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耳源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3-2010年我科收治的21例耳源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包括脑脓肿9例、脑膜炎5例、静脉窦血栓静脉炎4例、硬膜外脓肿3例,继发于胆脂瘤型中耳炎14例、骨疡型中耳炎3例、隐蔽中耳炎2例、Modini畸形2例。21例均行耳部及头颅cT平扫检查,其中6例未发现颅病变,经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后确诊。分别行单纯乳突根治术8例、乳突根治术+脑脓肿穿刺引流6例、乳突根治术+颅钻孔脑脓肿引流1例、乳突根治术+脑脓肿切除术1例、乳突根治术+静脉窦切开脓肿清除及血栓取出2例、外淋巴漏修补术2例。结果随访1-2年,1例死亡,其余20例治愈,其中19例干耳,1例术腔仍有少量分泌物。全部患者颅并发症无复发。结论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仍是耳源并发症的最常见病因,应提倡对这两种危险中耳炎早期进行手术治疗。临床高度怀疑颅并发症,CT平扫阴性病例,需行MRI检查。乳突切除进路的显微微创手术有效,无需开颅。

  • 标签: 中耳炎 脑脓肿 颅内并发症 耳源性
  • 简介:目的探讨真菌鼻-鼻窦炎恰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16例鼻镜下手术治疗的真菌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真菌鼻-鼻窦炎的发生率、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治疗过程。结果鼻窦真菌感染占同期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手术患者的5.6%(116/2089)。真菌培养及病理检查证实曲霉菌感染,占所有致病真菌的84.5%(98/116)。各类型真菌鼻-鼻窦炎中,鼻窦真菌球最为常见,占79.3%(92/116),以上颌窦最为多见,术后2-8年复发率为2.2%(2/92);变态反应真菌鼻-鼻窦炎占12.9%(15/116),术后1-3年复发率为13.3%(2/15);急性爆发性真菌鼻一鼻窦炎占1.7%(2/116);慢性侵袭真菌鼻.鼻窦炎占6.1%(7/116),随访2-5年均未见复发。结论真菌鼻-鼻窦炎的诊断必须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术中观察、病理学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而得以确立,手术清除病灶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 标签: 真菌 鼻窦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开放眼外伤合并球异物的手术疗效,并进一步分析影响眼内炎和视网膜脱离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67例开放眼外伤合并球异物患者,探讨球异物取出方式和疗效,并进一步研究影响眼内炎和视网膜脱离的相关因素.结果经角膜缘和球壁取出异物7例,经巩膜磁吸术取出11例,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取出为49例;术后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3.63±0.85,较术前最佳视力(2.70±1.17)提高(P<0.05);眼内炎的发生和异物取出时间有相关(P<0.05);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和开放眼外伤损伤区域有相关(P<0.05).结论根据球异物的性质、部位和眼外伤伤口、玻璃体视网膜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取出异物,缝合伤口,可以最大限度恢复视功能;眼内炎和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分别与异物取出时间和开放眼外伤的损伤部位有关.

  • 标签: 开放性眼外伤 球内异物 眼内炎 视网膜脱离
  • 简介:目的评价庆大霉素双氯芬酸钠控制白内障和青光眼术后炎症反应的疗效和安全。方法采用临床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滴用庆大霉素双氯芬酸钠和复美新,每日4次,观察2wk。结果眼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中有效率分别是71.43%和65.52%,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庆大霉素双氯芬酸钠是控制眼术后(白内障手术和青光眼手术)有效和安全的药物。(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223~225)

  • 标签: 庆大霉素双氯芬酸钠 复美新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 小梁切除术
  • 简介:目的提高对蝶窦病变症状和诊断的准确率以及对鼻镜手术治疗该病优越的认识.方法分析15例蝶窦病变的临床表现及镜手术的效果.结果蝶窦霉菌4例,囊肿3例,炎症5例,均1次治愈.蝶窦乳头状瘤1例,随访中;蝶窦自发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因行鼻镜微创手术避免了死亡;蝶窦、后组筛窦低分化鳞癌在鼻镜下获得精确取检确诊.结论蝶窦病变经CT和MRI等高清晰度的影像学检查可获明确诊断,鼻镜手术对蝶窦病变治疗有其优越.

