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一名青年女性患者因数年前胃食管返流症及妊娠反应多种因素,导致上下颔牙齿磨耗严重,出现牙本质敏感伴发牙髓症状及根尖周炎.严重影响美观和功能。患者来修复科就诊2周前已行根管治疗处置牙齿敏感及疼痛问题。患者上下前牙残缺及牙列广泛磨耗,导致面下1/3垂直距离降低.经沟通患者选择咬合重建以获得修复空间及前牙美学修复。首先多学科会诊缺损病因,分析并制定诊疗计划,确定上前牙切缘位置、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然后为患者进行美学三级预演的数字化美学设计并制作诊断蜡型。在患者口内制作诊断饰面.其佩戴2周进行信息反馈。建议上中切牙行牙冠延长术调整上前牙牙龈位置及上中切长宽比.患者知情同意。上前牙行初步牙体预备,并根据导板微创下完成上中切牙牙冠延长术和唇系带修整.6周后分段完成牙体预备并将所有诊断饰面更换为树脂暂时冠修复体。暂时修复体佩戴3月后,转移暂时修复体的颌位关系并进行纤维桩核的制作和最终牙体预备及印模制取。制作最终全瓷修复体及调合。戴牙后可见达到良好的红白美学、胎曲线和咬合功能。制作密西根颌垫短期佩戴保护修复体。2年中定期随访,结果表明患者咬合功能状态良好,垂直距离稳定,关节未见异常。

  • 标签: 咬合重建 重度磨耗 根管治疗 酸蚀症 垂直距离降低 女性患者
  • 简介:目的:针对不同胚源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表现出的衰老差异,探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对衰老的调控作用。方法:取大鼠下颌骨(M)和胫骨(T)后提取BMSCs原代培养并进行传代,通过β-半乳糖苷酶(SA-β-gal)衰老染色检测细胞衰老特征,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成骨特征。通过实时定量RT-PCR、Westernblot检测Jmjd3及衰老因子在两种BMSCs中的表达。构建shJmjd3病毒敲减Jmjd3,转染T-BMSCs检测衰老指标。在大鼠颌骨区域建立骨缺损模型,移植shJmjd3修饰的T-BMSCs,通过Micro-CT、Masson染色检测Jmjd3被抑制的T-BMSCs对骨缺损区的修复作用。结果:经SA-β-gal衰老染色,T-BMSCs中衰老细胞数量明显多于M-BMSCs。Jmjd3及衰老因子在M-BMSCs低表达,在T-BMSCs高表达。转染shJmjd3病毒导致T-BMSCs中Jmjd3及衰老因子低表达。移植敲减Jmjd3的T-BMSCs,Micro-CT显示其骨平均密度,骨体积分数明显升高,Masson染色显示其骨小梁结构增多。结论:不同胚源大鼠BMSCs的衰老特征具有差异性,将T-BMSCs中Jmjd3抑制以后,可以增强细胞的抗衰老能力,有利于体内的骨修复的治疗。

  • 标签: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衰老 胚源 细胞移植
  • 简介:目的:改善种植体周围骨质量对于种植体植入术后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有显著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在本研究中,在不同雷奈锶(Strontiumranelate.SR)浓度(锶离子[Sr^2+]浓度分别为0、2、20、40和80mmol/L)溶液中实现钛表面雷奈锶-壳聚糖涂层的包覆,以期利用锶离子(Sr^2+)促进骨组织结合的作用。采用X线衍射仪(X-raydiffraction,XRD),扫描电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infraredspectroscopy.FTIR)表征载雷奈锶的壳聚糖涂层的理化性能。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coupledplasmaopticalemissionspectrometry,ICP-OES)测定药物涂层溶解/释放机制。同时,通过研究原代成骨细胞(PrimarYosteoblasts,POBs)细胞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关键成骨基因表达定量分析评估体外细胞应答水平。结果:XRD和FTIR结果显示.只有少量雷奈锶通过氢键或共轭效应与壳聚糖发生化学反应。Sr^2+的爆发性释放期(70%-85%)出现于最初三天,紧接着进入较为缓慢的释放阶段。当雷奈锶处于较低浓度(2mmol/L或者20mmol/L)时.载有雷奈锶的壳聚糖涂层对细胞应答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原代成骨细胞增殖上升.ALP活性增加以及人骨形成蛋白-2(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BMP-2)、人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Runx-2)、ALP和骨钙蛋白高表达;但当雷奈锶处于较高浓度(40mmol/L或者80mmol/L).该涂层反而抑制原代成骨细胞(POB)生长。结论: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钛表面包覆的雷奈锶负载壳聚糖涂层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促进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为钛种植体表面改性提供一个潜在的新方法。

  • 标签: 原代成骨细胞 雷奈酸锶 表面涂层 壳聚糖 钛表面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4种机用镍钛系统体外预备根管后产生牙本质微裂的差异,为临床医生选择根管预备器械和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鞍钢集团总医院口腔科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口腔科门诊拔除的新鲜完整下颌切牙为研究对象,按统一标准选择125颗样本制作研究模型,采用随机号码表法将样本平均分为5纽,4个预备纽分别应用机用ProTaperNext(N纽)、WaveOneGold(W组)、M3-Pro(M组)、ProTaperUniversal(P组)进行根管预备,余下一组作为对照(C组)不进行根管预备。在距根尖3、6、9mm处水平切割牙根,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各截面出现牙本质微裂情况,应用SPSS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未预备的C组没有发现牙本质微裂,P组产生微裂的牙数与N组、W组和M组分别对比均有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预备组在距根尖3mm处产生微裂的牙总数对比距根尖6mm处和9mm处有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机用镍钛器械进行根管预备可能造成牙本质微裂,在距根尖3mm处产生的微裂要显著多于距根尖6mm和9mill处;相较ProTaperUniversal,使用ProTaperNext、WaveOneGold和M3-Pro可显著降低微裂的发生率。

  • 标签: 镍钛器械 根管预备 牙本质微裂 牙根纵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