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胸大修复肿瘤术后口腔颌面部缺损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因素及减少其发生的措施.方法:对2010-2015年采用胸大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78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患者出现与胸大有关的并发症(20.51%),其中感染14例(17.65%),皮不同程度坏死9例(11.54%),形成瘘管6例(7.69%).结论: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全身状况(糖尿病、高血压)、皮损伤、引流不畅有关,严格的适应证选择、精细的手术操作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胸大肌肌皮瓣 并发症 口腔颌面部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下颌骨联合面颈胸旋转皮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清创术后下颌骨合并颊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下颌骨联合面颈胸旋转皮修复6例因难治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清创术后缺损。结果:应用下颌骨联合面颈胸旋转皮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清创术后缺损,所有皮均存活良好,未出现供区并发症。所有患者语言、吞咽功能良好,面部外形满意。随访16~24个月,平均20.6个月,患者病情均无复发。结论:下颌骨联合面颈胸旋转皮制备简单、快速,适合同期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清创术后下颌骨"L"形缺损合并颊部软组织缺损。

  • 标签: 放射性骨坏死 下颌骨肌瓣 面颈胸旋转皮瓣 下颌骨重建
  • 简介:腓骨是一种用于骨重建的主力皮。掌握皮对于有益的重建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尚无完整的有关这种多功能皮的综述。作者提供了对文献的简要回顾,解决了与皮相关的困惑和挑战,并描述了他们针对不同重建条件和可能的解剖变异的精细技术。

  • 标签: 腓骨肌皮瓣 手术技术 导向 解剖变异 骨重建 多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腓骨重建颌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2例腓骨在修复口腔颌面部术后缺损中应用微血管吻合器用于静脉端-端吻合,共用32个吻合器。结果:微血管吻合器适用于腓骨的静脉端-端吻合,平均吻合时间为3.5~9min,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皮均移植成功,未出现危象或血栓。结论:微血管吻合器在腓骨重建颌骨缺损中吻合质量可靠,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口腔颌面部 腓骨肌皮瓣 微血管吻合器 静脉吻合
  • 简介:目的:探讨恢复双侧下颌骨大范围骨缺损的解剖外形、重建患者咬合功能的有效方法。方法:对病变累及双侧下颌骨、需进行(或已进行)节段性骨切除术的15例患者行术前CT扫描,提取扫描数据,采用CAD/CAM快速原型技术行数字化颅颌面骨三维重建和下颌骨实体模型打印。在实体模型上设计截骨区间和钛网外形,数控成型机冲压钛网,使预成钛网与缺损区下颌骨外形完全一致。切取腓骨,血管化游离移植联合预成钛网植入完成下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结果:15例患者腓骨全部存活,创口愈合良好,下颌骨解剖外形包括自然弧度、曲率和高度恢复满意,同期修复者手术前后容貌无明显变化。结论:CAD/CAM快速原型技术联合游离腓骨移植修复双侧下颌骨大范围节段性骨缺损,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重建下颌骨的自然外形,维持患者容貌,也为种植体植入及咬合功能重建创造了良好条件。

  • 标签: CAD/CAM 快速原型技术 游离腓骨肌皮瓣 下颌骨缺损 修复重建
  • 简介:目的:评价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下颌骨修复Brown2A型上颌骨缺损的可靠性。方法:以逆行面动脉一颏下动脉下颌骨修复8例因切除良性肿瘤造成的上颌骨缺损。男5例,女3例,年龄16~33岁。其中,上颌骨牙源性黏液瘤3例,上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和成釉细胞瘤各2例,软骨黏液样纤维瘤1例。结果:应用逆行面动脉一颏下动脉下颌骨同期修复Brown2A型上颌骨缺损,所有骨均成活,未出现供区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美观效果及功能恢复。随访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肿瘤均无复发。结论: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下颌骨修复上颌骨缺损快速、简单、安全可靠。

  • 标签: 上颌骨 BROWN 2A型缺损 骨肌瓣 重建外科 义齿修复
  • 简介:目的:评价斜方肌骨修复口腔软组织和半侧下颌骨切除术后缺损的可靠性。方法:10例口腔、颌骨恶性肿瘤患者行半侧下颌骨和累及的软组织手术切除,术后缺损采用斜方肌骨修复。男6例,女4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1.2岁。T4N0M0期3例,T4N1M0期7例。皮大小为(7cm×6cm)~(16cm×8cm)。结果:8例患者皮全部成活。2例患者皮边缘略有坏死。随访观察7~24个月,7例患者生存良好,无复发;1例患者死于肝、肺转移;2例患者术后复发,行二次手术,目前尚存活。结论:斜方肌骨是一种修复口腔软组织和下颌骨半侧切除遗留的巨大缺损可靠的方法。

