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以丹酚为模型药物,微乳法制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方法采用伪三元相图法对构建纳米脂质载体的初乳液进行筛选,经体外透试验确定处方。结果硬脂酸为固态脂质(占初乳处方的1%),油酸乙酯为液态脂质(占初乳处方的1%),LabrasoL为乳化剂,TranscutoLP为助乳化剂,Km:2:1,含水量50%,采用注射器滴入法分散于0℃冷水中,可以快速制得载药量10%的丹酚纳米脂质载体。结论微乳法制备的丹酚纳米脂质载体制备.f-艺简单、操作方便,不需使用有机溶剂(如二氯甲烷、氯仿等)和复杂设备,适合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研究和小规模制备。

  • 标签: 丹皮酚 纳米脂质载体 微乳法
  • 简介:目的:高效快速地检测荔枝果皮中根苷含量。方法新鲜荔枝果皮阴干,用70%乙醇溶液以超声波浸提法提取,经过D101大孔树脂吸附层析、C18小柱固相萃取分离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检测提取液中根苷含量。结果通过与根苷标准品对照,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在提取液中检测到根苷。结论采用70%乙醇溶液超声波浸提法可成功从荔枝果皮中提取到根苷,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可高效快速地检测出其中含量。

  • 标签: HPLC-MS 高效快速 检测 荔枝果皮 根皮苷
  • 简介:目的:分析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头孢类抗菌药物试状况,探讨头孢类抗菌药物是否需要进行试。方法:将2013年7月—2013年8月间头孢类抗菌药物试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头孢类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以及对试阳性发生率的影响因素作一分析。结果:一线抗菌药物(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用量达56.14%,二线抗菌药物(头孢地嗪、头孢匹胺、头孢唑肟、头孢美唑、头孢西丁)用量达43.86%;头孢类抗菌药物试的阳性率达4.87%,假阴性的比例为0.19%;试液的浓度由0.5mg/mL调整为0.3mg/mL,其阳性率由6.37%下降至3.92%,应值得关注;特殊人群(年老、妇女、儿童)试阳性率占其阳性率的80%以上;试阳性与试者的年龄、生理、病理有关,尤其是年龄。结论:头孢类抗菌药物试阳性率较高,用药前应做试,并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优化药物过敏反应的应急机制。

  • 标签: 头孢类药物 皮试 特殊人群 问卷
  • 简介: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肾镜联合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治疗泌尿系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6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B超引导下定位进行经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治疗.结果160例除1例外均一期成功建立经肾通道.平均手术时间95min,术中出血平均100mL,平均住院时间12.5d,1次取净结石146例,2次取净5例,总结石清除率为94.4%,无气胸、腹腔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B超引导下经肾镜碎石取石术是治疗泌尿系上尿路结石的有效方法,其成功率高、操作简单、患者创伤小、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B超引导 经皮肾镜 上尿路 取石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比较2种不同灌注方式的经肾镜取石术后发热情况,探讨术后发热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纳入142例经肾镜取石术患者,术中采用腔镜灌注泵灌注68例,采用自然重力灌注74例.对2组患者术后发热、灌注时间、灌注液量、高热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在术后发热、灌注时间、灌注液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2组高热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保持术中的低压灌注以及术后维持低肾盂压力措施可有效降低经肾镜取石术的术后发热率.

  • 标签: 肾镜 腔道镜 灌注泵 结石
  • 简介:目的探讨经肾镜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住院治疗的肾结石患者5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经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对照组采用经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一期结石清除率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84.27±5.91)min、术中出血量为(80.69±7.83)ml、下床活动时间为(22.69±9.20)h、住院时间为(5.67±1.24)d、一期结石清除率为96.43%,均优于对照组的(105.36.4-6.20)min、(101.68±8.12)ml、(55.42±10.31)h、(14.02±2.43)d、82.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3.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7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肾镜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术在治疗肾结石的效果和安全性方面都较好,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 肾结石 超声碎石术
  • 简介:目的:评估逆行前踝上岛状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逆行前踝上岛状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15例,包括前足肌腱外露6例,前足、中足骨外露5例,前足背肌腱及骨外露4例.转位瓣面积在6.0cm×4.0cm至15.0cm×10.0cm.术后予抗感染、换药等对症治疗.结果:15例瓣均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随访3~24个月,瓣外形与前足功能恢复满意,且对供区的功能影响小.结论:逆行前踝上岛状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前足 软组织缺损 皮瓣
  • 简介:目的建立消毒饮优化方胶囊中异嗪啶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Synergi4UFusion—RP80A柱(250mm×4.60mm,4μm),流动相为乙腈-1%磷酸(20:80),体积流量为1.0mL/min,柱温为40℃,检测波长为342am。结果异嗪啶进样量在0.1000~1.0000岭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5.04%,RSD=1.84%(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消毒饮优化方胶囊中异嗪啶的含量测定。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法 消毒饮优化方胶囊 异嗪皮啶 含量测定
  • 简介: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辅助腰硬联合麻醉在经肾镜碎石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经肾镜碎石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A组为右美托咪定辅助腰硬联合麻醉组,B组为单纯腰硬联合麻醉组。观察记录两组手术中麻醉前(T0)、麻醉平面固定后(T1)、体位变为俯卧位后10min(T2)、俯卧位后40min(T3)、手术结束时(T4)的HR、MAP、RR、SpO2。结果A组T2、T3、T4时点与T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R值在T2~T4段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P、RR、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术中躁动、寒颤发生率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经肾镜碎石术具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镇静镇痛效果更完善,能有效预防麻醉后肌颤及术后恶心呕吐,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

