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非常丰富,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采用直接市场法、成本法、替代工程法、碳税法等方法,对江西省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赣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75.59-760.05)亿元,其中,林产品价值为0.02亿元,森林休闲游憩价值为2.08亿元,森林涵养水源价值为(1.40-675.00)亿元,森林土壤保持价值为49.56亿元,森林C02固定价值为(7.23-26.19)亿元,森林02释放价值为(7.20-15.30)亿元等。可以看出,林产品价值和森林休闲游憩价值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中所占比例较小,表明赣江源自然保护区可开发利用的功能价值潜力巨大。赣江源自然保护区作为赣江流域的源头区,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因此,应该建立源头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维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完整性,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赣江源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系统 功能价值
  • 简介:用FAO推荐的点滴法测定了南昌地区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氯菊酯和溴菊酯为中抗水平(14.5、16.3和344倍),氯戊菊酯、敌敌畏和乐果为低抗水平(5.6、3.9和3.7倍)。用浸溃法测定了南昌地区小菜蛾对3种生物杀虫剂的敏感世。

  • 标签: 小菜蛾 抗药性 监测
  • 简介:近年来,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迅速蔓延,而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是松材线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监测松褐天牛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是预测预报松材线虫病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设置诱木和诱捕器诱集松褐天牛,调查林间松褐天牛的种群数量、发生规律以及主要天敌种类,确定松褐天牛在余庆县的生活史。结果表明,松褐天牛成虫羽化高峰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雌雄性比为2.14:1;诱木的有虫株率为64%,虫口数量为(95.00±6.00)头/株;松褐天牛的各个发育阶段均存在较多自然致死因子,对控制松褐天牛种群数量有重要作用。因此,科学有效地监测松褐天牛的发生规律,对预测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及时有效地控制其蔓延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余庆县 松褐天牛 诱捕器 诱木 监测
  • 简介:利用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制的A-3型松墨天牛引诱剂和南京生兴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诱捕器监测诱捕松墨天牛,试验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江西省峡江县马尾松林区发生期为5月上旬至8月上旬,大量发生期为6月中下旬。

  • 标签: 松墨天牛 引诱剂 诱捕 监测
  • 简介:农药毒性不仅降低水环境质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更有甚者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目前对农药毒性效应的监测方法主要有理化检测法和生物监测法两种,其中生物监测因其快捷、简便等优点,已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文献的研究,对水生生物监测农药毒性效应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展望。

  • 标签: 农药 水生生物 毒性效应 生物监测
  • 简介:根据稻瘿蚊发生为害规律和测报防治实践,研究稻瘿蚊防治技术规程的适用范围、防治原则、防治指标、防治适期、虫情监测、预测方法及综合防治技术,阐明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的具体细则和技术指标,为稻瘿蚊防治规范化、标准化和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稻瘿蚊 虫情监测 防治规程
  • 简介:定位监测是森林生态学研究与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为配合江西官山森林大型样地监测与研究,增设了2个闽楠卫星样地(GS22,GS23),并对其群落物种组成和蓄积量本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两个群落区系组成相似,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eae)、山茶科(Theaceae)是优势科,但物种组成、群落密度都存在一定差异,GS23样地物种数量、植物密度都大于SP22。(2)两个群落中闽楠种群大小分别为132株和122株,二者年均结构相似,幼树、小树较多,种群年龄结构都是增长型。(3)两个样地活立木蓄积量分别16.48m3,25.85m3(相当于每667m218.32m3、28.71m3),其中闽楠占53.59%和49.98%。

