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家蚕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和研究利用是家蚕遗传育种学领域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资源收集得越多,研究得越深,对新品种选育越有利。作为育种工作者,在对资源进行保存的同时,尚需对野生资源和特殊资源进行搜集、挖掘,以及开展遗传学、生理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采用分子标记、转基因等新型育种手段,创建新的特色种质资源,为家蚕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奠定基础。

  • 标签: 种质资源 创新利用 家蚕 保存 搜集 遗传育种学
  • 简介:目前,世界家蚕遗传资源主要集中保存在中国和日本.日本九州大学大学院农学研究院基因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家蚕基因开发部门和本研究室,是国际上进行突变系统保存研究的两大机构,二者所保存的家蚕突变系统综合计覆盖世界现存突变系统的90%以上.两方的交流合作历史悠久,本室基因库先期的奠基人蒋同庆教授30年代即在九大留学深造多年.但二战后的近半个世纪,交流不幸被中断.其间,两者通过独自发展,逐步形成了在系统保存、遗传分析、开发利用等方面各有特色的格局.随着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两方的交流合作得以继续.尤其是双方1997年实施大学间国际学术合作研究项目,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研究者的互访和研究情报的交流等得到更进一步的推动.现在,强化双方有关研究者、技术人员的交流,特别是青年主力人才的培养,对于妥善保存世界现存的贵重的家蚕遗传资源,以及确保其在基础生命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研究上的利用,促进家蚕遗传学、蚕丝学和蚕丝业的发展,无疑是当前极其重要的措施和面对未来最负责的态度.

  • 标签: 日本 九州大学 家蚕 基因资源 保存特点 遗传
  • 简介:漂白粉作为一种消毒剂,由于它的广谱性和速效性,在蚕桑生产上广泛应用。它对于几乎所有的病原微生物都有消毒效果,所以在养蚕生产中无论蚕室。蚕具、蚕体、蚕阳都要使用。特别是近几年来.家蚕微粒子病在各地蔓延,严重影响了蚕桑生产的顺利进,为了防治此病,生产上也加大了使用漂白粉的比例.实验证明,漂白粉能够吏微粒子孢子失活致死,有的种场采用含有效氯0.3—0.5%的漂白粉进行桑叶消毒饲蚕,防病效果良好.那么,原蚕食下经漂白粉消毒后的桑叶对蚕体生长发育有否影响?是否会给饲养制种成绩带来不良的效果?本试验的目的旨在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添食 家蚕微粒子病 养蚕生产 蚕体 蚕具 蚕桑生产
  • 简介:本文探讨了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组合;培养学生完成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启发引导,改变教学方式;规范实验要求,完善实验考核制度等几个方面的改革,充分将实验室资源利用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 标签: 细胞生物学 实验教学改革 综合素质
  • 简介:根据“蚕壮宝”内含Fe、Mn、Zn、Mo、B等微量元素及氨基酸成份的特点,我们对四至五龄的原蚕进行了添食试验,以了解此添加剂对原蚕种茧产量、蛹体生命率、羽化率、产卵量、不良卵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蚕添食“蚕壮宝”后,克蚁产茧量增加9.00~14.6%,死笼率最高降低3.5个百分点,蛹体生命率提高3~7个百分点,克蚁制种量增加5.47~16.86%,不良卵率降低1.65~4.25个百分点。

  • 标签: 原蚕 添食“蚕壮宝” 克蚁产茧量 死笼率 蛹体生命率 克蚁制种量
  • 简介:用酶联免疫(ELISA)法从感染细胞质多角体的病蚕粪中检出多角体,使从群体预测发病成为可能。为此试图将此法实用化而加以改进,如果用精制的IgG组分与未精制的抗血清比较,非特异的反应干扰减少,灵敏度变高;又在ELISA法中,双重抗体法(双重抗体夹心法)灵敏度最好,仅用3.54×10个多角体/穴的浓度,即能检出。在接种

  • 标签: 蚕粪 多角体 抗体夹心法 IgG 病蚕 蚕病
  • 简介:蝗灾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生物灾害,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大陆,包括近一百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蝗灾的威胁。其中尤以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蝗灾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重,而澳洲、欧洲和拉美国家的蝗灾发生较轻。蝗灾的发生是因蝗虫的危害而得名。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蝗虫种类在一万种以上,其中中国有九百余种。

  • 标签: 越北腹露蝗 超微结构 中肠细胞 农业生物灾害 蝗虫种类 世界性
  • 简介:为了有效控制蚕儿食下传染,根据漂白粉有效氯对微孢子有杀灭作用的原理,对桑叶实行全程消毒。试验表明:有效氯0.3%以上对家蚕微孢子有抑制作用;有效氯0.3%~0.5%对家蚕发育经过、强健性、全茧量、茧层量、产卵等均无影响;漂白粉对桑叶消毒,浓度在0.4%,最高不超过0.5%,否则对桑叶叶质有影响。

  • 标签: 漂白粉液 桑叶叶质 蚕儿生理 家蚕微孢子 影响 抑制
  • 简介:为了有效控制桑蚕食下传染,根据漂白粉有效氯对桑蚕微孢子有杀灭作用的原理,对桑叶实行浸消,试验表明:有效氯0.4%以下,对桑蚕发育经过,强健性、全茧量、产卵量等均无影响。但漂白粉对桑叶消毒,浓度应在0.3—0.4%范围,不超过0.4%,以免影响桑叶叶质。

  • 标签: 漂白粉液 桑叶叶质 蚕儿生理 微粒子病 影响 抑制
  • 简介:针对桂桑优12品种进行了转录组测序,本文主要分析得到的基因P45094A1的cDNA序列。通过对桂桑优12与川桑、桃树、梅树、樱桃、毛果杨、橡胶树、甜橙、葡萄、核桃等9种物种的同源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测序DNA序列中存在目前P450基因家族公认的同源性保守序列,即功能域——包括P450蛋白的ExxR结构域、FxxGxRxCxG结构及DT组成的疏水区功能,并对其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图进行了预测。

  • 标签: 桂桑优12 P450 94A1 序列分析 同源比较
  • 简介:使用含桑蚕血球细胞(主要是颗粒细胞和浆细胞)的离体培养系,经各种刺激物诱导后,对蛋白激酶C(下称PKC)和蛋白激酶A(PKA,需cAMP型)的活性进行了试验。血球细胞经大肠杆菌中的类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离子霉素、霍乱弧菌产生的霍乱毒素或笨基乙酸汞(杀菌剂)(4β—phorbor12—myristate13acetate)(PMA)处理后便可清楚地检测到PKC的活性,而没有上述刺激物诱导时,其活性情况没试验过。结果表明,不仅LPS而且Ca2+和一种G蛋白均可能参与了PKC活性诱导的信号转导。同样用LPS、dcAMP、离子霉素或霍乱毒素处理血球细胞,对PKA的活性进行了类似的检测,而不经处理的对照细胞没有PKA活性,而且LPS、cAMP、Ca2+和G蛋白很可能也参与了PKA活性诱导过程中的信号转导。用抗兔脑PKC—α的单克隆抗体进行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以LPS处理的血球细胞样品中有一种与单抗有交叉反应的90KDa蛋白质,而未经LPS处理的对照样品不存在这种蛋白。桑蚕血球细胞内的PKC和PKA被细菌感染后的LPS激活后,可以诱导自身防御反应,例如抗菌蛋白基因的表达。

  • 标签: 桑蚕 蛋白激酶C和A 类脂多糖 血球细胞 信号转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