  • 标签: 盐酸右美托咪定 腰硬联合麻醉 经皮肾镜
  • 简介: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矮地茶止咳合剂中槲素和山奈酚的含量。方法采用SUPELCODiscoveryC18(4.6mm×250nm,5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4%磷酸溶液(50:5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370nm,柱温:40℃,进样量:10μL。结果槲素和山奈酚分别在6.484-155.6μg·mL^-1、5.708~137.0μg·mL^-1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低、中、高3个剂量组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6%、97.2%、98.2%与95.2%、94.9%、100.2%。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有效控制复方矮地茶止咳合剂的质量。

  • 标签: 复方矮地茶止咳合剂 高效液相色谱法 槲皮素 山奈酚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1年和15年内再次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方法1998年1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医院心内科行PCI术或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病历资料完整并接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的冠心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取患者静脉血进行与氯吡格雷代谢有关的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型检测,并据此将患者分为正常代谢型组(*1/*1)、中间代谢型组(*1/*2和*1/*3)和慢代谢型组(*2/*2、*2/*3和*3/*3),回顾性分析患者PCI术后1年内和首次PCI术后15年内再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情况与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210例患者,男性148例,女性62例;年龄49-84岁,平均(67±10)岁;行首次PCI术者163例,行2次PCI术者47例;单独行PCI术者185例,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者25例。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者分别为158、156和91例。正常代谢型组、中间代谢型组和慢代谢型组PCI术后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3%(13/98)、24.7%(23/93)和31.6%(6/19),慢代谢型组和中间代谢型组的发生率分别是正常代谢型组的2.37倍和1.86倍。携带CYP2C19*2或*3等位基因是PCI术后1年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1.781,95%置信区间(CI):1.042-3.046,P=0.035),适量饮白酒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防护因素(OR=0.054,95%CI:0.175-1.016,P=0.045)。正常代谢型组、中间代谢型组和慢代谢型组首次PCI术后15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2.7%(32/98)、33.3%(31/93)和36.8%(7/19),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糖尿病(OR=3.243、95%CI:1.245-5.165,P〈0.05)和有冠心病家族史(OR=2.683,95%CI:1.232-5.359,P=0.006)是PCI术后15年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细胞色素 P450 酶系统 多态性 基因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在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过程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产生慢血流症状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本科室进行急诊PCI治疗的30例AMI患者.结果入选30例AMI患者经手术均成功开通罪犯血管,符合标准:残余狭窄<20%,获得TIMI3级血流,操作成功,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再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或消失.术中4例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为慢血流,TIMI2级,其中上腔静脉(LAD)病变3例,右冠脉主干(RCA)病变1例,4例慢血流患者立即予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10ml,其中1例同时注入硝酸甘油200μg,重复造影,证实慢血流消失,血流TIMI3级.术后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治疗,1周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在急诊PCI术中采用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班和硝酸甘油法治疗AMI引起的慢血流效果较为满意,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并加以推广.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诊处理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瓣修复儿童足踝背侧外伤性缺损的效果。方法本组19例儿童足踝背侧外伤性缺损一期清创,其中9例清创后间断换药,10例清创后VSD覆盖创面。二期手术行逆行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瓣转移修复创面,术后石膏托固定。结果19例瓣中4例瓣远端出现张力性水泡,2例瓣远端部分缺血坏死结痂,均经换药后愈合,瓣血运良好。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4月,平均13.6月。结论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瓣质地良好,外形略臃肿,修复儿童足踝背侧外伤性缺损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 标签: 足踝外伤 外科皮瓣 移植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