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护士在为患者实施头发清洁护理时使用的洗头需要低头才能洗头,会使不能长时间低头的患者产生不适感,并且体积较大不能根据患者的需求移动位置,较为不便,同时因为患者低着头护士也没有办法很好的观察患者的面色,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我们设计制作了一种可以不需要患者低头且可以随意移动的洗头解决了以上的问题。该洗头包括洗头皿、背衣,洗头皿内设有洗头腔,洗头皿的底部有与洗头腔连通的出水管,洗头皿的侧面连接有背部连接件,方便患者将背衣背在背上。该洗头方便了患者站着或坐着洗头,不需要再将头低着,护士可以很好的观察到患者的面色更安全,移动也方便,可以带给患者更好的体验感。

  • 标签: []穿戴 洗头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胆道手术中胆心反射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胆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胆心反射发生率与手术期限、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因素有关。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全麻,术中局部封闭及静注阿托品是预防胆心反射的有效措施。

  • 标签: 胆道手术胆心反射防治
  • 简介:目的探讨PCI术后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的有效观察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接受PCI手术患者294例,对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的各相关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及护理。结果有效的护理措施即缓解紧张情绪,保证出入量,监测生命体徵(HR,BP)减轻疼痛增加舒适。结论有效及时采取护理措施才能有效的预防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和纠正其发生后带来的不良后果

  • 标签: 介入治疗 冠心病 迷走神经反射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99例植入心脏起搏可疑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为植入心脏起搏不良事件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99例植入心脏起搏可疑不良事件报告及其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不良事件表现以电池提前耗竭和死亡为主;报告表填写存在缺项现象,质量有待提高。结论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提高报告质量;建立产品跟踪制度,加强不良事件后续调查,保障公众用械安全。

  • 标签: 植入式心脏起搏器 不良事件 报告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要点并进行总结。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心脏介入术治疗的76例患者进行研究,诊治时间在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根据患者术后恢复及术后迷走神经反射情况总结护理要点。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脏介入术后患者护理中应用与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心脏介入术 迷走神经反射 临床护理 护理要点
  • 简介:不久前,英国HeatonMersey医疗器械公司开发上市了一种方便易用的新型手持牙齿矫正-AcceleDent,其主要采用不锈钢及钛合金材料制成,产品内藏有一只可产生震动的微型马达。

  • 标签: 矫正器 手持式 牙齿 英国 钛合金材料 医疗器械
  • 简介:目的探讨Sky膨胀椎体成形治疗单纯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9月至2007年8月,我院采用Sky膨胀椎体成形治疗单纯性压缩性胸腰骨折24例,26椎,椎体后壁完整,术前均无脊髓和神经根受损的症状和体征。采用经皮穿刺单侧椎弓置入Sky膨胀椎体成形器使骨折塌陷椎体复位,用骨水泥进行允填。结果24例24h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前骨折椎体前壁的高度为(18.25±3.12)mm,术后椎体高度为(20.53±1.33)mm(t=2.1473,P=0.00);术前骨折中线的高度为(14.39±2.55)mm,术后椎体中线高度为(19.54±1.27)mm(t=3.1865,P=0.00);术前骨折椎体后缘的高度为(23.86±1.88)mm,术后椎体后缘的高度为(24.46±2.02)mm(t=1.2953,P=0.149),均提示伤椎前中部高度恢复明显。后凸畸形纠正范围14°~26°,平均18.7°。术后24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1月,未诉明显疼痛,X线示椎体高度未见明显丢失。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Sky膨胀椎体成形治疗单纯性胸腰骨折,能迅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防止后凸畸形的发生。

