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与先生三次谋面,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草原和生态,离不开绿色和笑声。80多岁的老人,声音宏亮,滔滔不绝。这次专访,他又把自己对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解,兴奋地讲给我们听,“一再说生态文明建设有制度做保证,建立起好的机制,我们的草原明天会更美好,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将会更大”。谈到草原生态系统的破碎,老先生心情沉重;谈到他的人生经历,老先生无比激动,一再告诉我们,他一生得益于三个宝:遇到了好的环境,遇到了好的老师,遇到了好的事业。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随笔 草原保护 草原生态系统 制度建设 人生经历
  • 简介:文章分析了连续围栏封育对高寒草甸类草地产草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围栏封育后高寒草甸草地植物鲜重、可食牧草和禾本科牧草鲜重都较放牧样地显著增加(p≤0.05),而放牧地的莎草科牧草鲜重和不可食牧草鲜重较围栏封育样地显著增加(P≤0.05).其中,2014年度,围栏封育样地的植被盖度、株高较放牧样地分别显著增加了16.67%和147.92%(P≤0.05).封育5a的草地产草量较放牧样地显著增加了10.86%,围栏封育后,莎草科牧草鲜重、禾本科牧草鲜重都要显著高于放牧样地.可见,封育措施利于高寒草甸植被的恢复,应积极推广封育措施.

  • 标签: 地上生物量 围栏封育 高寒草甸
  • 简介:刘钟,男,汉族,1931年出生于河北省南皮县,1951—1958年在北京大学生物学读本科及硕士研究生,1958年跟随他的导师李继侗先生来到内蒙古大学,长期从事草地生态和北方半干旱区植被生态学研究,在草原生态研究领域成就卓著,是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1987年评为教授,

  • 标签: 内蒙古大学 生态学家 草原生态 硕士研究生 植被生态学 北京大学
  • 简介:于2014年在苏尼特右旗朱和镇典型草原上进行实地调查和收集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各年代的牲畜头数变化与载畜量变化数据,对各年代畜牧头数与载畜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50-2012年朱和镇牲畜头数从70802.2羊单位发展到322894.8羊单位,62年中,牲畜头数增加了252092.6羊单位,为1950年的3.56倍,每年增加4066羊单位,每年增加速度为5.7%。牲畜头数的不断增加使载畜量下降。1950-2012年朱和镇载畜量从3.5hm2/羊单位下降到1.01hm2/羊单位,62年中载畜量减少了2.49hm2/羊单位,达到71.1%。每年减少速度为4%。由此可以看出,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朱和镇牲畜头数不断的增加,而载畜量逐渐降低。载畜量过低会造成牧草浪费,牧草利用率降低,载畜量过高则导致牧草利用过度,使草地基况恶化,家畜营养匮乏。因此研究牲畜头数和载畜量变迁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畜牧头数 载畜量 羊单位
  • 简介:利用海晏县气象站1980-2006年降水、气温、大风日数以及青海省海晏县1980-2006年天然草地平均草量,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和灰色关联法,进行了关联程度分析。结果表明:自8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变干,气候因子对牧草产量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夏季降水和春季气温关联度最高。

  • 标签: 气候变化 牧草产量 分析
  • 简介:选初妊娠母猪(长白(♂)与八眉猪(♀)杂交一代母猪)40头,随机分四组进行饲养试验,试验组粮中分别用6%、9%和12%的双低菜籽粕取代粮中的豆粕,并与等能量、等蛋白的豆粕粮作对照。结果表明:用12%双低菜籽粕取代豆粕蛋白饲喂妊娠母猪,对妊娠母猪产仔数和仔猪初生重测定,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并通过对血液中谷丙转氨酶(ATL)、谷草转氨酶(AST);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指标测定,各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妊娠母猪粮中用12%双低菜籽粕完全取代豆粕蛋白,对妊娠母猪生产不受影响。

  • 标签: 双低菜籽粕 妊娠母猪 产仔数 仔猪初生重 肝功能 甲状腺功能
  • 简介:为研究刈割对典型草原建群植物大针茅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通过随机区组实验,在测定大针茅性状(生殖高度、营养枝高度、产量)和种群营养物质含量(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基础上,对不同留茬高度和刈割时间下大针茅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刈割显著降低大针茅草量,在各刈割处理中,大针茅在中度刈割时产量最高;刈割显著增高大针茅粗蛋白,中低留茬大针茅品质较好;随刈割时间推后,大针茅草量显著上升,但大针茅粗蛋白显著下降;建议大针茅8月中旬刈割,留茬5cm。

  • 标签: 刈割 产量 粗蛋白 大针茅
  • 简介:于2014年在苏尼特右旗朱和镇典型草原上进行实地调查和收集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三个年代的气温变化、降水量变化和植被特征变化数据,分析各年代气温、降水量和植被特征的变化规律和植被特征变化对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温逐渐上升,20世纪60年代、80年代、21世纪初和2014年的年均气温分别为4.52℃、4.75℃、5.94℃和6.14℃,54年间上升1.62℃,平均每年上升0.03℃。随着气温的增加植被特征逐渐下降,各年代植被高度、盖度、草量和植物种类与气温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P〈0.05);平均降水量逐年下降,20世纪60年代、80年代、21世纪初和2014年的年均降水量分别为177.08mm、176.93mm、169.27mm和167.8mm,其下降率分别为0.85%、4.4%和5.2%。54年间下降9.28mm,平均每年下降0.17mm。随着降水量的下降植被特征也下降,各年代植被高度、盖度、草量和植物种类与降水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差异不显著(P〉0.05)。

  • 标签: 气温 降水量 植被特征 影响
  • 简介:本研究以松嫩平原西部人工苜蓿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和气相色谱法进行田间CO2通量观测,同时对地表温度和气温进行观察记载。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西部人工苜蓿草地在每个物候期CO2通量都为负值,说明苜蓿草地从外界吸收CO2,在生长期起到了碳汇的作用;CO2通量与气温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而与地表温度没有明显相关性。

  • 标签: 苜蓿草地 CO2通量
  • 简介:为庆祝“七一”建党节,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激励全体党员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2018年7月5,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全体党员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革命教育基地集宁战役纪念馆和乌兰察布市草原工作站党支部联合开展了主题党活动。

  • 标签: 内蒙古草原 乌兰察布市 工作站 党支部 内蒙古自治区 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