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依据福建省天然阔叶林主要分布区的林分标准地资料,对天然阔叶林建群树种的树高与胸径、枝下高与胸径、冠幅与胸径、树高与枝下高、冠幅与树高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其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揭示了天然阔叶林建群树种几个测树因子的生长规律,为天然阔叶林经营、林地生产力评价、森林收获预估等提供依据.

  • 标签: 天然阔叶林 建群树种 测树因子相关关系
  • 简介:摘要在米脂山地微灌枣树示范基地进行大田滴灌试验,研究了不同保墒条件下的不同灌水量、不同灌水次数对枣树耗水规律及作物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保墒条件下枣树各生育期中果实膨大期耗水量最大,开花坐果期次之;秸秆覆盖条件下的节水效果最明显;参考作物ETO值表现为两端值较小而中间部分的值较大;作物生育阶段Kc值是动态变化的。

  • 标签: 滴灌 枣树 耗水规律 作物系数
  • 简介:基于1960—2011年福建省1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R/S方法分析福建省不同等级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1年期间福建省年均降水量增加,年均降水时间明显减少;各季节小雨、中雨降水量和降水时间呈现减少趋势,大雨、暴雨降水量和降水时间有增加趋势;各季节不同等级降水的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中部屏南—九仙山一线为小雨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高值区,东南沿海为暴雨的高值区。春夏冬3季的大雨、暴雨降水量和降水时间将持续增加,极端降水概率增大,小雨和中雨的降水量和降水时间将持续减少,发生阶段性干旱的可能性增大。

  • 标签: 降水等级 降水量 降水时间 趋势分析 福建省
  • 简介:基于闽北地区1980-2009年1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突变性分析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近30年来闽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时间上,闽北地区近30年降水量和降水天数变化呈略微下降趋势,其中2-4月降水量呈现显著的减小趋势,6、8、12月降水量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降水量突变发生时间在1988年、2007年。②春季小雨、中雨、大雨和夏季小雨、中雨以及秋季小雨等级降水量表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而夏季暴雨有明显增大趋势。闽北地区四季降水总时间和四季小雨以及春季、夏季中雨等级降水天数均出现明显减小趋势,而夏季暴雨天数呈现明显增加趋势。③空间上,闽北地区多年降水量及降水天数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各等级降水量及降水天数高值区位于该地区东北部的七步、寿宁、柘荣、光泽、浦城等地,低值区位于闽北地区东南部的洋中坂等地。

  • 标签: 闽北地区 降水 降水天数 线性倾向估计 MANN-KENDALL法 时空分布
  • 简介:人口、粮食、贫困、环境四大问题之间,人口对其他三个问题都有压力。粮食与环境之间存在激烈的相互冲突,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将粮食产量最大化是重要的课题。贫困却使得人口增长,而粮食缺乏加剧了这一过程。对于贫困—人口—粮食—环境体系而言,解决人口问题是最主要的方法。

  • 标签: 关系体系 人口 粮食 贫困 环境
  • 简介:类芦是我国南方快速绿化水蚀荒漠化地区的优良草种。对类芦根蔸土壤中VA菌根真菌的调查表明,栽植类芦后,土壤中的VA菌根真菌数量大幅度增加,并与类芦根系形成一种协调的共生体系,极显著地促进了类芦的生长。新栽植类芦时,可在基肥中增施少量VA菌根土与磷肥,以促进土壤中VA菌根菌的快速繁衍。

