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甘肃省大部分地方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旱涝变化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和发展。本文利用甘肃省近520气候历史资料中的旱涝等级,统计了旱涝出现频率,划分了干湿期,分析了周期特征。为我省国民经济建设部门制定规划,特别是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整治、农林牧业生产和发展,提供较长期的气候变化背景服务。

  • 标签: 旱涝 气候变化背景 湿期 周期特征 半干旱气候 省国民经济
  • 简介:基于《广州市统计年鉴》2001~2012数据估算了广州2000~2011人为热释放的日变化以及变化,计算中考虑了人类新陈代谢、工业、交通以及生活排放人为热。计算结果显示:4种排放源中工业12平均达到了55%,交通达到36%,其次依次为生活排放和新陈代谢排放。总的人为热在这12时间里大致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0的2.7×10^17J增加到2011的4.4×10^17J,但在2006后有小幅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工业释放是人为热释放的主要部分,在2006后工业能源效率有所提高以致能源消耗排放率下降造成的。日变化在10:00(北京时间,下同)和14:00达到最大,并且12间随时间的推移日变化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远远快于能源消耗、人口和车辆保有量增加的速度。对比WRF模式中城市模块中的人为热释放的日变化系数,这些原始系数在广州使用的误差主要与广州地区和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作息时间有关。

  • 标签: 人为热估算 年变化 日变化
  • 简介:利用滑动平均、多项式倾向率等方法,对永康近45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各类天气现象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永康近45气候变化特点为:气温先逐渐降低,自80代开始回升,特别是90代中期以来,气温增暖的趋势更明显;降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点,多雨期与少雨期交替出现,21世纪后又进入了少雨期;日照趋于减少。近期开始回升;雷暴天数呈下降趋势,大雾天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最近10雷暴、大雾天数明显减少.但雷电灾害、大雾造成的损失却明显增加。

  • 标签: 气温 降水量 日照 气候变化
  • 简介:根据44(1954—1997)的资料统计,发现浙江梅雨期间降水量与影响台风频数为反相关关系。梅雨量及台风数还存在位相相反的变化特点,它们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年变化有较好关系。从亚欧地区500hPa的环流背景出发,对上述统计事实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 标签: 梅雨 台风 环流 太阳黑子
  • 简介:利用1951—2014丹东地区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丹东地区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4a丹东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5℃;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的趋势,其中冬季增暖最明显;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上升的趋势,最低气温的增暖幅度明显大于最高气温,呈非对称增长;平均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冬季下降幅度最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其中夏季减少趋势明显,春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

  • 标签: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 简介:利用玉树地区1957-2007的逐月气温资料用气候均值和均方差方法计算了线性趋势系数,并采用蒙特卡洛显著性检验对玉树地区近50来冬季、秋季、春季和夏季气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树地区气温变化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秋季、春季气温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年平均气温以0.23℃/10的速度升温,高于青海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线性趋势系数为0.16℃/10

  • 标签: 玉树地区 气温50年 变化分析
  • 简介:以洞庭湖区24个气象站1960--2011降水量资料为基础数据,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小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区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并采用正交分解函数EOF、旋转正交分解函数REOF计算了洞庭湖区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洞庭湖区的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降水量空间上由北向南逐渐增加,时间上没有显著变化趋势。1963洞庭湖降水量发生突变。洞庭湖区降水量存在6、9a和16—17a振荡周期。洞庭湖区旱涝频繁,极端气候事件有增加的趋势。洞庭湖区降水量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普遍干旱或洪涝,但也存在南北反相变化即南部干旱北部洪涝或南部洪涝北部干旱的特点。洞庭湖区降水量存在南部、西北部和中部3个异常气候区。

  • 标签: 周期变化 突变 旱涝
  • 简介:利用乌海1961-2006的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乌海地区近46的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6来,乌海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了0.5℃/10a,在不同季节中,冬季升温最为明显,平均上升了0.97℃/10a,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平均最高气温。

  • 标签: 气温 变化趋势 统计分析
  • 简介:根据淮河流域14个气象站点1964—2007观测降水量与温度数据和ECHAM5/MPI-OM模式在3种排放情景下对该流域2001—2100的气候预估,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估淮河蚌埠站2010-2100逐月径流量变化。计算结果表明:3种排放情景下2010—2100淮河径流量变化幅度差异较大,SRES—A2情景总体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其中2051—2085上升趋势显著;SRES-A1B情景2024—2037平均流量显著降低;SRES—B1情景年平均流量的变率甚小。季节分析表明:春季径流量在2010—2100变幅最小,距平百分率在15.1%~18.6%:之间小幅波动。夏季平均流量在2040代前呈下降趋势,之后小幅波动上升。秋、冬季平均流量SRES—A2和SRES—A1B情景变幅显著,其中,秋季SRES—A2情景2060代距平百分率下降达50.6%,为3种情景下各季节径流量降幅之最;冬季SRES—A1B情景2050代其增幅达到54.7%,亦为上升幅度之最。

