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小”的身世和童年孔雀鱼“小”出生于21世纪初中国内地的一座浮华都市。呵呵,那是2005年6月10日的上午,当时他的主人刚刚离开父母家,搬进新居开始独立生活。正在收拾鱼缸,放入从父母家带来的观赏鱼的时候,突然发现一条“蛇王”品种5个月大的母鱼正在生宝宝。

  • 标签: 孔雀鱼 中国内地 观赏鱼 父母 鱼缸
  • 简介:本文报道绥芬河开展大麻鱼人工繁殖与孵化放流试验。1989、1991、1993年共采捕利用亲鱼674尾,其中雌亲鱼365尾,采卵101.6万粒,雌亲鱼利用率为81.3%,受精率为95.6%,孵化率为96.3%,稚鱼饲养成活率为92.5%,放流稚鱼共92.2万尾。本项试验为该水系大麻鱼大规模殖放流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

  • 标签: 绥芬河 大麻哈鱼 人工繁殖 孵化 放流
  • 简介:(本刊讯)2007年12月15日,江苏省吴江市优质水产品(哈尔滨)推介会在哈尔滨金谷大厦召开。江苏省吴江市水产局及吴江市渔业企业代表20余人来我省作产品推介交流。黑龙江省水产局、黑龙江省渔业协会、各市县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及20多个我省大型渔业企业参加了会议。本次推介会共签定3725万元销售合同和1个科技合作项目。

  • 标签: 水产品 吴江市 哈尔滨 江苏省 优质 水产技术推广
  • 简介:以大麻鱼的异柠檬酸脱氢酶(1DH)、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磷酸葡萄糖变位酶(PGM)、天门冬氨酸酶·转氨酶(AAT)的同工酶遗传变异分析,就清楚了大麻鱼河川群体的遗传分布。采用同工酶遗传因子作为标志就能解析其群体遗传的结构。以日本东北地区为中心的大麻鱼21条河川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异柠檬酸脱氢酶

  • 标签: 遗传因子 大麻哈鱼 北海道 遗传变异分析 鄂霍茨克海 河川
  • 简介:黑龙江省水产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1996年11月20日在哈尔滨举行。中国水产学会、辽宁省海洋水产学会、吉林省水产学会发来了贺电。省科协副主席舒展,省水产局局长王金玉,副局长安敬周、刘振家等领导到会祝贺,并作了讲话,充分肯定了省水产学会“四大”以来取得的成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

  • 标签: 会员代表大会 中国水产学会 省水 理事长 黑龙江省 辽宁省
  • 简介:解剖观察了哲罗鱼(Huchotaimen)和大麻鱼(OncorhynchusketaWalbaum)的消化系统,描述了与摄食有关的齿、舌、鳃耙、胃、幽门盲囊、肝、胰脏、胆囊的形态特征;测量了体长、头长、吻长、口裂宽、口腔长,食道长、胃长、肠长、消化道长;计算了有关比值。结果表明:这二种鲑科鱼类的消化道具有典型的肉食性鱼类的特点,口裂较大,口咽腔长/头长为0.62~0.71,肠较短,肠长/体长为0.69,食道、胃、肠壁内突形成明显的粘膜皱褶。具有独立而发达的肝脏和胰腺。文中讨论了消化道分段及摄食习性与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特点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大麻哈鱼 哲罗鱼 消化系统 解剖 食性分析
  • 简介:为使大麻鱼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根据中俄渔业混合委员会共同制定的乌苏里江、黑龙江渔业资源联合调查的工作方案,1999-2000年我们对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水域的大麻鱼上溯群体进行了调查.上溯鱼群雌鱼平均体重为3.07±0.89Kg,多在2.1-3.5Kg之间(占雌鱼总数的70.28%);上溯鱼群雄鱼平均体重为2.59±0.90Kg,多在1.6-3.0Kg之间(占雄鱼总数的68.9%).末渔期上溯的鱼体较小.检查156尾大麻鱼,回归个体年龄在3-6(2+-5+)龄,以4龄鱼为主体,其中3龄为19.2%;4龄为66.7%;5龄为12.2%;6龄为1.9%.解剖测定21尾上溯产卵个体,雌鱼的成熟系数平均为14.5%(10.0-18.3%),雄鱼为3.51(2.1-5.0%).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大麻鱼上溯群体的生物学特征和群体结构较以往的记录发生了一些变化,乌苏里江与黑龙江大麻鱼群体也有一定的差异.另外,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上游历史上的大麻鱼产卵场大多数已多年不见上溯鱼群,大麻鱼的产卵场面积已锐减.