  • 标签: 类芦 VA菌根 关系分析
  • 简介:为揭示土壤侵蚀最为剧烈的水蚀风蚀交错区下垫面景观格局变化对流域降雨产流、侵蚀产沙的影响程度,以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流域西柳沟为研究对象,根据LandsatTM影像数据和流域长系列水沙实测数据资料,借助GIS和Fragstats平台,分析流域景观格局和水沙变化特征,探讨景观指数与径流输沙的关系。结果表明:1)流域优势景观类型为草地,从斑块数量和面积变化率来分析,1985—2010年间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稳定性最高,其次为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和耕地的转化最为剧烈,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2)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年际差异显著;同年输沙量相比,径流量的减小趋势变化更为明显;径流泥沙相关关系显著,相关系数为0.67。3)景观指数与径流量、泥沙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其中径流量与最大斑块指数、斑块结合度、聚集度指标和蔓延度指数均呈负相关,而与景观形态指数、景观分割度呈正相关;而泥沙仅与蔓延度指数、聚集度指标和斑块结合度成负相关,与其他景观指数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景观最大斑块指数、斑块结合度以及聚集度指数的提高,流域降雨入渗量明显增加,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因此,提高流域景观最大斑块指数、斑块结合度以及聚集度指数可以增强水蚀风蚀交错区内流域的蓄水保土功能及生态优化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水蚀风蚀交错区 景观格局 径流量 输沙量 西柳沟流域
  • 简介:对汀江流域长汀段1972-2014年共43年实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汀江长汀段降雨量主要集中在3-6和8月间,径流和输沙量也集中在这段时间,反映了该流域水沙年内分配一致性的特点;汀江长汀段径流和输沙量都有显著的上升和下降波动,突变年份并不完全一致,相同的是在2000年后,径流和输沙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对水土流失治理前后期的年均水沙变化及相同降水条件下水土流失治理前后期的水沙变化分析表明,水土保持对流域水沙影响较大,做好水土保持可以减少输沙量。

  • 标签: 水土流失治理 水沙变化 长汀
  • 简介: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的承载能力和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从人粮关系角度出发,基于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运用土地资源承载力(LCC)模型,以我国农业和人口大省河北省为例,对河北省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计算,并以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为指标,以县级行政地区为单元划分了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等级。结果表明,河北省68.71%的县域为粮食盈余区,17.01%的县域为人粮平衡区,其余14.28%的县域为粮食超载区。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县域单元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提高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对策。

  • 标签: 人粮关系 土地资源 承载力 河北省
  • 简介:鄂尔多斯高原是一个极端受损的生态系统,为避免其再度恶化,需采取紧迫措施。利用典型对应分析(CCA)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以乌海市为例,用景观指数对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海市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地貌、土壤这类环境因子对植被分布的影响要大于海拔、坡度这类大尺度的环境因素;因此,用GIS结合CCA对植被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是有效的,对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保护生态系统有所帮助。

  • 标签: 典范对应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植被分布 环境因子 乌海
  • 简介:为定量研究沟壁侧面蒸发对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化的作用,在侵蚀强烈的水蚀风蚀交错带选择典型冲沟,分别在沟岸地(邻近沟缘的沟间地部分)距冲沟沟缘20、100、200、300、400、500、600cm处布设中子管,研究沟岸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在距沟缘500cm范围内随距离增加而增加,证明了沟壁侧面蒸发作用的客观存在;对距沟缘不同距离0~300cm土层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的研究表明:降雨发生时,不同距离各点的储水增量并无显著差异,但距沟缘20cm处土壤水分损失最快,而500cm土壤水分损失最慢,证明了沟壁侧面蒸发通过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化的客观事实。沟岸地土壤储水量与距沟缘距离幂函数关系的确定为定量化研究沟壁侧面蒸发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化程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 标签: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环境旱化 沟壁 土壤蒸发
  • 简介:水土保持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以及生产建设各行业,任务艰巨、关系复杂。做好其顶层设计十分重要。水土保持顶层设计就是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指导下,构建自上而下的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并通过不断协调各种关系和调整实施方案,最终达到既定的长远性、战略性总体目标和任务。2015年国务院以国函〔2015〕160号文批复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明确水土保持目标和任务。据此,针对水土保持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审视水土保持的区域、部门、行业特点,科学分析中央与地方、部门与行业、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经济与生态、保护与利用等各种重要关系,提出水土保持落实顶层设计,分级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对策与建议,重点是建立相关部门的协作协调合作机制,健全我国水土保持规划体系,落实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与任务,完善和拓展投入机制。

