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彭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武侯区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彭斌在目前肝脏多发疾病中,肝细胞癌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一种肝脏部位发生的恶性肿瘤病变,在我国,肝癌与胃癌、肺癌、食道癌等癌症为发病率最高的癌症,癌症发展到晚期具有很高的致死率。肝细胞癌的临床发病率已经越来越多,呈上升趋势,核磁共振(MRI)作为当前对众多疾病诊断最常用的诊断措施,在癌症的诊断中可以显示出癌症组织的影像分析。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也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医疗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在,核磁共振(MRI)的诊断形式与诊断类型也越来越多,下面针对肝细胞癌中使用的核磁共振(MRI)的诊断方式进行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原发性肝癌肿瘤细胞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度较低,大多肝癌有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上调,且晚期肝癌患者常伴肝硬化,不健全的肝功能局限了化疗药物的应用。近年来针对肝癌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不菲,单克隆抗体(MAbs)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类的多种靶向治疗药物已相继被用于临床。 

  • 标签: 临床研究 分子靶向治疗 肝细胞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肝细胞(HCC)是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CT灌注扫描和MR弥散成像是两种最常见的刻画肝细胞结构功能特征的成像方式.CT灌注扫描能够有效提供肝内肿块的血供特征,判定肝动脉和门脉系统供血的比例,反映肿块的良恶性.MR弥散成像通过对肿块内水分子弥散特征的刻画,反映肿块内细胞组织结构的紊乱程度,从而提示肿块的良恶性.通过对既往的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回顾发现,CT灌注扫描和MR弥散成像对肝细胞的发现、定性及治疗响应的评估均有重要价值.这些多参数成像方法对诊断和评估预后提供了更多信息.

  • 标签: 肝细胞癌 CT灌注成像 MR弥散成像 微结构 血供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单发肝细胞患者肝癌切除术后预后的多个常见临床因素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单发肝细胞接受肝癌切除术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2例,女性14例,年龄26~73岁,中位年龄48.5岁,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法、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可能影响预后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术前AFP、肝硬化、瘤体最大直径、MVI分级、分化程度、包膜完整性、旁转移、GGT(复发)、复发时间、肝内(含血管)转移、远处转移、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包膜完整、旁转移、肿瘤直径、MVI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肝内转移、远处转移顾名思义也是术后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随访GGT升高是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分析提示:肿瘤包膜完整、肿瘤直径、MVI是影响SLHCC患者肝切除术后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包膜完整性、肿瘤直径、MVI均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旁肿瘤阳性意义亦不容忽视;术后随访中GGT值也是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表达升高起到警示术后复发或转移的可能。

  • 标签: []肝细胞癌 单发肝细胞癌 肝癌切除术 肝癌预后
  • 简介:目的:构建携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PE38基因及甲胎蛋白(AFP)启动子的重组载体,并研究其在体外对AFP阳性肝细胞(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构建重组免疫毒素表达质粒pAFP-PE38,通过转染细胞观察其作用,RT-PCR法测定PE38mRNA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毒性。结果:各组细胞转染质粒pAFP-PE38后仅AFP阳性的HepG2细胞表达PE38mRNA,且形态发生改变,生长显著受抑(P〈0.01),48h和72h抑制率分别为27.2%、58.3%,而AFP阴性的PC-3和HeLa细胞未受明显影响。结论:PE38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可实现HCC基因治疗的靶向性和高效性,有望成为肝细胞靶向基因治疗的有力工具。

  • 标签: PE38 甲胎蛋白 基因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HC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胆汁瘤发病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4年6月入院行TACE手术治疗的原发性HCC48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TACE术后胆汁瘤的发病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84.0%胆汁瘤发生时间为TACE术后28—90d,有28.0%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黄疸、恶心、寒战、肝区疼痛。出现临床症状者瘤体直径大于无临床症状者(P〈0.05)。胆道扩张、有TACE治疗前肝切除史、非超选择性插管以及使用PVA颗粒为TACE术后胆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胆汁瘤出现临床症状时,需积极对症治疗,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给予合理预防措施。

