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利用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depth,PD)和附着丧失(attachmentloss,AL)评估危险因素对慢性牙周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并被诊断为慢性牙周炎的459例患者,应用危险因素评估软件对其危险因素情况进行评估分级,共分为5组(Riskl。Risk5组),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从Risk1组到Risk5组依次递增。对所有患者进行牙周检查和牙周基础治疗,检查的指标为所有天然牙的近中颊、颊正中、远中颊和舌正中4个位点的PD和AL。在治疗后3个月、第1年、第2年、第3年时复诊,检查牙周指标,与基线比较并评价牙周炎症进展情况。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的牙周指标与基线相比得知,3个月时炎症明显改善(P〈0.05)。牙周炎症在危险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恶化,并在治疗后第3年时这种影响比较明显(P〈0.05)。在治疗后第3年比较各组的PD和AL发现,Riskl和Risk2组与其他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sk5组与其他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因此将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分为低、中、高3个风险等级。结论(1)本研究中危险因素评估软件能够准确、快速地对患者的各个危险因素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患者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预后判断,并帮助患者更好的认清危险因素的影响。(2)危险因素在牙周炎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预测牙周炎症的预后,其对牙周炎症的影响在治疗后第3年就表现出来,应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 标签: 危险因素 慢性牙周炎 Florida探针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氟中毒下大鼠下颌切牙釉质形态改变,建立评价大鼠氟斑牙病变程度的方法.方法:将20只Wistar大鼠按性别随机分为4组,实验雌雄二组饮用浓度为100mg/L的氟化钠双蒸水,对照雌雄二组单纯饮用双蒸水,观察8周.在自然光下,观察记录大鼠下颌切牙釉质形态改变,使用改良氟斑牙指数评价氟斑牙进展程度.结果:相比对照组,饮氟组大鼠随着氟暴露时间的增加,下颌切牙釉质透明度、光泽度及其受累范围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相同条件下,不同性别大鼠间氟斑牙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氟斑牙指数可以客观评价大鼠氟斑牙病变程度.

  • 标签: 氟斑牙 氟斑牙指数 WISTAR大鼠 性别
  • 简介:上颌窦提升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规方法,但与之相伴随的一系列并发可能会影响种植治疗的效果,因此正确的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对于增加种植体的长期成功率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系统性疾病及不良习惯、上颌窦解剖结构和病变、手术操作和感染、种植修复设计等几个方面对上颌窦提升术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 标签: 种植体 上颌窦提升 并发症
  • 简介:目的:通过术式改良找到一种既能手术治愈老年重症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又能利用自体组织减小术后面部畸形的手术方式。方法:选择21例重症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老年患者,采用保留腮腺表面后区腮腺咬肌筋膜及相应筋膜下少量腺体组织瓣的方法,修复切除腮腺病变组织后所致的凹陷畸形。结果:21例老年重症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患者手术后疾病全部治愈,新术式不但修复了的腮腺区术后畸形,部分患者术后腮腺区的形态恢复到发病前的正常面型。结论:新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既解决了患者的痛苦又避免了腮腺区术后凹陷畸形的发生,是治疗老年重症慢性阻塞性腮腺炎较佳的术式选择。

  • 标签: 老年人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手术方式 腮腺咬肌筋膜
  • 简介: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对大鼠胫骨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将20只老年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去势法构建骨质疏松模型。两组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定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水平;术后3个月X线片检测胫骨骨密度及HE染色检查;造模成功后于各组大鼠胫骨近端内植入一枚种植体。术后4周和8周,通过X线片、组织学切片及扫描电镜分析技术检测各组胫骨内种植体骨与周围骨质结合的情况。结果:去势3个月后,模型组血清中ALP水平显著升高,胫骨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结构疏松,骨质疏松模型建立成功,而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种植体植入后4周及8周,空白对照组种植体周围见明显新生骨质形成,结构类似骨皮质,与种植体螺纹相互嵌合,未见明显间隙,骨结合良好。模型组种植体周围见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局部有少量新生骨质形成,结构凌乱不规则,且远离种植体;种植体与周围骨质断裂,间隙明显,骨结合不良。结论:骨质疏松抑制大鼠胫骨内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造成种植体骨结合不良。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去势法 种植 骨结合
  • 简介:由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研究所、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委会、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委会、北京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委会主办,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承办的第15届综合医院口腔学术年会暨发展论坛,第3届综合医院口腔护理学术年会将于2013年1月18-20日在北京召开。

  • 标签: 口腔护理 学术年会 综合医院 中华口腔医学会 论坛 老年口腔医学
  • 简介:目的:观察粘接性夹板固定慢性牙周炎患者松动患牙前、后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血链球菌的数量变化及牙周状况,以期为评价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慢性牙周炎患者19例(76颗松动患牙),记录比较牙周治疗前(基线)、经牙周基础治疗后,采用粘接性牙周夹板固定修复后3、6、12个月的牙周状况(菌斑指数,探诊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变化;采用电化学测菌法检测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血链球菌的数量变化;评估患者对夹板固定后美观、功能等方面的满意度。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牙周夹板固定后各时间点的牙周临床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龈卟啉单胞菌、血链球菌数数量较初诊基线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夹板固定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牙周夹板的美观、咀嚼、发音及舒适的满意度为84.2%以上。结论:慢性牙周炎经牙周基础治疗后,采用粘接性牙周夹板可有效固定松动患牙,使之恢复咀嚼功能;加强口腔健康指导,定期实施牙周维护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牙周炎 牙周夹板 固定修复 纵向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伴发身体其他部位创伤的颌面伤患者综合救治中专科确定性手术时机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统计4所大型综合医院口腔科病房近20年收治的4869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伴发身体其他部位创伤状况和专科手术时机。结果:4869例患者中,面骨骨折3364例,软组织伤1505例。伴发其他部位创伤1524例(占31.3%),其中颅脑伤570例(37.4%),肢体伤545例(35.8%),胸部伤170例(11.2%),眼创伤151例(9.9%),脊柱伤54例(3.3%),腹部伤34例(2.2%)。74%的颅脑伴发伤患者伤后4周内、76.2%的眼伴发伤患者伤后7d内进行了面骨骨折手术治疗。而肢体、脊柱、胸腹部伴发伤患者,面骨骨折手术均有不同程度延误。结论:伴发多系统创伤的颌面伤患者的救治需要多学科间的合作,在患者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全身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大部分颌面多发伤患者可以同期或早期进行专科处理。