  • 标签: 斜方肌骨肌皮瓣 下颌骨缺损 口腔癌 口咽癌
  • 简介:颌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需要能提供足够组织量的游离皮。背阔可达20cm×15cm,适用于这类大面积缺损的修复。本文报告1例外伤导致的颅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病例,颅骨、颧骨、颧弓、硬脑膜暴露,既往有烟雾病病史,曾发生颅内出血,引起神经功能损害及左侧肢体功能障碍,行双侧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该患者面临再次及反复出血的威胁。应用游离背阔成功修复了颅面部缺损,并避免了颅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软组织缺损 游离背阔肌皮瓣 烟雾病 修复重建
  • 简介:目的:应用CT检测术后咽后壁宽的收缩率。方法:20例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不全患者行改良咽后壁转移修复术,术前测量宽,术后6~12个月应用CT及其Aw4.1重建软件测量宽,计算宽的收缩率。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20例患者术后咽后壁整体宽的收缩率为36.7%~67.2%.平均52.3%;前段宽的收缩率为29.2%~62.3%,平均44.4%;中段宽的收缩率为47.5%~72.5%.平均62.7%;后段宽的收缩率为29.2%-64.2%,平均45.9%。前后两段宽的收缩率小于中段宽的收缩率(P〈0.01)。结论:应用CT及其重建软件能精确测量咽后壁宽,并计算宽术后的收缩率,可以辅助术前咽后壁的设计,提高手术疗效,弥补了其他检测方法的不足。

  • 标签: 腭裂手术 CT 咽后壁瓣 宽度 收缩率
  • 简介:临床上,股前外侧皮(tALT)用于修复软组织缺损有不损伤大动脉的风险,功能及美学效果好等优点,该文旨在评价股前外侧皮与前臂桡侧皮(RFFF)修复口腔缺损后供区的美学效果。对2003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42例口腔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4岁,所有患者接受显微外科组织重建。17例应用RFFF。25例应用tALT。结果:RFFF组成功率94.2%。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前臂桡侧皮瓣 供区并发症 皮瓣修复 口腔缺损 美学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游离皮危象发生的相关因素,以便总结经验,提高游离皮移植的成功率。方法:2006-2015年共制备273例游离皮.其中259例成功.14例发生皮危象。对发生皮危象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应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连续性校正旷检验,同时统计14例皮危象患者在发生皮危象6h内积极抢救的成功率。结果:游离皮危象与患者小气道功能障碍、患者常年饮酒所导致的酒精戒断症状.以及超重(即BMI数值〉25)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显著相关(P〈0.01)。皮危象时间超过72h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33.3%。结论:局部或全身感染是皮危象的一个相关危险因素,BMI过高、小气道功能障碍、患者发生酒精截断症状与皮危象无关。皮危象发生时间越晚,皮的抢救成功率越低。一旦发生皮危象.即使超过72h.及早探查、纠正危象原因.也能取得一定的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游离皮瓣 手术探查 皮瓣危象 危险因素
  • 简介:静脉伴行的动脉脂肪筋膜皮(VAF)血供丰富。该研究旨在证实VAF是否适用于颈外静脉。基于解剖结构和血管造影的研究,利用颈外静脉伴行的动脉脂肪筋膜皮(EJ-VAF)对头颈肿瘤术后缺损患者进行修复重建,并对这些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供区动静脉均通畅,血供良好,包括枕动脉、面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

  • 标签: 筋膜皮瓣 颈外静脉 枕动脉 脂肪 头颈重建 甲状腺上动脉
  • 简介:目的:为临床应用锁骨上动脉岛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20侧经锁骨下动脉灌注氧化铅-明胶溶液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颈横动脉和锁骨上动脉的分支情况、起始位置、行程、长度和管径进行观测,观察其回流静脉情况,并在尸体标本上模拟皮制备。结果:颈横动脉由甲状颈干或锁骨下动脉分支而来,在锁骨中1/3上方分为深支和浅支。锁骨上动脉由颈横动脉浅支发出后行向后外,越过斜方浅面和锁骨的肩峰端,走行于三角筋膜的浅面,并逐渐发出细小分支穿过深筋膜,进入锁骨上和肩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颈横动脉起点至锁骨上动脉起点距离平均为(4.31±0.64)cm,锁骨上动脉起点至其发出分支穿深筋膜点的距离平均为(3.62±0.42)cm。颈横动脉起点处外径平均为(2.71±0.33)mm,锁骨上动脉起点处外径平均为(1.10±0.17)mm。2条锁骨上动脉伴行静脉分别回流入颈横静脉和颈外静脉。结论:以锁骨上动脉为营养血管的锁骨上动脉岛状,适于转移修复口腔颌面颈部组织缺损,也可以颈横动脉为吻合血管,制作游离皮

