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农业防治法是利用栽培和环境控制的方法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如采用作物轮作、清除作物残茬、清洁田园等措施,以限制害虫的食料来源,土壤耕作、适时种植和收获、科学的水、肥管理、控制杂草和栽种诱杀植物等,这些措施的目的均是使环境不利于害虫的发生。一、农业防治法的特点1.农事操作在农业生态系中对

  • 标签: 农业防治 土壤耕作 作物残茬 环境控制 作物轮作 蝗区
  • 简介:在江西发生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主要有水花生、水葫芦、豚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福寿螺等。它们的危害不仅造成农业减产和破坏生态,还可传播病害。对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治,应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综合防治措施。

  • 标签: 农业 外来有害生物 防治
  • 简介:我国内陆省、区对农业害虫的种类组成及发生情况,笔者曾通过实地考察,在本刊陆续作过一些报道,现再综合台湾农虫资料,对台湾农虫的发生概貌作一扼要介绍,供有关同志参考。一、台湾农虫种类组成台湾有246种农虫,为害比较严重,其中227种,占总数

  • 标签: 农业害虫 种类组成 情况简介 茶蚕 小绿叶蝉 小地老虎
  • 简介:采用梯度稀释法从土壤中分离出放线菌G5。该菌株对苹果轮纹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等多种农业致病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用16SrDNA序列分析法对G5进行序列分析,该菌株16SrDNA序列与链霉菌属的13个放线菌的同源为99%。用传统细菌学的方法对G5菌株进行鉴定,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链霉菌的特征和特性相一致,表明该菌株属于链霉菌。

  • 标签: 拮抗作用 放线菌 鉴定 分离 链霉菌
  • 简介:农作物易受多种病虫的侵害,病虫灾害不仅对农业生产,而且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更有效地预测、防御和治理农业病虫灾害,确保我省农业生产总体开发取得更大成效,振兴江西经济,现将我省农业病虫灾害发生动态及其治理对策简述于下。一、病虫危害的严重我省常见的主要农作物病虫在200种以上,其中发生普遍、危害较重的占三分之一左右。这些病虫对农作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 标签: 病虫灾害 发生动态 江西省农业 农作物病虫 农作物产品 江西经济
  • 简介:广西河池市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政府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科学种植。2015年"百名博士河池行"科技服务活动实践团走访农户,参观农业生产基地,将"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河池市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之中,对"翻转课堂模式"进行设计,探讨相关措施,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 标签: 翻转课堂 河池市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调查报告
  • 简介:达尔文提出建立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主题之上的自然选择理论之后,又提出了物种进化的第二种选择——选择:雄性为获得交配权而互相竞争,竞争结果是失败者并不像自然选择中的那样是死亡,而是失败者因没有获得交配而不能产生后代。如今,选择理论已历时150年,随着无数科学家的努力及大量研究的开展,选择理论已经得到了巨大地拓展和丰富,成为进化生物学领域里最活跃的研究主题。由于昆虫的生物多样,选择研究在昆虫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些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达尔文的选择学说和物种进化理论。以昆虫特有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等性状的选择为基础,以分析昆虫选择的模式和机制为目标,从不同时期选择的表现形式、不同影响因素造成的选择等,对昆虫选择加以综合阐述。

  • 标签: 昆虫 性选择 择偶 精子竞争 交配后选择
  • 简介:在昆虫世界中,由于长期的相互竞争和淘汰,现存种类逐渐形成了可以抵御不良环境,使自身能更好地生长和生存下去的生物学特性,群集就是其中的一环。为了对群集性问题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笔者等陆续收集了这方面的有关资料,并对部分种类的群集表现形式,作了观察和调查,现将其扼要地归纳如下。一、群集类型的划分群集似可分为昆虫活动期的群体和静止期的群集二大类型.(一)活动期的群集昆虫在活动季节可按虫态的不同而划分为幼虫期(含若虫)群

