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河南县高寒草句退化草地封3年试验表明:轻度退化草地封3年后的总盖度从78%提高到98%,增加了20个百分点,优良牧草产量增加52.8%,毒杂草产量减少33.1%;中度退化草地封3年后总盖度从55%提高到79%,增加了24个百分点,优良牧草产量增加96.1%,毒杂草产量减少29.4%;重度退化草地封3年后总盖度提高了35%,可食杂类草和不可食杂类草的盖度分别提高了25%和7.3%,优良牧草产量增加35.0%,毒杂草产量同时也增加25.5%。

  • 标签: 封育 退化草地 恢复
  • 简介:本研究选择荒漠草原区退化草地类型不同年限封的样地共18个,分别在封围栏内、外设置样方,于2011年、2012年对其封效果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荒漠草原退化、沙化草地经过1—7年围封后的效果调查显示:封育草地草群平均高度、总盖度、单位面积鲜草、干草产量相比未围封草地(对照)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草群中优良牧草种类也有增加的趋势。

  • 标签: 荒漠草原 封育措施 恢复效果
  • 简介:文章分析了连续围栏封对高寒草甸类草地产草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围栏封后高寒草甸草地植物鲜重、可食牧草和禾本科牧草鲜重都较放牧样地显著增加(p≤0.05),而放牧地的莎草科牧草鲜重和不可食牧草鲜重较围栏封样地显著增加(P≤0.05).其中,2014年度,围栏封样地的植被盖度、株高较放牧样地分别显著增加了16.67%和147.92%(P≤0.05).封5a的草地产草量较放牧样地显著增加了10.86%,围栏封后,莎草科牧草鲜重、禾本科牧草鲜重都要显著高于放牧样地.可见,封措施利于高寒草甸植被的恢复,应积极推广封措施.

  • 标签: 地上生物量 围栏封育 高寒草甸
  • 简介:以高寒草甸类草地为测定对象,对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禁牧前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测定。结果表明,禁牧封后较禁牧前莎草、禾草地上部分分别增加了3.51和4.59个百分点,地下部分分别增加了2.87和4.30个百分点,杂类草地上部分下降了8.10个百分点,地下部分下降7.17个百分点。

  • 标签: 高寒草甸 退化草地 禁牧封育 生物量
  • 简介:本文研究了短期围栏封(3a)对退化高寒草地植被数量特征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短期围栏封能有效提高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平均高度,使豆科和毒杂草类植物的平均高度显著降低(P〈0.05);(2)短期围栏封能使禾本科、莎草科和毒杂草类植物的盖度有所增加,使豆科植物盖度略有降低,但是增减不明显(P〉0.05);(3)短期围栏封使禾本科和毒杂草地上生物量有所提高。使莎草科植物地上生物量略降低,使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4)短期围栏封能使土壤全钾含量有所提高,使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略降低,使速效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

  • 标签: 围栏封育 退化高寒草地 植被数量特征 土壤养分
  • 简介:以青藏高原“黑土滩”为研究对象,采用围栏封、围栏封+人工补播进行“黑土滩”草地的改良,测定了2010~2014年度“黑土滩”草地垂穗披碱草、可食牧草鲜重。结果表明,多年围栏封、人工补播,“黑土滩”样地内的垂穗披碱草、可食牧草和牧草鲜重显著增加(P〈0.05),而不可食牧草并未显著增加(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围栏封相比,人工补播样地的垂穗披碱草比例、可食牧草比例显著增加(P〈0.05)。其中,2014年度的人工补播样地内的垂穗披碱草和可食牧草比例分别为67%和73%,较2010年度分别显著增加了2.52倍和2.17倍,而围栏封垂穗披碱草和可食牧草比例并未显著增加(P≥0.05)。以上结果表明,与围栏封相比,短期内人工补播是退化天然草地改良更为有效的措施。

  • 标签: “黑土滩” 生物量 围栏封育 人工补播
  • 简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草原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系统完备、规范有效的草原制度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 标签: 草原鼠虫害 草原鼠害 形态特征 专业技术人员 领域专家 内蒙古草原
  • 简介:我国确立的责任方式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本文通过结合分析我省执法实践中这三种责任制度的执行情况,指出现行的及其配套的法规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无刑事责任的规定;二是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规定不足;三是不重视民事责任的规定,以致于导致草原法律、法规操作性差,不能适应现在形势发展的要求,不利于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依法管理的效果大大降低,并结合草原执法实际,提出了完善草原法律制度的几条建议.

  • 标签: 完善草原 法律责任制度 浅谈完善
  • 简介:本文采用有重复双因素试验设计,探讨地下现存量对不同放牧制度的响应特点及其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结合回归模型,建立荒漠草原群落地下现存量变化规律的拟合和预测函数,为荒漠草原放牧管理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指导和基础依据。研究发现,地下现存量主要集中于土壤表层(0-40cm),并随深度增加而急剧减少,且不同放牧制度对地下现存量的影响仅限于0-40cm土层内(P〈0.05);在总地下现存量方面,轮牧(824g/m^3)明显高于自由放牧(551g/m^3)和围封禁牧(520g/m^3)(P〈0.05)。根据设计构建的统一预测模型,能够得到的地下总现存量能够反映实际测得现存量90%以上的信息,为研究不同放牧制度间对地下现存量的影响差异及其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草原管理和草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荒漠草原 地下现存量 放牧制度 土层深度 回归建模
  • 简介:不同放牧制度干扰对半固定沙地主要植物达乌里胡枝子和白草现存量无影响,轮牧区达乌里胡枝子高度和虫实、山窝苣、赖草和冰草等密度和盖度显著高于自由放牧区.轮牧区多年生草本植物和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上现存量高于自由放牧区,一年生植物地上现存量显著高于多年生植物地上现存量.两个放牧处理群落总密度、总盖度无显著差异.

  • 标签: 科尔沁沙地 放牧制度 半固定沙地 群落特征
  • 简介:各州(地、市)农牧局、财政局:为贯彻落实《青海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意见(试行)》,全面推进我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青海省天然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暂行办法》,经报请省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 标签: 草畜平衡 草原生态保护 天然草原 暂行办法 草原生态环境 草地资源
  • 简介:通过对我国乡土草种资源与利用的实际和对目前牧草种子生产现状以及繁体系分析,结合在旱生牧草乡土草种中繁的实际经验,提出内蒙古乡土草种研究与利用的“源库圃繁”建设体系。“源”是种质资源的采集、整理,“库”包括种子库和基因数据库建设,“圃”是建立种质资源囿,“繁”是对优异的材料进行及时扩繁。通过对乡土草种的种源收集、栽培驯化选育,逐步实现由“源”到“库”、从“圃”到“繁”这一过程的工作,实现优良乡土草种资源的生产推广利用工作,达到为生产推广提供种源的目的,进而实现“繁”和“库”到生产的示范推广和利用。

  • 标签: 乡土草种 育繁 “源库圃繁”体系 生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