  • 标签: 锁骨上动脉岛状瓣 颈横动脉 锁骨上动脉 应用解剖
  • 简介:目的:对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翼外上、下头进行电分析,探索翼外在关节盘前移位状态下的功能活动。方法:通过MR检查选取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颞下颌关节病患者17位,在牙尖交错位紧咬、MMP、中度张口状态下,分别测量其关节盘移位侧翼外上、下头的电位。结果:所有患者翼外下头的电位从闭口到张口呈递增状态。11位患者翼外上头的电位从闭口到张口逐渐升高;6位患者的翼外上头在牙尖交错位时电位较高,MMP时电位小幅下降,但进一步张口后电位没有上升,甚至略有下降。结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与翼外上头的功能活动紧密相关。翼外上头的强直和关节盘形变是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部分原因。

  • 标签: 翼外肌 肌电图 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观察不翻种植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探讨其临床操作技巧.方法:45例患者分为60岁以上老年组(A组)和60岁以下非老年组(B组).术前行CBCT检查,制作手术导板.所有植体采用不翻种植技术植入,术后2-6个月进行永久修复.于修复后6个月和12个月复查,行X线检查和临床牙周检查.结果:A组14例患者植入17枚植体,植入扭矩均≥25N.cm,平均种植操作时间为12.1min,修复后1年的平均骨丧失量为0.69±0.40mm、平均探诊深度2.01±0.87ram.B组31例患者植入33枚种植体,3枚植体的植入扭矩<25N.cm,采用埋入式愈合,平均种植操作时间为11.8min,修复后1年的平均骨丧失量为0.64±0.29mm.牙周平均探诊深度为2.13±0.90mm.两组病例随访12-24个月,植体存留率100%.两组间骨丧失量及牙周探诊深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充分术前计划和精湛手术技巧的前提下,不翻种植手术具有过程简单,时间短,术后反应轻等优势,尤其适合于老年患者,短期内可达到与翻手术相同的存留率.

  • 标签: 不翻瓣术 牙种植 牙列缺损
  • 简介:目的:通过对单颗后牙缺失采用翻和不翻种植技术完成的种植手术病例进行比较,评价不翻种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后牙区单牙缺失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行不翻种植手术,对照组行常规翻种植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反应。以种植体植入即刻为观察基线,观察冠修复后即刻及6个月、12个月三个时间点时的种植体稳定性,软组织的沟内出血指数(SBI)和探诊深度(PD),以及牙槽嵴边缘骨高度变化(MBL)。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反应轻微,对手术的满意度较高。两组种植体稳定,无术后感染发生。牙周软组织健康,SBI(0)占总观察数的85%(34例)。研究组三个时间点PD分别为2.645±0.401mm、2.545±0.270mm和2.550±0.278mm,对照组分别为2.690±0.401mm、2.630±0.342mm和2.545±0.333mm。研究组术后12个月总MBL为0.255±0.105mm,对照组0.325±0.273mm。两组PD和MBL均值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翻种植与翻种植的软组织表现和边缘骨改变无差异,但不翻种植能显著减轻患者的术后反应,尤适用于老年缺牙患者。

  • 标签: 种植 不翻瓣 边缘骨吸收 微创
  • 简介:由于现阶段对手术操作的要求趋向于微创,越来越多的关于非翻而采用激光辅助冠延长术(Laser—mediatedFlaplessCrownLengthening)的文章出现在各种期刊中。但是,大多数的文章都是病例报告或者是操作技术方面的探讨。关于科学地评价激光冠延长术(非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随机和对照研究却很少。本文对于微创不翻手术所产生的临床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事实上,只有严格设计、随机、对照的试验才可以为循证医学提供数据,才可将非翻的冠延长术归为标准冠延长术的治疗方法中。

  • 标签: 冠延长术 翻瓣手术 病例研究 激光 手术操作 操作技术
  • 简介:颈阔的临床应用已有30多年,该皮质地柔软、制取操作便捷,较适合口腔颌面中小型缺损的修复。临床上。可根据缺损的部位选择不同类型的颈阔。由于颈阔成活率较高、供区并发症低以及在美观和功能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其仍然是口腔颌面缺损的重要修复手段。

  • 标签: 颈阔肌皮瓣 口腔颌面部缺损 修复
  • 简介:目的:研究小鼠舌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取胚胎第13.25天(E13.25)及E15.5小鼠舌组织。应用Affy-metrixMouseGeneChip,对胎鼠舌发育过程中的差异基因进行筛选。应用DAVID网络分析工具对基因进行功能和聚类分析。结果:基因功能和聚类分析表明,在E13.25高表达的基因主要与细胞周期相关因子(Exo1、Gsk3B、Kif20b、Skp2)和细胞粘附因子(Neo1、lama1)等相关。在E15.5高表达的基因主要与细胞骨架(titin、Hspb7)相关。结论:小鼠舌组织增殖和特化与细胞周期和细胞粘附基因相关,舌组织分化和成熟主要与细胞骨架相关。

  • 标签: 舌肌发育 细胞周期 细胞粘附 细胞骨架 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