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为推进酸性电位水在生鲜果蔬表面除菌上的应用,以樱桃番茄为原料,研究不同温度(6,26,60℃)下,强酸性电位水(StAEW)和弱酸性电位水(SAEW)的除菌效果,以及使用后其物化参数(pH、ORP、ACC)和微生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60℃下StAEW、SAEW除菌效果最好,二者分别使菌落总数降低了2.84,2.62lgCFU/g,霉菌和酵母减少了2.71,2.88lgCFU/g,鼠伤寒沙门氏菌降低了3.10,3.66lgCFU/g。处理后的樱桃番茄品质未被破坏。试验发现,浸泡样品5min后,StAEW和SAEW的pH、ORP基本不变,ACC变化幅度也不大。清洗液中无活菌检出,可有效防止清洗过程中微生物的交叉污染。

  • 标签: 强酸性电位水 弱酸性电位水 樱桃番茄 除菌效果 物化参数 温度
  • 简介:为了解结冷胶在酸性乳饮料中与酪蛋白的结合情况,通过罗丹明B标记酪蛋白,异硫氰酸荧光黄(FITC)共价标记结冷胶,并与CMC进行对比;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冷胶和CMC与酪蛋白结合的状态。结果表明,CMC包裹在酪蛋白胶束团粒周围(粒径2.95~2.99μm),结冷胶吸附在酪蛋白胶束上(粒径1.50~2.00μm)。说明CMC对酪蛋白起稳定作用,而结冷胶不能在酪蛋白胶束团粒表面形成有效的保护层以阻止胶束团粒的聚集。

  • 标签: 结冷胶 酪蛋白 异硫氰酸荧光黄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简介:以植物乳杆菌CCFM8661及其酸耐受突变株LPV-30、LPV-48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酸胁迫对其生理应激反应的影响而探索其可能的耐酸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酸胁迫引起H^+-ATPase活性提高,胞内ATP含量降低,植物乳杆菌利用H^+-ATPase,通过消耗胞内ATP,将胞内H^+排出,从而保持胞内pH的动态平衡。与原始菌株相比,突变菌株都保持了较高的H^+-ATPase活性和胞内ATP水平。细胞膜脂肪酸分析表明:酸胁迫引起总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减少,不饱和度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增加,并且突变菌株保持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植物乳杆菌的酸胁迫抗性机制。

  • 标签: 植物乳杆菌 酸胁迫 H^+-ATPASE活性 ATP含量 膜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