,如何在术后保留残余听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综述了残余听力的概念、人工耳蜗植入术对残余听力的影响、保护残余听力的意义以及保留残余听力的方法,为后续科研课题提出了研究方向。

  • 标签: 残余听力 人工耳蜗植入
  • 简介:目的通过对110名健昕人进行时域压缩言语识别测验,探讨健昕人群的时域压缩言语识别阈限值及其影响因素,为判断患者是否有听处理障碍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2×2×2混合实验设计,对110名健昕成人及儿童进行时域压缩言语识别测验。结果①健听人群的时域压缩言语识别阈限值在50%左右;②单耳(右耳)的言语识别能力比双耳的言语识别能力高;③人的单、双耳言语识别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④女生的言语识别能力比男生的言语识别能力高;⑤学业成绩与时域压缩言语识别能力相关,学业成绩好的学生言语识别能力高于学业成绩差的学生。结论时域压缩言语降低了中枢听处理的外余力,使言语识别难度增加;应关注学业困难学生的时域压缩言语能力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 标签: 时域压缩 言语识别能力
  • 简介:目的探讨听力重建手术疗效,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97例(99耳)慢性中耳炎患者均行开放式乳突根治并重建听骨链、成型鼓室,分析其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听力重建疗效的10项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纯音测听示术前气导平均听阈(47.3±9.0)dB,术后(32.1±8.7)dB;术前ABG平均为(31.7±9.3)dB,术后ABG平均为(16.7±8.8)dB。其中镫骨存在、咽鼓管通畅、鼓膜张肌腱存在对听力重建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个因素影响听力重建手术的疗效,其中镫骨情况、鼓膜张肌腱、咽鼓管功能是较为主要的因素。

  • 标签: 慢性中耳炎 听骨链重建术 开放式乳突根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疗对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肿瘤行化学药物治疗的116例肿瘤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分别于化疗前及化疗后测评6min步行距离(6MWT)与疲乏量表(RPFS)评分,并分析影响化疗患者运动耐力的相关因素。结果化疗后116例肿瘤患者的6MWT明显降低,RPFS评分明显升高,和化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16.293、14.447,P<0.05)。年龄≥60岁、女性肿瘤患者、离异或丧偶、肿瘤分期3-4期者6MWT降低、RPFS评分升高更为显著。结论化疗可引起肿瘤患者运动耐力下降,加重患者疲乏感。

  • 标签: 肿瘤化疗 运动耐力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探讨前庭刺激对人脑加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5名健康男子进行实验。实验中受试者坐于转椅上,在下述条件下完成视觉操作任务:(1)实验测试,(2)对照测试,同时记录原始脑电资料。结果前庭刺激后,结果显示CPZ和PZ位置得到的差异波振幅均可见有显著性的改变,在前庭刺激后均明显减小。结论前庭刺激对人体的其他功能产生了明显影响,受试者在对视觉信号的感知时,特别是对需要选择的信号,明显产生了抑制现象。

  • 标签: 前庭刺激 脑功能 事件相关电位 差异波 选择性注意
  • 简介:摘要目的陪伴式导乐分娩对产科质量的影响效果探讨。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4月~2015年04月收治的200例妇产科就诊产妇,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娩方式,护理组采用陪伴式导乐分娩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剖宫产率、难产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结果护理组产妇的剖宫产率、难产率以及产程时间分别是10.00%(10/100)、10.00%(10/100)以及(515.40±27.10)分钟,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产科就诊产妇采用陪伴式导乐分娩方式,可以明显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产妇剖宫产生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陪伴式导乐分娩 产科质量 影响效果 探讨
  • 简介:目的:研究诺尔康人工耳蜗对耳鸣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语后聋患者植入诺尔康人工耳蜗前后进行耳鸣问卷评估,评估材料采用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innitusHandicapInventory,THI)。结果21例(80.8%)患者自觉耳鸣消失或减弱,其中20例(76.9%)患者耳鸣治疗有效,THI得分与植入人工耳蜗前相比下降≥20分;3例患者自觉耳鸣无改善;1例患者自述耳鸣加重;1例患者术前无耳鸣,术后出现中度耳鸣。26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前THI总分平均分56.5±20.6,术后THI总分平均分20.2±20.9。经过配对t检验分析,配戴人工耳蜗前后的总分及功能性、情感性、严重性3个维度的得分具有显著差异(P=0.000〈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对耳鸣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但仍存在一定风险。

  • 标签: 耳鸣 人工耳蜗 耳鸣残疾评估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脊柱病人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64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镇痛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采用数字评分法进行疼痛程度的评估,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睡眠和心率的变化。结果两组经护理后疼痛情况比较,干预组疼痛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综合干预组可提高术后镇痛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患者康复,同时也提高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 标签: 疼痛 脊柱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年龄对突发性耳聋预后是否具有独立影响作用,阐释是否存在明确的年龄转折点(即阈值效应)使得预后发生方向性的改变,为未来进行突发性耳聋预后研究时提供科学合理的年龄分组依据.方法本研究对2008年8月至2015年12月连续入住解放军总医院耳内科病房进行治疗的突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分组以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年龄与预后(治疗后听阈值及治疗后听力增益)的相关性由线性回归模型评估并进行曲线拟合以及阈值效应分析.结果在调整了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年龄与治疗后听阈、治疗后听力增益呈现非线性相关性,两个关键的年龄转折点分别为15岁和67岁.当年龄<15岁时,年龄每增加一岁,治疗后听阈降低1.2dB(95%置信区间:-2.2~-0.2,P=0.020),听力增益提高1.2dB(95%置信区间:0.2~2.2,P=0.019);年龄介于15-67岁的患者,年龄与突聋患者的听力结局无显著相关性,治疗后听阈和听力增益的回归系数均为0(P值分别为0.448与0.418);年龄>67岁时,年龄每增加1岁,治疗后听阈升高0.5dB(95%置信区间:0.0~1.0,P=0.033),听力增益减少0.5dB(95%置信区间:-1.0~0.0,P=0.033).如不采用分段线性模型,用一条直线拟合数据,则得出治疗后听阈和听力增益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95%置信区间:0.0~0.1,P=0.128)和-0.1(95%置信区间:-0.1~0.0,P=0.118),,并未恰当反映出年龄与突聋患者听力预后的关系.结论对小于15岁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年龄的增加是一个预后有利因素;对年长于67岁者,年龄与预后呈显著性负相关;对介于15至67岁的患者,年龄对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突发性耳聋 年龄 预后
  • 简介:目的:探究听障学生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视觉注意捕获特征。方法分别选取20名听障学生和健听学生,采用双任务范式,要求被试在工作记忆保持阶段完成注意探测任务。结果相对于健听学生,听障学生基于图形表征的注意捕获反应时更快。结论在工作记忆内容保持阶段听障学生的视觉通路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

  • 标签: 听障学生 工作记忆 图形表征 视觉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