  • 标签: 肝细胞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术后胆汁瘤 危险因素
  • 简介:免疫组化染色中,人们对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已有了充分认识,并采用了有效的过氧化氢法消除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从而达到避免非特异性染色的目的;然而对内源性生物素(EABA)产生的影响知之甚少,几乎没有采取任何防范的措施。其实,在某些正常组织或肿瘤组织中,内源性生物素对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远高于内源性过氧化物酶。作者以蛋清液封闭肝细胞组织中的内源性生物素,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 标签: 肝细胞癌 免疫组化染色 内源性生物素 EABA 蛋清液
  • 简介:肝部分切除术仍是目前唯一可以治愈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方法,随着治疗方法和水平的提高,大约1/4的病人有望存活5年以上。尽管如此,大多数病人入院时仍已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正确选择其他综合治疗方法是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的关键。近年来,随着肝癌外科治疗观念的更新和技术改进,有关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治疗原则也有了一些变化,现总结如下。

  • 标签: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综合治疗方法 肝部分切除术 病人生存质量 手术切除 病人入院
  • 简介:目的通过对促肝细胞生长素提取因素的研究,确定最终提取工艺,冻干成品,检验合格。方法首先确定促肝细胞生长素提取的其他因素,然后将另一个因素设定几个梯度,以多肽提取率最高者确定其最佳水平。结果这样即可找出提取因素的所有最佳水平,冻干同时对其性状鉴别、双缩脲鉴别、蛋白质检查、热原及异常毒性(家兔)、过敏性实验(豚鼠)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对重型病毒性肝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经临床试验研究药物质量符合国家药典相关标准。

  • 标签: 促肝细胞生长素 冻融 变性 超滤 质量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补气类中草药对缺氧性肝细胞生长作用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其促细胞生长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r)法、活细胞观察法分析细胞生长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4种补气药(人参、党参、黄芪、西洋参)对正常肝细胞均有明显促生长作用(P<0.05),尤以人参效果最好.而对于缺氧性肝细胞则西洋参促生长效果最好(P<0.05);人参、党参效果虽优于黄芪,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补气药对正常肝细胞与缺氧性肝细胞的促生长作用不同:人参对正常肝细胞效果最好,西洋参对缺氧性肝细胞效果最好.

  • 标签: 肝细胞 缺氧性 补气类 药对 中草 四甲基偶氮唑蓝
  • 简介:目的对新型永生化人肝细胞系HepZJ进行安全性研究。方法获取HepZJ培养上清液,通过PCR联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进行支原体检测,通过显色基质法进行内毒素检测;将HepZJ细胞悬液经尾iv进入SD大鼠后观察其生存情况并于不同时间点进行剖检,通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分析该细胞系的生物分布;将HepZJ细胞悬液sc进入BALB/c-nu裸鼠后分析其致瘤性。结果HepZJ支原体检测电泳图未见阳性条带;内毒素检测浓度〈2EU/mL;SD大鼠尾ivHepZJ后生存情况良好,血液、肺脏、脾脏在不同时间点出现不同程度的GAPDH-Human和TERT-Human基因表达,血液中12h后、肺脏和脾脏中1周后基本被清除,剖检过程中未见肿块形成;裸鼠scHepZJ后无硬性肿物形成。结论新型永生化人肝细胞系HepZJ无支原体、细菌污染,进入体内后无明显副反应及致瘤性,具备应用安全性。

  • 标签: 新型永生化人肝细胞系 安全性 支原体 内毒素 生物分布 致瘤性
  • 简介:目的总结无功能胰岛细胞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对1980年5月至2003年5月收治的12例无功能胰岛细胞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平均年龄45岁。最常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包块和不适。所有病人经超声和CT检查确定了肿瘤部位,但仅2例术前考虑为内分泌肿瘤。手术证实7例存在淋巴结转移,3例存在肝转移。11例施行肿瘤切除,1例肿瘤无法切除,施行胆囊吻合解除梗阻性黄疸。5和10年生存率是50%和17%。结论无功能胰岛细胞手术切除率高,虽治愈率低,但多数病人获得较长的生存期。

  • 标签: 胰岛细胞癌 肿瘤 腹部 病理学
  • 简介:目的阐明Merkel氏细胞的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1例Merkel氏细胞癌病例,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后因素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肿瘤常见于头颈部及四肢,易局部复发并转移,癌细胞核圆形,空泡状,染色质细尘状和多个小核仁,胞浆稀少,嗜酸;免疫组化标记显示NSE阳性。本病发生与Bcl-2基因及FHIT基因有关,与P^53基因无关。结论Merkel氏细胞是起源于浅表皮肤Merkel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于神经内分泌瘤,局部复发及有远处转移者预后差。