  • 标签: 气候变化影响 径流量 预估 人工神经网络 21世纪 淮河流域
  • 简介:利用化德国家基本气象站1957—2014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以地面最低温度≤0℃为指标,建立了该地历年初霜日期、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序列,分析了近58a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化德站58a平均终霜日期为5月28日,初霜日期为9月11日,无霜期为105d10(2)近58a终霜日期呈明显的提前变化趋势,平均每10a提前2.5d;而初霜日期变化趋势不显著;无霜期明显延长,平均每10a延长了3.4d10(3)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序列的际波动大,极差为标准差的4~5倍,初霜最早可提前在8月18日出现,终霜最晚可推迟到6月19日结束。该地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际变率大,保证率低,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掌握霜冻发生的气候规律,提高霜冻的预报预测准确率,对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防御措施,保障农业丰产丰收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初霜日 终霜日 无霜期 气候变化趋势
  • 简介:根据西安1951-2013气温、降水,1971-2013浅层地温,1981-2013深层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西安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西安近63a气温增温明显,降水缓慢波动下降;各层年平均地温呈升温趋势,160cm升温最大,15cm升幅最小。2)及四季平均气温除夏季在20世纪70-80代呈下降趋势,其余各年代际均呈上升趋势,21世纪后升温最为迅速;各年代际降水呈显著波动趋势。3)西安气候变暖主要表现在春、冬季;四季降水均有所减少,夏、秋两季降水量占降水量的70%以上,主导降水量的变化。4)西安年平均气温、地温20世纪90代发生升温突变,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相吻合。

  • 标签: 西安 气温 降水 地温 气候变化
  • 简介:生产实践中水稻生育期变化是气候条件和品种更新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东北地区13个农业气象站点1992—2012水稻试验观测资料,分析水稻生育期的变化及其与东北变暖趋势、水稻品种调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季平均气温和≥10℃积温在1992—2001呈显著增加趋势,水稻生长季积温的差别最大可达500℃.d,从2002开始升温趋势减缓,并略有下降。相应地,2002—2012与1992—2001的物候期基本上呈现相反的变化特征,其中抽穗期、乳熟期、成熟期在1992—2001明显提前,分别提前了3.1、2.9、4.5d/10a,移栽期、分蘖期、成熟期则在2002—2012呈现出明显的推迟趋势,分别推迟了4.6、4.7、2.0d/10a;生育期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播种-移栽期、乳熟-成熟期在1992—2001分别缩短了0.7、1.6d/10a,而在2002—2012则分别延长了2.9、2.8d/10a;总的来说,1992—2012水稻全生育期整体延长了3.7d/10a,其主要归因于营养生长期的延长。在试验资料比较完整的12个站点所做的分析表明,在东北水稻种植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通过品种调整适应气候条件的改变,多数站点水稻实际生育期与品种审定生育日数差别较小,说明其品种的选择能够与当年的气候条件较好地匹配,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气候资源。延吉站、梅河口站、通化站随着气候的持续波动又显示出水稻实际生育期与品种审定生育日数偏差增大的趋势,宁安站和前郭尔罗斯站的水稻种植品种的审定生育日数几乎没有改变。因此,迫切需要对东北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和水稻种植适应气候变化的生产实践进行系统的总结,为东北水稻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

  • 标签: 气候变暖 东北地区 水稻品种 物候期 生育期
  • 简介:运用常规统计方法、线性拟合方法、累积距平方法等分析了1962—2011聊城市8个国家气象站50a气温资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都随时间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18℃/10a,各季增温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冬季、秋季、春季,而夏季则呈现一定程度的弱降温趋势;极端最高气温变化趋势以1994为分界点前后分为一个降温阶段和一个升温阶段;极端最低气温整体呈波动上升,分为4个降温阶段和3个升温阶段;冷指数即冷事件频率呈减少趋势,且从20世纪80代中后开始显著减少,而暖指数则以增加趋势为主,但开始发生显著变化的年代在90代中期。

  • 标签: 气温 极端气温指数 气候变化 聊城
  • 简介:选取新巴尔虎左旗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0初终霜日及无霜期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曼-肯德尔法、保证率法对新巴尔虎左旗初终霜日及无霜期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新巴尔虎左旗平均初霜日为9月18日,平均终霜日为5月7日;(2)无霜期平均为133d,无霜期80%保证率为118d,90%保证率为112d;(3)近50a无霜期有一次突变,发生在1985

  • 标签: 初霜日 终霜日 无霜期 变化特征
  • 简介:据《中国新闻网》20073月2日报道: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3月1日表示,气候变化对人类安全的威胁与战争一样严重。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并制定了应对战略、政策和措施。现将近3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有代表性的若干动向综述如下。

  • 标签: 气候变化 人类安全 国际社会 环境问题 秘书长 联合国
  • 简介:利用逐日气温距平、线性倾向率、滑动平均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1951-2005鞍山气温、降水量和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初霜、终霜、无霜期、积温、透雨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5a鞍山气候变化特点为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和日照呈略减少趋势;平均最低气温升温幅度高于平均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变小;霜、冻土初日延后,终日提前及无霜期延长,积温明显增多,透雨偏晚和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增大。

  • 标签: 气候特征 气温 降水 小波分析
  • 简介:利用甘肃省定西地区岷县、临洮和华家岭3个站点的气温数据,应用线性趋势拟合等方法,基于10个气温指数,研究了1955—2016定西地区极端气温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霜冻日数、结冰日数、冷日日数和冷夜日数4个指数呈下降趋势,而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夏日日数、热夜日数、冷日日数和冷夜日数6个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30a,第二主周期为17a。夏日日数、热夜日数、暖日日数和暖夜日数的变化在气温总体变化中起主要作用。极端最低气温与霜冻日数、冷日日数、冷夜日数显著相关,极端最高气温与夏日日数、暖日日数、暖夜日数显著相关,暖夜日数与霜冻日数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气温指数突变大多发生在1993—1999

  • 标签: 极端气温 变化趋势 变化周期 突变
  • 简介:一、引言70代来,我国广大的气象工作者,根据明(1368—1644)、清(1644—1911)方志的气候史料,对我国近500来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85—1989国家气象局气科院为主的“中国千气候变化研究”课题组,进一步开展对方志气候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完成《中国千气候编年史(初稿)》。根据编年史,本文进行了近600浙江省冬温的探讨。

  • 标签: 气候异常 气象工作者 冬温 国家气象局 冷期 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