  • 标签: 鼻内镜 蝶窦病变 诊断 治疗 鳞癌
  • 简介:患者,女,46岁,藏族,1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物模糊,眼球突出,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未予重视。患者曾于1a前来我院门诊就诊,行CT检查示左眼眶肿瘤,遂收住入院,入院后发现“肺结核”,故未行手术。患者“肺结核”经治疗痊愈后,续入我院拟行手术治疗。入院检查:

  • 标签: 眶内神经鞘瘤 手术治疗 眼眶内肿瘤 视物模糊 眼球突出 门诊就诊
  • 简介:<正>患男,10岁,学生。因从高树摔下致左眼出血疼痛4小时于1996年12月19日晚8时收入我科。体检:T37.3℃,P83次/分,R20次/分,BP14/11kPa,神清合作,心肺无异常。眼科情况:VOD1.5,VOL1.5,右眼正常,左眼下睑正中全层撕向

  • 标签: 异物 眶隔 眶脂肪 眼出血 下睑 神清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直肌截除术治疗儿童残余和复发性外斜视的有效及安全,评价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01/2013-02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行单侧直肌截除术治疗的残余和复发性外斜视连续性病例48例48眼,观察术后第Id,6wk以及末次随访(术后6~32mo)时患儿眼位、眼位非共同性、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术后第Id手术正位率为83%(40/48),欠矫率为4%(2/48),过矫率为13%(6/48);术后第6wk手术正位率为81%(39/48),欠矫率为13%(6/48),过矫率为6%(3/48);末次随访时正位率为75%(36/48),欠矫率为25%(12/48),无1例过矫。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和不同外斜视类型患儿末次随访时手术正位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0.50)。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眼球运动非共同性和眼球外转受限。结论:单侧直肌截除术是治疗儿童残余和复发性外斜视的安全有效术式,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疗效无差异。

  • 标签: 单侧内直肌截除术 外斜视 复发性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和评价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界膜撕除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有效和安全,并探讨更适宜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2013-01/2014-06我院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29例29眼随机分为试验组(15眼)和对照组(14眼),试验组给予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界膜撕除+玻璃体腔注气治疗,对照组给予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界膜撕除治疗,术后随访视网膜复位率和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率。结果: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界膜剥除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有效手段。

  • 标签: 23G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撕除 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行玻璃体手术联合界膜剥离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4年共32例(32眼)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源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即玻璃体切割联合界膜剥离组,对照组即单纯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组,每组16例,均行玻璃体切割术,其中观察组术中剥离适当范围视网膜前膜界膜,对照组不剥离界膜,两组均气液交换吸出视网膜下液,填充C3F8或硅油,随访2-24月,观察视网膜复位,裂孔解剖闭合,视力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13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视网膜均复位,复位率:81.2%,对照组:9例视网膜复位,裂孔闭合,复位率56.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术后视力均好于术前,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界膜剥离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较好的改善术后视力。

  • 标签: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网脱 内界膜剥离 玻璃体切割术
  • 简介:目的:评价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界膜剥除术治疗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选取我院收治的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32例32眼,屈光度为-12.00~-20.00(平均-15.78±2.16)D。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4.1±0.4。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界膜剥除术,界膜采用吲哚菁绿染色并顺利剥除,术毕进行气体填充。术后随访1~9(平均4.5)mo,观察术后视力及黄斑劈裂愈合效果。结果:共30例30眼(94%)患者劈裂腔消失,视力较术前提高,视物变形改善。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1,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界膜剥除术是治疗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有效保存视功能,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的视力。

  • 标签: 超高度近视 黄斑劈裂 玻璃体切除 内界膜剥除
  • 简介:目的:比较无菌空气填充和C_3F_8填充在玻璃体切割(PPV)联合界膜瓣(ILMF)覆盖术中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对照研究。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2014-01/2017-06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IMH患者,行PPV联合黄斑区ILMF翻转覆盖黄斑裂孔术,根据术中是否行C_3F_8填充,分为球空气填充组(A组112眼)和球C_3F_8填充组(B组63眼),比较两组术后高眼压发生情况、黄斑裂孔闭合率、术后1、3mo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区结构重建情况。结果:A组和B组在术后1、3mo时,较术前BCVA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1mo时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mo时,A组BCVA较B组恢复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7.5%,B组为9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EZ)缺损直径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3mo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高眼压发生率为9.5%,而A组无术后高眼压情况发生,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V联合ILMF覆盖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安全有效,玻璃体腔无菌空气填充可减少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在该手术中可以代替C_3F_8填充。