  • 标签: Merkel氏细胞癌 鉴别诊断 预后 病理形态 病理特征
  • 简介:摘 要:基底细胞是临床多发、常见的低度恶性肿瘤,该疾病主要来源于基底细胞、皮肤附件组织。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疾病发作率逐渐升高,且朝着年轻化的趋势发展。目前,临床关于该疾病的诊断方法多种多样,但其唯一金标准为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见疾病治疗措施包括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两种,其中手术治疗措施效果显著,且应用广泛。本文主要是对基底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基底细胞癌 诊断 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研究3—甲基胆蒽(3—methylcholanthrene,3—MC)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细胞色素P4501A1/2的诱导作用,并探讨其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方法:原位两步胶原酶灌流法分离大鼠肝细胞,无血清条件下培养细胞,并用不同剂量的3—MC诱导肝细胞24h或48h。乙氧基试卤灵(ethoxyresomn,EOR)为CYP1A酶活性探针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试卤灵(resomfin,RSF)浓度。TaqmanRT—PCR法测定CYP1A1基因表达,Westembolt法分析CYP1A酶蛋白表达。结果:实验条件下对照组和3—MC诱导组的CYP1A1基因和酶蛋白,CYP1A1/2酶活性均可被检测。3—MC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CYP1A1/2基因及蛋白表达、酶活性的诱导作用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3—MC对大鼠原代培养肝细胞的CYP1A1/2有明显的诱导作用。

  • 标签: 3-甲基胆蒽 原代培养 大鼠 肝细胞 细胞色素P450 1A1/2
  • 简介:目的:研究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ISL)对醋氨酚(AAP)诱导的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以AAP20mmol/L培养原代肝细胞12h造成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肝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AAP损伤组,ISL预处理组和ISL加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预处理组。酶学测定培养液ALT、AST活性,肝细胞CYP2E1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RT-PCR测定肝细胞CYP2E1mRNA表达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肝细胞cAMP和cGMP含量,三明治ELISA方法测定核转录调节因子(NF-κB等)活性。结果:ISL浓度(5~20μmol/L)依赖性抑制AAP引起的ALT和AST升高;下调肝细胞CYP2E1活性和mRNA表达,最大抑制率分别可达75.7%和78.7%,同时明显抑制AAP引起的肝细胞GSH含量下降;加入L-NAME2.0mmol/L可阻断ISL20μmol/L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ISL不能逆转AAP引起的肝细胞cAMP含量下降,但可浓度依赖性提高cGMP含量(最高可达4、75倍);ISL浓度依赖性抑制AAP所致NF-κB活性的提高,抑制率分别为24、8%、37.3%和64.1%。结论:ISL对CYP2E1介导的AAP肝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通过NO-cGMP通路,抑制NF-κB激活和下调CYP2E1表达有关。

  • 标签: 异甘草素 醋氨酚 肝细胞 CYP2E1 环鸟苷酸
  • 简介: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8月至2006年6月26例行手术治疗的食管小细胞患者,所有患者均随访1~5年,对手术治疗后的效果,患者1、3、5年生存率进行观察.结果26例食管小细胞患者后术后TNM分期Ⅰ期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6),66.67%(4/6),33.33%(2/6).TNM分期Ⅱ期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2.86%(6/14),7.14%(1/14),0(0/14).TNM分期Ⅲ期生存率分别为33.33%(2/6),0(0/14),0(0/14).患者死亡原因均为肿瘤转移至肝、肺等部位.结论原发性食管小细胞预后极差,外科手术是治疗I、Ⅱ期病例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后化疗可提高疗效;对于Ⅲ、Ⅳ期病例,则应以化疗和放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 标签: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 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特点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4例肾嫌色细胞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本组14例患者,肿瘤直径3~12cm,平均直径7cm。肿物切面呈灰黄色或棕褐色,实性。镜下瘤细胞多呈实性巢索状排列,有灶性的管状或小梁状排列。癌细胞呈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膜较厚,界限清楚,透明的核周空晕明显。14例患者中,肉眼血尿6例,腰部胀痛5例,兼有3例,1例合并子宫颈鳞状细胞,1例有骨转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高分子量CK、EMA和CD117均阳性,7例CK7阳性;Vimentin均为阴性,Ki-67(+2%~+3%)。结论嫌色性肾细胞是来源于集合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预后较透明细胞好。

  • 标签: 嫌色细胞癌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