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舌鳞状细胞(TSCC)上皮-间质转化(EMT)与血管生成拟态(VM)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对65例TSCC组织及相应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MT标记物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同时CD34联合PAS双重染色检测VM情况。结果Vimentin在旁正常上皮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1.54%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815,P=0.000),Vimentin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E-cadherin在TSCC和旁正常上皮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阳性率56.92%和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951,P=0.000),E-cadherin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M在TSCC和旁正常组织的出现的例数比率是33.14%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946,P=0.000),VM与肿瘤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相关分析显示,E-cadherin与Vimentin具有负相关关系(r=-0.507,P=0.000),Vimentin表达与VM具有正相关关系(r=0.592,P=0.000),VM与E-cadherin具有负相关关系(r=-0.518,P=0.000)。结论TSCC中存在EMT及VM,存在EMT和VM的TSCC具有更高临床分期和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两者具有密切相关性,对TSCC侵袭、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鳞状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血管生成拟态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OSCC)中垂体瘤转化基因1(PTTG1)表达及其对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及定量PCR及蛋白印迹法检测58例OSCC组织及配对旁组织中PTTG1的表达;并采用RNAi技术下调口腔SCC9细胞系中PTTG1的表达,检测其对细胞中EMT相关基因E-cadherin表达的影响。结果PTTG1在OSCC组织与配对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046±1.137)和(0.975±0.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SC组织中PTTG1的高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及伴发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下调人口腔SCC9细胞系中的PTTG1的表达,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也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CC患者肿瘤组织中存在PTTG1的高表达,其高表达与肿瘤EMT存在相关性。

  • 标签: 口腔鳞状细胞癌 垂体瘤转化基因1 蛋白印迹法 定量逆转录PCR
  • 简介:口腔在亚洲地区属于高发生率的癌症疾病,而口腔鳞状上皮又是其中最主要的癌症类型。临床上针对此癌症之治疗还是以手术为主。对于口腔鳞状上皮发生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临床上新疗法的开发。以蛋白质二度空间电泳分析方式找出癌细胞的异常表现蛋白质,并以之作为标的进行细胞实验,以确认该异常蛋白质的表现与口腔鳞状上皮发生之相关性。

  • 标签: 口腔鳞状上皮癌 标记蛋白质 蛋白质体学 效能 癌症类型 以手术为主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淋巴上皮囊肿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10年治疗的120例口腔淋巴上皮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部位、症状、体格检查、治疗和预后。结果:120例患者中,男37例,女83例;年龄2~75岁,平均44.1岁。病程2个月~10a,平均8个月,75.8%的患者少于6个月。病变常发部位是舌(50%)和口底(38.3%)。所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5.2a,无复发病例。结论:口腔淋巴上皮囊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首选治疗为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 标签: 口腔淋巴上皮囊肿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EH)属罕见的中间型血管源性潜在恶性肿瘤,而发生于口腔的EH更为罕见,我院近期收治了1例上颌骨EH患者。

  • 标签: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病理学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大鼠颌下腺上皮间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特点。方法:分离大鼠颌下腺,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ZO-1、Occludin、Claudin-3和Claudin-4等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结果:Claudin-3表达于涎腺腺泡上皮及导管上皮,与Occludin及ZO-1共表达提示位于紧密连接处。Claudin-4只表达于导管,腺泡中不表达。结论:Claudin在鼠颌下腺中表达具组织特异性。

  • 标签: 紧密连接蛋白 颌下腺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吸烟对牙龈上皮棘层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本研究于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济南市口腔医院和山东大学口腔医院进行。选取52例具有不同吸烟史、无严重系统疾病且行牙冠延长术或智齿拔除术的患者,根据吸烟史、日平均吸烟支数和总吸烟支数将患者分为轻度吸烟组(吸烟史〈5年或日平均吸烟≥2~10支,且总吸烟支数约1.5万支以下)21例、重度吸烟组(吸烟史≥5年或日平均吸烟≥10支,且总吸烟支数约1.5万支以上)31例。另取无吸烟史的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dT-mediated-dUTPnickendlabeling,TUNEL)法检测各组患者牙龈上皮棘层细胞的凋亡情况;Student-Newman-Keuls(SNK)法计算各吸烟组与对照组及各吸烟组之间的差异,取α=0.05水准;PV免疫组化法对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进行组织定位。结果各吸烟组患者牙龈上皮棘层细胞凋亡阳性的表达与对照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吸烟组和重度吸烟组患者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Bcl-2在吸烟者牙龈上皮的基底层和棘层表达较对照组减弱。结论吸烟可能通过降低促Bcl-2的表达,促进牙龈上皮棘层细胞凋亡的发生,干扰牙龈上皮的正常代谢。