  • 标签: 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 胸腰椎骨折 治疗 脊柱压缩性骨折 疼痛症状 椎体高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伤科卧床患者接受足底反射治疗对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股骨近端骨折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与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足底反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护理服务的评价。结果:研究组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满意度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底反射治疗对于骨伤科卧床患者的深静脉血栓有着显著的预防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骨伤科 足底反射治疗 深静脉血栓 预防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应用膜听诊压迫修复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iatrogenicfemoralarterypseudo-aneurysm,IFAP)的可行性方法。方法12例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采用直接压迫膜听诊并实时监听法修复股动脉破裂口。结果11例IFAP患者均压迫修复成功,未发现并发症,总成功率为91.7%(11/12)。本组压迫修复成功时间25—45min,平均为37min。结论早期采用直接压迫膜听诊并实时监听法修复冠脉介入术后IFAP,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省时、经济的可行性方法。

  • 标签: 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冠状动脉介入术 膜式听诊器
  • 简介:目的了解拉贝洛尔对高血压病患者中心动脉压(CAP)及反射波的影响。方法将中心动脉收缩压(CSP)≥160mmHg和舒张压(CDP)≥70mmHg的64例患者分成拉贝洛尔组(32例)和硝酸甘油对照组(32例),分别在主动脉内注入拉贝洛尔25mg和硝酸甘油200μg,观察CAP、反射波增强压力(AP)、压力增强指数(AI)、起始时间(IT)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拉贝洛尔显著降低CSP、CDP和脉压(PP)以及AP和AI(P〈0.05),但与硝酸甘油比较降低显著减少(P〈0.05)。起始时间(IT)显著延迟(P〈0.05),与硝酸甘油比较延迟显著减少(P〈0.05)。结论拉贝洛尔有降低CAP以及优化反射波的作用,效果不如硝酸甘油。

  • 标签: 拉贝洛尔 高血压 药物疗法 Β受体阻滞剂 治疗应用 反射
  • 简介: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诊疗过程中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和发病机制。方法选择我科2005年1月~2009年12月926例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共有39例发生了血管迷走反射,总发生率4.21%。结果在介入诊疗术的不同阶段,术中、拔除鞘管时、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分别是:0.76%、3.02%、0.43%(P〈0.05),且拔除鞘管时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分别与术中、术后迷走反射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以PTCA手术组的患者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中任一组的发生率(P〈0.05)。结论血管迷走反射更容易发生于拔除鞘管时,PTCA手术组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高于经股动脉的射频消融术组、先心病介入手术组和单纯冠脉造影组。

  • 标签: 股动脉行 介入治疗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鞘管拔除后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措施,方法:120例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拔管前给予生理盐水静滴,拔管时局部使用利多卡因于鞘管周围浸润麻醉,对照组未经上述处理直接拔管。结果:预防组共发生血管迷走反射2例,发生率为3.3%,对照组心血管迷走反射发生9例,发生率为15%,(P<0.05)。结论:应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输注生理盐水可有效预防拔除鞘管后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鞘管拔除 血管迷走反射 预防 冠心病
  • 简介:目的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了测定头孢丙烯原料药中水分的定量分析模型。方法以头孢丙烯原料药为研究对象,用近红外光纤探头采集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用费休氏法测定实际水分含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近红外光谱特征值与实际水分含量之间的校正模型,进而对预测集样品进行分析。结果在水分含量0.7%~9.8%范围内,校正集样品经内部交叉检验和检验集检验,相关系数(r)为0.9996,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和外部检验均方差(RMSEP)分为0.40和0.41。结论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果可靠,为头孢丙烯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

  • 标签: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无损快速分析 头孢丙烯 水分 含量
  • 简介:目的:验证一次性胸腔正负压持续闭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使用一次性胸腔正负压持续闭引流进行治疗,结果与使用传统水封瓶引流进行治疗的58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的结果相比较,并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价,各治疗结果比较采用X^2和t检验。结果:一次性胸腔正负压持续闭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效果良好,在使用的方便性、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减轻病人经济负担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其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一次性胸腔正负压持续闭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是一种新型、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一次性胸腔正负压持续闭式引流器 治疗 自发性气胸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