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大陆大气本底基准研究”项目于1999年底获得批准,从2000年初正式启动实施。根据项目工作任务和目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与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以及浙江临安、北京上甸子、黑龙江龙凤山等3个区域本底站的业务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已经完成项目的大部分工作任务,正在进行最后的结题总结。主要进展和成果包括:(1)建成了包括4个大气本底监测台站和1个中心实验室的我国第一个以红外分析法为技术基础的二氧化碳气瓶监测体系,通过半年左右的实际采样运行,验证了采样、运输、贮存、分析等技术流程,大气样品的分析精度达到要求;

  • 标签: 大陆大气本底基准 温室气体 大气气溶胶 甲烷 二氧化碳 太阳辐射
  • 简介:国家社会公益类研究重点项目“大陆大气本底基准研究”2006年8月通过由国家科技部基础司组织的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观测数据资料、数据质量的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瓦里关山NOy的观测和本底地区气溶胶理化特性方面有价值的发现。

  • 标签: 大气本底 基准 大陆 国家科技部 数据资料 数据质量
  • 简介:大陆板内玄武岩(ICB)是一个广义的术语,包括大陆溢流玄武岩(CFB)、大陆裂谷玄武岩(CRB)以及所有出露在大陆板内构造环境的玄武岩。本文研究的大陆板内玄武岩不包括大陆溢流玄武岩和大陆裂谷玄武岩,主要是一些规模比较小的玄武岩,是狭义的ICB。本文详细介绍了研究的方法、数据清洗过程以及数据处理过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新生代ICB的时空分布,着重对不同时代的ICB进行了对比,发现中新生代、古生代、元古代的ICB的地球化学特征总体上一致,其中,古生代和元古代之间的相似性更加明显,而中新生代则显示V、sc、Yb亏损的特征,具体如何解释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表明,全球不同时代ICB的地球化学特征大体相似,地质理论中的“将今论古”原则适用于ICB,只是在应用时尽量回避A12O3、Zn、V、Sc、Yb等元素就更加万无一失了.

  • 标签: 大陆板内玄武岩 大数据 置信椭圆 时代 对比
  • 简介:台湾与大陆西部地区同属地槽回返区,同处于板块的缝合线上,因而两地的地震活动都比较强烈且频繁。根据对有地震记录以来的近100多年的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每当西部地区发生一个或多个6.8级以上的强震后不久,台湾地区必有一个或多个相应震级的强震与之相呼应。这是印度洋板块向北推挤碰撞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明显大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结果。

  • 标签: 台湾 大陆西部 强震活动 相关性
  • 简介:大陆裂谷是大陆内部的拉张地带,与地幔软流圈的隆升有关。大规模玄武岩浆侵位是大陆裂谷发展的重要特征。新生代大陆裂谷玄武岩(CRB)的时空分布表明,CRB绝大部分出现在更新世,暗示更新世可能是全球拉张最明显的时期。大数据研究表明,CRB与洋岛玄武岩(OIB)、大陆溢流玄武岩(CFB)的地球化学特征虽然存在一些差别,但总体上类似。与CFB和OIB相比,CRB的LILE和LREE更加富集,可能与岩浆混染程度较高及部分熔融程度较低有关。与OIB相比,虽然它们都是深源的,但是,CRB的源区深度可能略浅一些,而混染程度略高一些。

  • 标签: 大陆裂谷玄武岩 大陆溢流玄武岩 洋岛玄武岩 大数据 源区 混染作用
  • 简介:前言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产区。近三十年来的勘探,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及钻井地质资料。阐明盆地的地质结构特征及其成因,不仅对油气后备资源的勘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我们的地质科学研究水平,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地质学家马杏垣、王鸿桢等曾推测四川盆地的中部可能是一个古老的核或原地台。在他们论点的启发下,作者通过多年的实践,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写成此文,认识肤