  • 标签: 吸烟 细胞凋亡 原位末端标记法 牙龈上皮
  • 简介:上皮间质转化是指上皮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转化成间充质细胞的过程。在创伤愈合的复杂过程中,表皮细胞经历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进行创口的再上皮化,其间涉及多种细胞因子、转录因子等,本文就上皮间质转化与创伤愈合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上皮间质转化 创伤愈合
  • 简介:趋化因子是一类能诱导免疫细胞向特定组织部位浸润和集聚的细胞因子,其功能行使由趋化因子受体介导,上皮细胞是分泌趋化因子的主要细胞之一。与上皮细胞相关的趋化因子及受体相互作用参与了口腔黏膜疾病炎症的发生与发展,可促使某些口腔慢性炎性疾病向鳞癌转变。

  • 标签: 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受体 上皮细胞 口腔黏膜疾病
  • 简介:本文对一例长期颊面牙龈退缩的上颌前磨牙经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覆盖根面后,通过组织学检查其牙龈组织发生附着的类型进行了报告。组织学结果表明,牙龈退缩经上皮下结缔组织转瓣后可发生不同类型的组织附着,包括牙周组织再生。在该病例中值得注意的是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一年后,退缩根面的绝大部分为结缔组织所覆盖,且在牙齿正畸移动及向远中移行时保持不变。

  • 标签: 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 牙周组织 活检 牙周萎缩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微型种植体植入时携带牙龈上皮进入牙槽骨的可能性。方法:以Beagle犬为实验动物,在种植部位牙龈处注射含GFP的2型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viral-2-greenfluorescentprotein,AAV2-GFP)。3周后采用无切口植入方式植入12枚微型种植体,并于当天处死动物,制作连续组织切片,通过GFP荧光和角化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种植体周围牙龈上皮是否存在。结果:两种检测方法均未发现种植体一骨界面有牙龈上皮的存在。结论:微型种植体植入时未发现携带牙龈上皮进入牙槽骨。

  • 标签: 微型种植体 牙龈上皮 异位植入
  • 简介:目的:研究鼠衰老过程中口腔颊黏膜上皮厚度的改变,为口腔黏膜衰老模型的后期建立提供自然衰老数据。方法:常规饲养雄性Wistar大鼠至3月龄、12月龄和24月龄,分别作为自然衰老青年、中年和老年组,对其进行口腔颊黏膜取材,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在显微镜下对其上皮厚度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Wistar大鼠的口腔颊黏膜上皮角化层的厚度和基底层至粒层的厚度在老年组中显著高于青年组或中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Wistar大鼠自然衰老过程中口腔颊黏膜上皮厚度增加,但因样本量小,该结论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 标签: WISTAR大鼠 口腔黏膜 自然衰老 上皮厚度
  • 简介:早期口腔单用放疗或手术常有同等良好的疗效。对大部分中晚期口腔患者,放疗作为综合序列治疗的组成部分,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应用,能改善局部控制率,对部分肿瘤有降低远处转移率的意义。因病期过晚、复发和无法手术的患者可以单独应用放疗,也可与手术、化疗联合应用,以达到减瘤和延长生存期的姑息性疗效。放疗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方法(超分割放疗、三维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现代近距离放疗、同期放化疗等)的应用与放射治疗效果的提高有关。作者对口腔的术后放疗、颈部放疗、组织瓣和钛板整复后的放疗作了重点评述。