  • 标签: 水土保持 顶层设计 水土保持规划
  • 简介:地球上受冻融作用的面积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70%,在我国,受冻融作用的面积约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98%。冻融作用对土壤水分、密度、有机质和土壤的机械组成等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东北典型黑土区,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研究冻融作用与土壤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冻融作用使土壤水分由土水势高的下部向土水势低的上部迁移,增加了土壤冻结层的含水量;土壤水分迁移使得下部未冻结层的土壤含水量降低,其降低程度受下部土壤含水量和浅层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冻结过程中土壤水分迁移导致土壤膨胀变形,而土壤的膨胀变形是发生土壤冻融侵蚀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防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土壤水分 冻融侵蚀 冻融作用 东北黑土区
  • 简介:分析退耕还林以来黄土高原气候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黄土高原局域气候变化的时空差异性及其与植被恢复的相关性,旨在探讨区域气候是否会对植被覆盖变化做出响应。使用GIS和统计学方法,基于黄土高原区1981年以来的气象数据和2000—2013年的MODIS/NDVI数据,使用趋势分析和Kriging插值,分析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线性相关性,分析植被恢复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来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气温上升,而其他气候要素无显著变化;退耕还林以后表现为降水增加、气温不再升高、风速降低、湿度减小。2)2000年以来,黄土高原最高气温变化率、最小相对湿度变化率空间特征表现为条带状,且与夏季NDVI变化率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3)植被NDVI与1—4月份的最低气温正相关性显著,与7月份的最高气温负相关性显著,与5—9月份风速负相关性显著,与5月和7月的相对湿度正相关性显著。4)南温带植被NDVI与年均最大风速的负相关性显著,中温带植被NDVI与年均最小相对湿度的正相关性显著,还与春、秋季平均最小相对湿度的正相关性显著。总之,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植被覆盖变化也是局地气候变化的1个因素,在温度、风速和湿度方面表现比较明显。

  • 标签: 退耕还林/还草 植被恢复 气候变化 黄土高原
  • 简介: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福建省闽清峦大杉的胸径与树高生长模型进行了测定,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出了胸径与树高的最佳相关模型。结果表明,峦大杉胸径与树高最佳相关模型为H=1.6928e“1037D,相关系数r=0.945,剩余标准差为0.106,经显著性检验,达极显著水平,回归方程总体系统误差为-0.0153%,精度较高。

  • 标签: 峦大杉 胸径 树高 相关模型 回归方程
  • 简介:在考虑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指标层面的基础上,以国内外河流评价指标为依据,以北京市汤河为例,以沿河典型河段所测21个样点的5类因素涉及17个指标为基础,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各指标对于北京市汤河生态健康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河床作用因子、植被作用因子在头道穴段和汤河口段对汤河总体生态健康影响较大;2)在21个调查河段中,对北京市汤河生态健康起显著影响作用的主要为河流岸坡因子、植被作用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汤河(北京段)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 标签: 河流生态 因子分析 相关度 河流生态健康 北京市汤河
  • 简介:以元谋县干热河谷为调查对象,对99条冲沟进行了样方调查,利用SPSS和Excel软件分析冲沟各指标间及其与植被盖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从总体还是局部来看,沟长和沟宽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体、沙地村、金雷村和苴林村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1、0.551、0.548和0.579;沟深与沟底坡度也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66、0.633、0.448和0.758;其他指标均呈现总体与局部不一致的现象;(2)在沟长小于60m的范围内,沟宽有随着沟长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沟底坡度0~80°的范围内,沟深有随着沟底坡度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3)海拔和沟底坡度与植被盖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81、-0.526,相关性显著,植被盖度大的地方都出现在海拔高或者沟底坡度低的地方。本研究将为该区的植被恢复模式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元谋干热河谷 沟底坡度 海拔 植被盖度 相关分析
  • 简介:应辩证地分析小水电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只要严格把好小水电水土保持的设计、审查、监督管理及验收关,小水电开发和水土保持两者就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标签: 小水电建设 水土流失 辩证关系
  • 简介:利用2009~2013年相关数据,在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引入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并结合耦合度阶段与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从综合指数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波动较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比较平稳,且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小于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从耦合度看,云南出现由农村生态环境滞后向城市生态环境滞后的转变,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度经历了从磨合阶段到高水平耦合阶段的变化,两系统间的发展方向越趋有序,关系越趋稳定;从协调度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类型从低度协调转变为中度协调并最终呈现良好协调的发展态势。

  • 标签: 城市生态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云南省
  • 简介:以福建省西部的武平县中山镇为例,运用RS和GIS等相关技术软件提取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经营管理措施等信息,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获取当地水土流失斑的强度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当地水土流失强度分布特征除了与当地植被覆盖度有关,更与植被后期管理经营密切相关;在一些高植被覆盖度地区如马尾松林地、水源涵养林地等区域,由于经营管理不当也分布相当程度的水土流失。

  • 标签: 水土流失 地理信息系统 植被覆盖因子 植被管理因子 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