  • 标签: 拗陷带 王鸿桢 板块构造理论 古隆起 川西地区 地球物理
  • 简介:主要研究中国大陆西部(E107°以西)区域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和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文中选用了可靠时段地震目录,应用震级一频度关系,计算6级以上各震级段年优势发生次数,对近100年以来的7级以上地震的地震波能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利用近30年来地震震源机制解计算应力场的方向。结合断裂构造、应力场方向、缺震次数及不同区域的能量释放情况,认为中天山南北区域、中印巴三国交界区域、青甘藏川交界区域及祁连地震带(即南北地震带中段和北段)等几个区域应为未来的重点监测区域。

  • 标签: 大陆西部 强震 地震预测 危险性分析
  • 简介: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当今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是导致当前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火山-地热区、泥火山系统与油气盆地、巨型活动断裂带等是地质源温室气体的主要释放类型。在当前强调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背景下,定量化地评估地质源(主要包括火山-地热区、泥火山系统与油气盆地、巨型活动断裂带等)的温室气体释放通量,对于深入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联系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大陆重要的地质源(主要包括火山-地热区、泥火山系统与油气盆地、巨型活动断裂带等)温室气体的释放特点,重点综述了中国新生代火山-地热区温室气体释放通量与成因研究的近期成果,并进一步讨论了火山-地热区温室气体成分与释放通量的连续观测在中国活火山监测与减灾防灾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地质源 温室气体 火山-地热区 通量
  • 简介:按照中国大陆边界的划分方案,使用Mapsis软件选取了1900年以来Ms6.0级以上地震资料。使用数学中19阶多项式非线性函数建模,模型中的参数用最小二乘法求取。对地震资料进行最佳逼近拟合,并递推未来1~2年时间尺度预测。在此引用了一种数学方法来描述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趋势规律。

  • 标签: 中国大陆 地震区 地震趋势 数学建模
  • 简介:油气藏在地壳中的不均衡分布及油气高速开采和消耗致使地上许多含油气区资源枯竭,因而必然造成油气勘探和开采工作开始转向大陆架,然后再转向全世界的海洋。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海上油气田超过2000个,它们的总油气探明储量经估算占全世界的40%,而采油量和采气量约分别相应占全世界的35%和32%。

  • 标签: 油气勘探 大陆架 科学研究 海上油气田 资源枯竭 含油气区
  • 简介:利用446个国家级气象站1956~2008年共53年的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气温极端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明显减少,减少显著的区域集中在北方,夏季日数和炎热夜数明显增多,增多显著的区域主要在中东部。日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小)值整体都有上升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值在北方上升较明显,而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有下降的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小值则在全国范围都呈明显上升,极端最低气温上升尤为显著,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升温速率达1.0℃·(10a)-1以上。冷夜(昼)日数普遍明显减少,53年中减少趋势为7.9d·(10a)-1[2.8d·(10a)-1];暖夜(昼)日数明显增加,增加趋势为7.0d·(10a)-1[4.1d·(10a)-1]。冷夜(昼)日数减少主要发生在冬季,其次是春、秋季,而暖昼和暖夜日数增加最显著的季节分别出现在秋季和夏季。从转折时间上看,绝对指数和极值指数的冷指数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减少的,暖指数显著增加的时间则推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相对指数的冷指和暖指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变化的。