  • 标签: 口腔癌 放射治疗 术后放疗 同期放化疗
  • 简介:目的:通过优化条件培养基用于非牙源性上皮细胞的体外扩增,为进一步开展组织工程牙提供上皮种子细胞来源奠定基础。方法:获取出生后1dC57BL鼠原代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接种于含有Y27632的上皮条件培养基的培养瓶内。细胞长满后,消化传代,采用条件培养基与3T3饲养层细胞共培养进行扩增并连续传代,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连续传代后的生物学特性,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干细胞鉴定。结果:与传统上皮细胞培养方式相比,含Y27632的条件性培养基加3T3饲养层方式培养的上皮细胞生长迅速,细胞呈立方形或多角形,呈铺路石样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这些干细胞表达CK14,SOX2和LGR5。连续传代至第7代后,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和干细胞标志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含有Y27632的条件培养基可有效用于体外大量扩增非牙源性上皮细胞,并能保持干细胞生长特性,有望用于组织工程牙的种子细胞来源。

  • 标签: 上皮干细胞 3T3 细胞 条件性培养基 Y27632
  • 简介:疣状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特征、生物形态学及细胞动力学特征的恶性肿瘤。1948年,Ackerman首次将它作为独立的实体瘤从鳞状细胞(squamouscellcarcinoma,SCC)中划分出来并予以命名。口腔疣状(oralverrucouscarcinoma,OVC)主要好发于上、

  • 标签: 口腔疣状癌 CARCINOMA 鳞状细胞癌 动力学特征 生物形态学 临床特征
  • 简介:鼻咽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局部侵犯及转移有关。在所有的预后因素中,肿瘤及淋巴结转移位第一位,其次为其他生物学指标。PET成像的发展正在改变此肿瘤分期的方式。同期化放疗是鼻咽治疗研究的热点,其进展迅速,其次为增强放疗。该文对鼻咽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近期文献表明,在肿瘤的精确分期和对患者治疗的评价方面,PET—CT优于单一PET和其他传统的成像方法。

  • 标签: 鼻咽癌患者 PET成像 同期化放疗 肿瘤分期 治疗方法 预后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2名面部原发神经内分泌患者和3名面部转移性神经内分泌患者,经手术治疗并在术后随访最长达30个月,CT、MRI和PET检查用于帮助诊断.结果:2名面部原发神经内分泌患者中,1名在术后出现局部复发并经历第二次手术,另一名患者术后接受放疗,随访20个月未见复发.3名转移性神经内分泌患者中,1名在术后4个月死亡.结论:颌面部神经内分泌,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的肿瘤,原发神经内分泌术后易复发,CT、MRI和PET检查有助于诊断.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癌 颌面部 外科手术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及口咽术后伴舌缺损患者吞咽功能与舌动度及舌压的相关性,筛选吞咽功能最佳预测指标。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门诊复诊的口腔及口咽术后伴舌缺损患者36例,通过洼田饮水试验对其吞咽功能进行评级,应用舌运动范围法对其舌动度进行测量评分,同时利用爱荷华口腔行为仪测量其舌压。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计算洼田饮水试验等级与舌动度评分及舌压之间的秩相关系数(rs)及相应的P值。结果舌动度评分及舌压与洼田饮水试验等级的rs分别为-0.575和-0.613(均P〈0.05);其中舌压与洼田饮水试验等级的rs值较舌动度评分的rs大。结论舌压与舌动度均可影响口腔及口咽术后伴舌缺损患者的吞咽功能,其中舌压是评估患者吞咽功能的最佳预测指标。

  • 标签: 口腔癌 口咽癌 吞咽功能 舌压 舌动度
  • 简介:目的:探讨尿路上皮癌胚抗原I(UCAl)mRNA在舌鳞状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舌鳞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SYBRGreenII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实验方法.从6种基因中筛选出在40对舌鳞癌组织及配对正常舌组织样本中表达有明显差异的基因UCAl.扩大样本量至93例.检测UCAlmRNA在两者中的表达。应用SPSSl3.0软件包分析UCAlmRNA表达量与舌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UCAlmRNA在93例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平均表达量为0.7213,在正常舌组织中为0.2756,表达量有显著差异fP〈0.001):UCAlmRNA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舌鳞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UCAlmRNA高表达与舌鳞状细胞密切相关.对舌鳞癌的诊断、判断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舌鳞状细胞癌 UCA1 肿瘤分子标志物 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术后患者气道管理措施。方法对38例口腔术后的患者进行正确的吸痰、吸氧、气道湿化、气囊处理、局部感染预防等治疗和护理。结果38例患者无出现呼吸道感染、窒息、呛咳、声嘶等并发症。结论对口腔术后患者进行精心、正确的气道管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口腔癌 气道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