  • 标签: 黑龙江流域 大麻哈鱼 资源现状 生物学 年龄 群体
  • 简介:以转大麻鱼生长激素基因鲤和普通鲤鱼肉(受试物)作为小鼠的饲料基础蛋白成分,以10%、5%、2.5%的比例掺入饲料喂饲小鼠,并以常规大鼠饲料为阴性对照,采用二代繁殖试验法观察受试物对实验动物生殖周期全过程的影响,检测转基因鲤作为食物对实验动物小鼠生殖过程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对各代各剂量组试验小鼠全部生殖毒性指标的检测结果,虽然有单项指标出现统计学差异,但未见其生物学意义,未见与喂饲转基因鲤相关的异常改变。经对出现统计学差异的各单项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学和生物学意义分析,对转基因鲤(阳性)各组、普通鲤(阳性对照)各组、阴性对照组各指标综合观察,未发现转基因鲤对二代雌、雄性别小鼠有生殖毒性作用。

  • 标签: 转基因鲤 食用安全 生殖 毒性
  • 简介:2010年10月4日~21日,对乌苏里江大麻鱼(Oncorhynchusketa)洄游繁殖群体渔业资源及其种群结构变动进行了调查研究,共统计标本9160尾。初步结果显示,大麻鱼的日洄游数量受水温和溶解氧的影响较大,出现2次洄游高峰期,平均日单船捕捞量为64尾。体长为55~65cm的个体占群体中的74%,其中体长为55~60cm的雌(36.82%)、雄(36.58%)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接近,在体长小于55cm的群体中,雄性(27.17%)个体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雌性(12.75%),体长大于60cm的群体中,雌性(48.61%)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雄性(34.25%)。体质量为2000~3000g的个体占群体中的57%,体质量大于2500g的群体中,雌性(61.73%)个体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雄性(46.06%)。雌、雄性比为1.09:1,其中体重大于2500g的雌性在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为36.06%,其次为小于2500g的雄性,占28.8%。对比历史数据表明,该渔业产量为近15年的最高值,总体资源量呈增多趋势,群体中个体趋于小型化,雌性个体在群体中处于主导地位。

  • 标签: 乌苏里江 大麻哈鱼 种群结构 2010年
  • 简介:黑龙江大麻鱼(Oncorhynchusketa)繁殖群体由鄂霍次克海经俄罗斯境内的黑龙江干流洄游至我国境内即分成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个地理群体。过去大麻鱼洄游至我国时婚姻色均较浓艳,但近十年来发现洄游至乌苏里江的大麻鱼部分个体婚姻色浓艳,部分婚姻色很浅或无色。为了揭示婚姻色浓淡差异的原因及其对大麻鱼繁殖适应性的指征作用,笔者于2011年9月20~29日,对乌苏里江大麻鱼回归繁殖群体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样品94尾,将其划分为婚姻色浓艳个体组(红色度a+值〉13)和浅淡个体组(红色度a赤〈7),进行了两群组间的繁殖生态学参数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浅淡个体的成熟系数(CSI)、卵径、卵重、年龄、体长和体质量均小于浓艳个体,且差异极显著(P〈0.01);婚姻色浅淡个体的绝对繁殖力显著小于浓艳个体(P〈0.05);但二者的肥满度指数差异不显著。两群组间各繁殖生态参数间相关关系的差异分析表明,婚姻色浅淡个体性腺发育落后于浓艳个体,表明婚姻色浅淡个体的繁殖适合度低于婚姻色浓艳个体。

  • 标签: 乌苏里江 大麻哈鱼 婚姻色 适合度
  • 简介:为欢庆“三八”妇女节,进一步调动广大女水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富民强省作贡献。省水产学会与哈尔滨市水产学会于“三八”节前夕,在哈尔滨召开“迎三八水产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直、省直和哈市、牡市等水产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和生产单位的女

  • 标签: 女科技工作者 座谈会 富民强省 水产科技 技术推广 水产学会
  • 简介:通过用转"大麻鱼"生长激素基因鲤鱼的肉浆给小鼠进行灌胃,研究转基因鲤对哺乳动物精子致畸的影响。结果显示,灌注非转基因鲤鱼和转"大麻鱼"生长激素基因鲤不同剂量实验组,对小鼠精子的畸形率没有显著的差异。证明食用转"大麻鱼"生长激素基因鲤对哺乳动物的精子发生是安全的,初步为转基因鲤的食品安全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转基因 小鼠 精子 畸形率
  • 简介:打开世界地图,中国就象一只正在啼鸣的雄鸡,黑龙江省抚远县就坐落在鸡冠处.2004年"十一"长假,我应邀陪同黑龙江电视台农业频道栏目摄制组来到祖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国家对外开放开展客货贸易一类口岸抚远县时,正好赶上一年一度的大麻鱼汛期.为了拍摄专题片,我们多次走进"东方第一哨"无人区--"零号标"网滩.这里是与俄罗斯卡扎维茨沃隔江相望鸡犬相闻最近的地方,相距有500多米.因为这里除了5月份鲟鳇鱼汛期和10月份大麻鱼汛期外,一律是禁止渔民和其它人进入的,所以被称为"边境""东方第一哨无人区".