  • 标签: 群集性 幼虫期 静止期 成虫期 生物学特性 虫态
  • 简介:双拥公园内栽培的园林植物种类较多,其环境中昆虫的种类也很丰富,通过对双拥公园不同生境中蝶类进行采样调查,共收集到蝶类6科37属44种共1062只。通过调查基本掌握双拥公园中蝶类的多样与相似度情况,并分析了公园不同生境中蝶类的分布规律,为本公园保护与利用蝶类资源提供技术帮助。

  • 标签: 蝶类多样性 不同生境 相似性 双拥公园
  • 简介:综合分析我国区域环境因子中的气候、土质、植被、地形、水文等对蝗虫在我国的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蝗虫对其生存环境具有很大的选择,区域环境因子对蝗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是蝗虫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则可根据蝗虫生长发育及分布的规律依据区域环境因子对蝗灾的形成进行预防。进一步分析得知:蝗虫的治理应重在预防,生态防治是重中之重,蝗灾形成后的治理已对农牧业造成了危害,并且在目前蝗虫的治理方法中,化学防治只能进行蝗灾治理的应急措施,物理防治、不危害生态的生物防治、生态改造是首选的防治方法,这样才能做到蝗虫的"不形成、不扩散、不成灾",达到生态治理蝗虫的目的。

  • 标签: 环境因子 蝗虫 综合防治
  • 简介:本文采用传统的接种方法首先分析了用生理小种的单个菌株鉴定品种抗性的局限性,然后根据品种对供测菌株抗病频率(v%)和自然病圃病情(y)建立了品种抗病的预测模型=4.4308-0.0466v,在P=0.05下,回测和预测准确率分别达100.0%和95.24%。

  • 标签: 稻瘟病菌 菌株鉴定 穗颈瘟 病圃 预测准确率 评价方法
  • 简介:在对中国花蝽科昆虫多样分布统计的基础上,构建数据库,采用特有性简约分析方法,对中国花蝽科昆虫的地理分布格局和物种多样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风蝶在中国8个生物地理大区均有分布,且表现出南部比北部丰富、北部比南部原始的特征,华南区和西南区的凤蝶多样最为丰富。

  • 标签: 花蝽科 昆虫 物种多样性 分布格局
  • 简介: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是其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结了昆虫适应寄主的行为和生长发育、生化机制以及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适应与昆虫抗药性的关系。

  • 标签: 昆虫 寄主植物 适应性
  • 简介:本文研究了甲黄隆对水稻不同品种及幼苗不同生育阶段的安全。结果表明,水稻不同品种对甲黄隆的敏感性表现较大差异,仅协优10号耐药性最强,IC50值为9.608mg/Kg;其次为黑宝、威优77和汕优63;赣早籼31号最敏感,IC50值为0.008mg/Kg。水稻幼苗以芽期对甲黄隆最敏感,依次为一心潮和一叶一心期。

  • 标签: 安全性 甲黄隆 水稻幼苗
  • 简介:稻瘟病是危害水稻三大病害之首,水稻稻瘟病诱导抗病性具有持久、广谱、安全、系统等而对未来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发挥巨大的作用。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水稻诱导抗瘟的研究进展,对生物及非生物诱导因子和诱导机理的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对现在一些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稻瘟病 诱导抗病性 诱导因子 诱导机理
  • 简介:为研究保润剂对丝状梗丝造碎的影响,对添加烟用保润剂(山梨醇、丙二醇、癸酸乙酯)的丝状梗丝,在模拟造碎后的尺寸分布及造碎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超过总量85%的丝状梗丝尺寸分布在2.5mm以下,其中1~2mm梗丝占总量的65%~75%,该部分梗丝造碎后易产生大量尺寸小于1mm的碎梗丝;(2)丙二醇的添加量大于3%时,添加量与梗丝的造碎率呈正相关关系;癸酸乙酯的添加量小于1.5%时,添加量与造碎率呈负相关关系;山梨醇对梗丝降碎效果不明显。

  • 标签: 丝状梗丝 保润剂 造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