  • 标签: 颌面伤 多系统创伤 手术
  • 简介:游离皮瓣在眶窝重建中的应用目的:评价游离皮瓣移植矫正眶窝凹陷畸形的效果。方法:48例眶窝凹陷患者接受游离皮瓣移植,其中24例采用前臂游离皮瓣,2例采用肩胛皮瓣,22例采用上臂外侧皮瓣。利用显微外科吻合技术将游离皮瓣移植于眶窝内,充填并重建眶窝形态。结果:所有眶窝内移植的皮瓣成活,术后随访4-60个月,外观满意,义眼配戴良好。结论:游离皮瓣移植可以矫正重度的眶窝凹陷畸形,但应严格限制其适应证。

  • 标签: 论文摘要 学术年会 综合医院 游离皮瓣移植 眶窝凹陷 口腔
  • 简介:逆行性牙髓炎是牙周途径引起的牙髓病变,临床上既有牙周炎的表现,又有牙髓炎的症状,治疗棘手,效果欠佳^[1]。由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意识到保存患牙的重要性,因此要求医生进行保守治疗而拒绝拔牙。近年来,笔者以探索和提高逆行性牙髓炎的疗效为目的,对56例逆行性牙髓炎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于治疗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完成随访观察,结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逆行性牙髓炎 综合治疗 老年人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无鼾成年错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差异。方法对Ⅰ类、Ⅱ类和Ⅲ类矢状骨面型无鼾成年错畸形患者各20例进行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扫描,借助Ez3D2009图像分析软件分别测量硬腭至会厌底段上气道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长度、容积等,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矢状骨面型组各测量平面的气道截面积,SP平面、TE平面、EB平面气道矢状径,腭咽段上气道容积及上气道总容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Ⅱ类矢状骨面型组各测量平面截面积、SP、TE、EB平面矢状径、腭咽容积、上气道总容积均小于Ⅲ类矢状骨面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矢状骨面型无鼾成年错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鼾成年错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受矢状向颌骨关系影响。

  • 标签: 三维测量 上气道 错畸形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目的分析深圳市一级综合医院口腔科院感防控管理的改善情况。方法2010年和2011年分别对深圳市45家一级综合医院口腔科进行医院感染管理调查。结果受查科室院感控制问题数量由2010年的471例下降至2011年的331例,设置与配备不足、诊疗全程防交叉感染操作不规范、器械清洗消毒不合格以及管理监控方面缺陷等现象有减少,但个别院感隐患问题在个别科室仍比较突出。结论2011年深圳市的一级综合医院口腔科的医院感染控制情况有改善,但医护人员仍需加强防控力度。

  • 标签: 口腔科 医院感染 管理
  • 简介:本文提出一种治疗牙体磨损的全面而保守的方法.该方法以微创复合修复术为基础治疗前牙和后牙的龋病。依据组织缺失的严重程度和现存后牙修复体大小.有三种相关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实际上后牙的状况可引导临床医师做出最合适的修复选择。在组织缺失有限和充填体较小的情况下.只须考虑直接修复的方法。对于组织缺失中等和现存的修复体大小中等的病例.建议使用直接和间接复合修复体联合修复。而对于大量组织缺失和修复体较大的病例.通常选择间接修复的方法。通过粘结修复术,主要包括建立直接复合体.可重建以前牙为导向的修复体和正确的笑线;在组织破坏更严重、颊侧形态丧失或牙体变色的情况下.可使用贴面或全冠进行修复。本文的主旨在于.通过使用不破坏牙体硬组织的粘结修复术,从而阻止组织的破坏以及恢复牙齿的正常牙体生物力学性能、功能和美观。

  • 标签: 牙体磨损 病例报告 基础治疗 临床医师 修复术 保守
  • 简介:目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拔除,可能导致邻近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的牙周并发。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采用3种不同的全厚瓣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对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愈合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选择45例双侧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志愿者纳人研究。每个患者被随机分到以下3组。A组经Thibauld和Parant改良的袋状瓣.B组经Laskin设计的三角瓣.C组经Laskin改良的袋状瓣。通过临床测量评估患者术后3、6、12、24个月的下颌第二磨牙的牙周健康状况。结果:21d后,术后并发(水肿、干槽症)与翻瓣的设计无相关关系。但是术后24个月后,B组与其他组相比,牙周探诊深度的降低及临床附着水平的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不同的翻瓣设计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对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健康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由于翻瓣.在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后.下颌第二磨牙的牙周健康状况降低。采用何种翻瓣设计行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可能与手术医师的使用习惯和偏好有关。

  • 标签: 并发症 翻瓣设计 阻生牙 牙周探诊深度 第三磨牙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