  • 标签: 江西官山大样地 闽楠 珍稀植物 卫星样地 蓄积量
  • 简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世界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而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对生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 标签: 环境污染 生物 保护对策
  • 简介:在了解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发生影响因素等病害生物学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控技术规程的适用范围、防治原则、防治目标、防治适期、病情监测、预测方法及综合防控技术,阐明了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的具体细则和技术指标,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规范化、标准化和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 病情监测 综合防控 技术规程
  • 简介:通过对番茄感染南方根结线虫后其叶片中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南方根结线虫后,番茄叶片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即开始低于对照,随后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15d之后,酶活性又开始显著低于对照水平,一直持续到第30d,酶活性恢复到对照水平;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受线虫侵染的影响较小,在试验期间与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在接种后第1d即显著低于对照水平,至第7d的时候恢复至对照水平并持续至第30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1~20d均显著高于对照水平。因此,POD活性可以作为早期判断番茄是否感染根结线虫的一项指标。

  • 标签: 番茄 根结线虫 叶片 保护酶活性
  • 简介:根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规律和测报防治实践,研究化州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规程的适用范围、防治原则、病情监测、预报方法及综合防治技术,阐明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的具体细则和技术指标,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规范化、标准化和绿色防控提供技术依据。

  • 标签: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病情监测 防治规程
  • 简介:通过黏胶型性诱捕器和灯测2种方法对玉米大螟越冬代成虫的同地对比诱测结果表明,黏胶型性诱捕器监测越冬代大螟成虫效果好,其诱蛾趋势和峰型与灯诱基本趋于一致,可用于替代灯诱监测。对比分析发现,大螟性诱测的第2蛾峰高峰日,与灯诱测的雌蛾发蛾高峰期相吻合,可作为性诱简化精准预测第1代大螟发生期的重要依据,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价值。可以将该地此蛾峰日、峰日后的7d分别作为雌蛾的发蛾高峰期、盛末期,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确定。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相应的产卵前期和卵历期,就可对第1代大螟卵孵高峰期、盛末期作出预测。该法适宜基层测报点推广应用。

  • 标签: 大螟 黏胶型性诱捕器 监测效果 发生期预测
  • 简介:尼氏钝绥螨Ambyseiusnicholsi是防治桔全爪螨Panomychuscitri的有效天敌。其综合措施是:从改善桔园生态环境着手,行间种早、晚大豆,株间种藿香蓟Ageratumconyzoicles、白苏Perillafrutescens等,作为尼氏钝螨的转换宿主,覆盖地面、调节温湿度,以利柑桔生长和尼氏钝螨繁殖、生

  • 标签: 尼氏钝绥螨 间种 藿香蓟 桔园 PERILLA 生态环境
  • 简介: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已成为害水稻的重要害虫。结合生产实际,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分布、危害情况,重点讨论了控制稻纵卷叶螟发生的新方法和技术,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标签: 稻纵卷叶螟 方法 问题 对策
  • 简介: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承载,为区域环境管理与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地面高光谱与地上生物量的对应测定,建立草原与湿地地面光谱的生物量模型,从而进行草原湿地生态承载力界定。结果表明:2002—2010年的9年间,巴音布鲁克草原湿地保护区的年产草量变化在2.496×10^8~3.123×10^8kg,平均值为2.885×10^8kg,最高年份出现在2006年,最低年份出现在2004年。生态承载力最高为475367羊单位,最低为378924羊单位。饲草利用率对草原湿地区生态承载力有直接的影响。对生态承载力的驱动分析表明,降水量的变化对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的产草量影响要大于温度。草原湿地生态承载力受到草地覆盖度、饲草利用率和气候因素的影响。要从根本上提高草原湿地生态承载力,必须针对草地覆盖度、饲草利用率两个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以促进巴音布鲁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巴音布鲁克国家级高寒草原湿地保护区 生物量模型
  • 简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共发现植绥螨3属24种,在海拔320m~1850m上都有分布,其种类和数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 标签: 江西武夷山 植绥螨 垂直分布
  • 简介:茉莉酸(JA)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是植物防御反应的一种重要信号分子。根据目前的研究对茉莉酸的合成途径、茉莉酸诱导的直接和间接防御反应以及外源茉莉酸处理对害虫的控制作用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对茉莉酸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茉莉酸 直接防御 间接防御 挥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