  • 标签: 极端气温指数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气候变化 中国大陆
  • 简介:人类对南极大陆的探索与争夺已持续两个多世纪,在南极问题上各国经妥协和合作形成了"南极条约体系"。《南极条约》并不排斥其他国际公约在南极海域的适用,而相关国家利用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南极条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对大陆架等区域的规定提出了划界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南极海域外大陆架划界争端的历史原因、法律体系以及内容冲突,认为外大陆架划界面临法律障碍和委员会障碍,虽然南极地区外海域主权要求与"南极条约体系"在主权上冲突,但与资源开发勘探兼容。中国应一方面积极参与南极相关条约的协商和制定,另一方面应加强和相关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 标签: “南极条约体系”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外大陆划界 争端 应对措施
  • 简介: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历史模拟试验(historicalrun)的模式输出结果以及遥感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均方根误差、标准差等统计方法,评估了13个气候(或地球)系统模式对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的方法对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和rcp8.5)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变化进行预估.结果显示:尽管各模式模拟的积雪覆盖率在高原地区与观测差异较大,但总体看来模式能够对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空间形态、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做出较好地模拟.未来预估结果表明,多模式集合平均预估的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从2006年到2040年左右减少趋势非常明显,且不同排放情景下模式模拟的积雪减少速率非常接近;然而,大约从2040年之后,不同排放情景下的积雪覆盖率减小趋势的差异越来越大,rcp2.6和rcp4.5下积雪覆盖率的变化趋于平缓,而rcp8.5情景下,积雪覆盖率一直减少,冬季、春季和秋季都明显减少,减少最显著的区域位于西欧和青藏高原地区.由此可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未来欧亚大陆积雪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 标签: 积雪覆盖率 欧亚大陆 CMIP5试验 评估
  • 简介:采用VB.NET作为开发工具,ArcGISEngine作为开发平台,进行外大陆架划界的数据交换研究,所开发的程序能够实现图元和文件层次的交换。该方法的研究对于我国外大陆架的划界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 标签: 大陆架 海洋法 ARCGIS ENGINE 数据交换
  • 简介:将1次大地震后相继出现的6级地震缺震或连发与下次大地震事件的连续过程称为关联序列.分别对中国大陆及邻区近百年来69次浅源大地震前出现的6级地震缺震、连发异常图像的结构特点,各类序列的时程、时空分布及出现概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有53次震例的关联序列,包含超过1次6级缺震及连发的2-4元序列,均在0.5~2年内完成,因此在大地震预测中,对大地震前出现的6级地震缺震、连发关联序列类型与特征的及时识别,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判定依据.

  • 标签: 6级地震缺震 连发 关联序列 大地震预测
  • 简介:Marathon公司在安纳波利斯的Halifax南部350公里处的NovaScotia大陆架上G-24深水初探井中发现了天然气。该井在几个层中钻遇了厚约30.5米的纯产气层。根据2377号勘探许可证,该井钻到水深1710米处,将暂时废弃以确保在以后重新返回已钻井眼。

  • 标签: 安纳波利斯 大陆架 油气潜力 油气勘探
  • 简介:在南海北部大陆源碎屑沉积占优势的背景上,在珊瑚岸礁和堡礁周围,广泛发育着礁源碳酸盐和源碎屑组成的混合沉积。它们以砂屑、砂砾屑结构为主并含有生物格架结构。混合沉积的形成条件是具备碳酸盐和硅质碎屑两类物源,活跃的水动力,干湿交替的气候,此外,海平面的相对波动,也会造成积极的影响。混合沉积方式有随机式、相变式和随机-相变式等三种。混合沉积体常是多种混合方式交替、叠加而成的沉积复合体。礁源与源混合沉积相模式是从岸礁-堡礁相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按沉积相和沉积结构可以分为五种混合沉积:1)礁基混积岩和礁格架混积岩,2)礁坪砂砾屑混积岩,3)礁后海滩-沙堤砾砂屑混合沉积,4)礁后泻湖砂屑混合沉积和5)礁前(翼)浅海砂屑混合沉积。礁源与源混合沉积的鉴别标志是珊瑚骨屑和岩屑各占10-50%,其它生物碎屑不计。南海大陆架现代混合沉积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可为全面研究现代南海沉积学和比较沉积学提供依据。

  • 标签: 南海 北部大陆架 混合沉积作用 混合沉积 沉积相模式
  • 简介:摘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最为主要和其关键作用的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在地势上跨越了4中完全不同的地貌,难度之大堪称世界之最。多元化的地貌也给新亚欧大陆新疆段带来了和其他地区不一样的地质灾害,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水灾、大风、沙灾是新疆段环境的主要地质灾害。基于不同灾害特征,我国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的交通同行、人类活动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加上近些年世界环境问题突出,加大了该地区造成灾害的程度。本文将重点针对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的环境地质灾害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 环境地质灾害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