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视网膜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nervefiberlayer,RNFL)厚度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cellcomplex,GCC)厚度对慢性原发性闭型青光眼(chronicprimaryangle-closureglaucoma,CPACG)的诊断价值,研究其和平均视野缺损(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早期CPACG患者21例38眼,疑似青光眼(suspectedglaucoma,SG)患者25例46眼和正常对照25例49眼进行SD-OCT检查,测量平均及各个象限的RNFL厚度和GCC厚度,分析RNFL厚度和GCC厚度与视野MD的相关性。结果:CPACG组的平均和各象限RNFL厚度和GCC厚度与正常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与SG组比较,平均及上方(P〈0.01)、下方(P〈0.05)RNFL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和各象限GCC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CPACG组RNFL(r=0.65)、GCC(r=0.72)均与MD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RNFL厚度和GCC厚度对早期CPACG的诊断和病情监测中具有临床价值,GCC厚度的临床意义可能更佳。

  • 标签: OCT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RNFL厚度 GCC厚度 平均视野缺损
  • 简介:目的:分析丝裂霉素C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内和眼血流的影响,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3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观察组在术中行丝裂霉素C抗瘢痕治疗;术后完成6-12mo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眼压控制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并发症类型有所区别,观察组多发生低眼压和畏光症状,对照组多发生瘢痕性阻塞。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眼压动力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mo,观察组收缩期峰速(peaksystolicvelocity,PSV)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diastolicvelocity,EDV)明显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与搏动指数(pulsatilityindex,P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mo,观察组PSV与EDV明显高于对照组,RI与P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裂霉素C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的术后不良影响时间较短,其长期疗效安全、可靠。

  • 标签: 丝裂霉素C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眼内压 眼血流
  • 简介:目的:比较原发性开型青光眼和高眼压患者及拥有健康眼球表面的正常人群的泪膜功能和印象细胞学检查的数值。方法:此前瞻性研究中纳入了原发性开型青光眼患者11例11眼(平均年龄:62.7±6.1岁),高眼压患者12例12眼(平均年龄:62.8±6.4岁)及健康人12例12眼(平均年龄:62.9±6.03岁)。这些患者均是最近被诊断出患有原发性开型青光眼及高眼压,且之前未接受过抗青光眼方面的治疗。均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泪膜破裂时间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每组印迹细胞学检查的样本根据Nelson分级法分为0-3级。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Dunn多重比较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发性开型青光眼患者,高眼压患者及正常人群平均基础泪液分泌值分别为10.4±1.3,10.9±1.2和11.1±1.1mm/5min,其差距没有统计学意义(P=0.33);三组的泪膜破裂时间分别为11.2±1.1,11.3±1.1和11.8±1.2s,其差距没有统计学意义(P=0.35)。原发性开型青光眼患者中6眼(54.5%)为0级,5眼(45.5%)为1级。高眼压患者中6眼(50%)为0级,6眼(50%)为1级,健康人中6眼(50%)为0级,6只眼(50%)为1级(P=0.97)。结论:氧化应激可能会导致青光眼,眼表疾病,泪腺功能障碍及机体杯状细胞所分泌的黏液减少。原发性开型青光眼患者,高眼压症患者及健康人群间的印象细胞学检查数值并无显著差异。

  • 标签: 结膜印迹细胞学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高眼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