  • 标签: 大麻哈鱼 汛期 “东方第一哨”无人区 “零号标”网滩 抚远县
  • 简介: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长期暴露的方法,研究锶(Sr2+)对大麻鱼(Oncorhynchusketa)稚鱼生长、存活率和肌肉Ca2+-ATP酶及N+/K+-ATP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15±0.2)℃下,将体质量(0.389±0.021)g的大麻鱼饲养在可控温玻璃水槽(100cmX50cmX40cm)中。水槽中添加SrCl2·6H2O,使Sr2+浓度达10、20、30和40mg·L^-1,以不添加锶的水槽为对照组。30d饲养表明,各实验组大麻鱼稚鱼均能生长,但高质量浓度的锶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大麻鱼稚鱼的生长和存活率,显著影响了稚鱼肌肉中Ca2+-ATP酶和Na+/K+-ATP酶的活性。锶(sr2+)质量浓度为10mg·L^-1时,各项生长指标和存活率最高;随着锶(Sr2+)质量浓度的升高,Ca2+-ATP酶和Na+/K+-ATP酶的活性下降。结果提示,大麻鱼稚鱼长期暴露的锶安全质量浓度在10mg·L^-1之内。

  • 标签: Sr2+ 大麻哈鱼稚鱼 生长指标 CA2+-ATP酶 Na+ K+-ATP酶
  • 简介:为开发我国鲑科鱼类养殖新品种,将图们江陆封型马苏大麻鱼Oncorhynchusmasou移殖至北京。稚鱼用玻璃钢育苗盆+水泥池,微流水和流水养殖,进口鲑鳟饲料作为开口饲料,2周后改为国产鲑鳟饲料培育至性成熟。2014—2015年人工采卵15.7万粒,受精率82%,孵化率68%。孵化水温6~8℃,受精卵至发眼期的积温为190~210℃·d,350~390℃·d时孵出。共孵化鱼苗8.7万尾,全人工繁殖获得成功。2~+龄雄鱼100%及雌鱼95%性腺发育成熟,雌亲鱼平均体质量(573.62±110.39)g,成熟系数(21.67±2.60)%,绝对繁殖力为(1649.64±489.60)粒/尾。人工养殖环境下,图们江陆封型马苏大麻鱼繁殖性能较野生群体有极大改善,能进行规模化苗种生产。

  • 标签: 马苏大麻哈鱼 移殖培育 全人工繁殖
  • 简介:在图们江中采集野生陆封马苏大麻鱼Oncorhynchusmasou(Brerart),经人工养殖、繁殖获得苗种后,引种到山东、北京等地进行培育和养殖,待性成熟后再进行人工繁殖。122尾样本的统计结果表明:体质量(512±206)g的亲鱼绝对怀卵量为(1485±797)粒,相对怀卵量(2.72±0.47)粒/g,成熟系数(20.97±3.57)%,发眼率为50%-86%,孵化率32%-88%;卵巢质量、绝对怀卵量、相对怀卵量、成熟系数与体质量存在正相关线性关系;与野生种群及原产地池养相比,体质量和繁殖力明显提高。

  • 标签: 马苏大麻哈鱼 陆封种群 人工繁殖
  • 简介:在市场的引导下,有些养殖户甚至改变了以前的“春种冬收”的传统方法,改为“秋种春收”的反季节养殖方法,即在7-8月投放鱼苗,2-3月进行捕捞上市,这样的话鱼价平均可以提高10%左右。

  • 标签: 泛塘 传统方法 养殖方法 捕捞上市 养殖户 反季节
  • 简介:本地虱学名胡子鲶,分布于我国华南各地,包括海南岛、台湾都有其天然分布。胡子鲶最大可达600克以上。其经济价值较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群众喜爱。除此之外,本地虱还有一定的药用功效,是著名的滋补食品之一。经五华县鱼苗场推广养殖,总结了如下养殖经验:

  • 标签: 养殖技术 天然分布 经济价值 营养丰富 药用功效 滋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