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利用高频次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闪电定位仪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6月9日湖北暴雨过程的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不同生命阶段地闪所处位置不同,正、负闪同时跃增至峰值是MCS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地闪密集区和MCS中移速较快的强回波位置基本吻合,MCS强回波区域出现的正闪、负闪和45--55dBz回波后部区域对应较好,强降水发生在MCS成熟后趋于消亡阶段。

  • 标签: 西南涡 雷达回波 地闪
  • 简介:“器、象、道”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由《易》提出后,经孔子、老子等多位先哲发扬,逐渐成为影响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哲学思想.本研究从辨析文化旅游吸引物的本质、内涵入手,利用中国哲学动态的辩证思维方法,剖析了文化旅游吸引物与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吸引力、旅游者出游需要的关系,指出了文化旅游吸引物由“器”向“道”的转变,即是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发展的过程.

  • 标签: 文化旅游吸引物 三位一体 哲学思辨
  • 简介:利用高空、地面形势场和物理量场等气象资料,对2011年2月26日锡林郭勒盟地区出现的大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雪是在稳定的行星尺度天气系统作用下,受低空切变线配合河套气旋影响,满足了高低空急流耦合提供的动力抬升、低空急流建立的水汽输送及辐合、低层暖湿气流产生的能量不稳定等条件下产生的,属弱冷空气类槽型;西南(槽)和华北脊对大雪的产生和落区起到重要的决定作用,低层强盛的暖湿气团为不稳定能量的产生提供了条件;通过分析、总结,结合实际预报经验,提出了预报要点和指标.

  • 标签: 大雪 环流形势 物理量场 高低空急流
  • 简介:利用戈达德太空研究所(GoddardInstituteforSpaceStudies,GISS/NASA)建立的全球网格点月平均地表温度距平序列,通过一元线性回归、M-K检验对中亚地区1880~2011年地面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近130a来,中亚地区温度变化趋势率为0.073℃/10a,接近于全球,高于我国的近百年温度变化趋势率;中亚地区1、4、10月呈增温趋势,其中1月份温度变化幅度最大,4、10月份增温趋势率较大;而7月份呈微弱降温趋势。中亚地区年平均温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生突变,出现较大的增温趋势,尤其是近50a,增温明显。

  • 标签: 中亚 气候变暖 温度变化趋势 气温突变
  • 简介:地震资料中含有地下地质和岩石性质的重要信息。经过正确处理、成像和分析后,这些地震资料便成为描述和评价页岩非均质性、原地应力以及脆性或塑性等特征的重要信息来源。刊用成熟的技术和最新研发的技术,我们可以对地质构造属性、取决于频率的属性、应力属性和岩石物性属性等进行提取、可视化并成图。对于页岩目的层的认识、远景区的识别与排序以及地震资料在页岩油气藏勘探开发中的更好应用,这些属性的综合分析和解释是至关重要的。

  • 标签: 地震属性 页岩 福特 地震资料 信息来源 原地应力
  • 简介:站点多种大气污染物的同步在线观测对深入剖析大气污染的成因和演变机制有重要意义。以龙潭湖、北京325m塔、双清路和阳坊4监测站点实时NOx、SO2、O3、PM2.5和PM10浓度观测数据为基础,介绍了北京地区2010年10月3~11日发生的一次典型污染过程。不同污染物在污染过程中变化特征不一致,表现为NOx、SO2、O3浓度有明显日变化,而PM浓度升高后一直维持在高值,日变化幅度很小。通过分析不同站点、相同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和变异系数发现,4站点间一次污染物NO和SO2空间浓度差别大,变异系数分别为77%和70%,相关系数低于0.44;而二次污染物NO2、PM2.5、O3空间浓度差别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34%、36%和29%,相关系数均超过0.54。结合中尺度气象模式研究发现,该污染过程中,850hPa高空持续的西南暖平流造成华北地区显著平流逆温,与近地层辐射逆温共同作用,使北京地区混合层高度维持在1200m以下。低混合层高度和低风速限制了大气垂直和水平扩散,造成北京地区近地层污染物累积,形成重度污染。

  • 标签: 数值模式 MM5模式 气象条件 天气型
  • 简介:随着嵌入式GIS技术和定位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理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基于移动终端的地图服务成为人们出行必备的工具,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定位、导航和周边信息查询的地图服务移动地图服务,不仅在旅游行业、交通运输业广泛应用,在军事作战指挥、辅助部队识图用图完成军事行动和应急处突测绘保障方面有重大意义。

  • 标签: 地图服务系统 地理信息 PDF 多尺度 设计 定位技术
  • 简介:介绍了广州空气质量模式系统并评估其对2010年9月广州市的气象要素和PM10日均浓度的24h的预报效果。评估结果表明:模式系统较好地预测了气象要素的变化,但高估了风速;各空气质量模式能合理预测广州PM10浓度的时空变化,预报效果均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平均分数偏差MFB小于±60%且平均分数误差MFE小于75%),部分模式可达到优秀水平(MFB小于±30%且MFE小于50%),但同时各模式在郊区均预测偏高而在市区偏低;总体上,模式在广州郊区的PM10预报效果优于市区。模式问对比表明,在本次业务预报实践中,不存在最优的单模式,同一模式对不同的统计指标、不同的站点,其预报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基于算术平均集成各模式结果未能获得最优的预报效果。优化排放源空间分布并引进更好的集成预报方法(如权重平均、神经网络、多元回归等)是未来改进广州空气质量模式系统预报效果的可能途径。

  • 标签: 空气质量 多模式 PM10 广州 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