  • 标签: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术 内界膜瓣 C_3F_8 无菌空气填充
  • 简介: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义眼台(HA),Ⅰ期植入花瓣状巩膜壳的手术效果。方法:对有眼球内容物剜除术适应证的病例,实施眼球内容物剜除术,依据眼B超和钢球模检测所需羟基磷灰石义眼台型号,将羟基磷灰石义眼台Ⅰ期植入花瓣状巩膜壳,其表面双层巩膜覆盖。随访6~15mo,观察术后效果。结果:患者48例48眼均成功植入羟基磷灰石义眼台,并获得较满意的外观美容效果。结论:羟基磷灰石义眼台Ⅰ期植入花瓣状巩膜壳术式,保留了眼球六条附属肌肉及其功能,义眼台前方自体巩膜双层覆盖防止眼台暴露,改善眼内容物剜出术后眼窝塌陷等畸形,达到较为理想的一种眼部整形效果。

  • 标签: 羟基磷灰石义眼台 Ⅰ期植入花瓣状巩膜壳内
  • 简介:镜术后窦黏膜的组织学检查及黏膜纤毛清除功能较术前均有改善,部分组织学及黏膜纤毛清除功能的恢复可能需要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鼻镜术后鼻窦的组织学形态与功能之间存在好的对应.手术后的鼻镜检查和糖精试验联合使用,可以有效评估黏膜的恢复情况.

  • 标签: 鼻内镜检查 组织学形态 手术后 黏膜 纤毛清除功能 组织学检查
  • 简介:飞秒(10-15s)激光经证实可以有效的降低切割组织所需的能量并可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该激光系统的灵活性使得它不仅可以完成传统的角膜基质手术,而且可以进行新的角膜屈光手术.本研究就其机制、手术方法和过程、并发症等方面做一综述.

  • 标签: 飞秒激光 基质内屈光手术 角膜基质 近视 激光装置 角膜瓣移位
  • 简介:Endogenousaspergillusendophthalmitis(EAE)afterkidneytransplantisararebutimportantclinicalproblemduetopotentiallydevastatingconsequences.EarlydiagnosisofEAE,timelyremovalofaffectedvitreousbyvitrectomy,properanti-fungaltreatment,allcontributedtothesuccessfulcontrolofthedisease.TherapeuticsuccessofEAEinpost-transplantpatientsdependslargelyonpromptdiagnosis.DefinitediagnosisofEAEisbasedonpositivecultureresultsofvitreousspecimen,whilefundoscopyandBscanultrasoundmayaidearlydiagnosis.Intermsofanti-fungalmedicine,amphotericinBhaslongbeenthefirstchoice,butitssystemicapplicaitonhassevereadversereactions,especiallyforpatientswithimpairedrenalfunction.Herein,wereportthetreatmentmodalityofEAEafterkidneytransplantwithvitrectomy,systemicadministrationofmicafunginplusvoriconazole,topicalapplicationoffluconazolandamphotercinB.

  • 标签: ASPERGILLUS ENDOPHTHALMITIS KIDNEY transplan-tation amphotercin B
  • 简介: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在内眦赘皮术中应用抑制瘢痕形成的安全和疗效。方法:选择2012-03/2014-03在我院眼部整形美容科接受眦赘皮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术毕即刻进行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的39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另选取4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国际推荐的OSAS瘢痕评价量表,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整形医师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mo的瘢痕情况进行评估,分别从瘢痕颜色、平整度、弹性程度及瘢痕宽度4个方面对瘢痕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打分,对两组术后1,6mo的瘢痕情况评估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4例、对照组6例失访,其余患者按期回访评估。术后1mo瘢痕的颜色、弹性、平整及宽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瘢痕的颜色、弹性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瘢痕的平整度及宽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在不同的时间分别比较均发现,1mo时瘢痕的颜色、隆起度、宽度及硬度达到峰值,与6mo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随诊期间无1例诉伤口牵扯痛及痒感,对照组于术后3mo内有5例患者伤口有轻微痒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A型肉毒毒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眦赘皮矫正术后短期的瘢痕形成,及术后炎症反应痒感及牵扯痛,可达到远期切口平整的外观,降低瘢痕增生的风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A型肉毒毒素 内眦赘皮 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