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台湾关渡自然公园的湿地环境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关渡自然公园环境教育方案发展的条件,重点介绍了该公园湿地环境教育方案的具体设计,分析其受众、内涵、主题等。关渡自然公园环境教育的受众主要包括政府机关人员、学校师生、亲子家庭、普通游客以及各类非政府组织。结合当地资源现状和目标人群,重新定义了环境教育的内涵——觉知、知识、环境伦理、活动技能和环境行动,设定了5个教育主题——何谓湿地、湿地生态、湿地功能、湿地与人、湿地威胁与保护,环境教育方案始终围绕这5个主题针对具体的受众人群进行设计。通过对台湾关渡自然公园湿地环境教育的研究,反思了当前中国其它地区湿地环境教育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的工作重点:环境教育内容应该多样化;教育方案要提高创新性和参与性;湿地环境教育要因材施教;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志愿者参与环境教育。

  • 标签: 关渡自然公园 湿地 环境教育
  • 简介:摘要:本文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自然公园规划的需求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我国当前自然公园规划存在的问题集中在管理权责不明、公园结构设置缺乏合理性、范围设置不科学、“保护性”界定方面存在漏洞等方面,提出在宏观层面遵照统一标准、规划过程需具备“空间格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等有效思路,以供参考。

  • 标签: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自然公园规划 结构设置 空间格局 以人为本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关注越来越高,不断刊印颁发指导思想或战略方针,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加快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现,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完整保护,全面保护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基础。

  • 标签: 国家公园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 简介:西班牙的CabodeGataNijar天然公园提供了某些使其具有重要地质生态和环境意义的独特特征。作为该公园环境和采矿活动(直到十几年前才停下来)产生影响研究的优先步骤,确定了矿山和废物遗弃场地的位置,对岩性作了鉴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采用了不同的遥感技术来建立高分辨率的图像文件,图像文件将成为该区地质和环境填图的根据:因为从前的采矿活动牵涉到当地的环境,所以特别注意这些区域。由于具有不同空间/频谱分辨率的遥感图像日益加大的可用性,因此它们已成为很有用的工具。上述的是SPOT全色和陆地卫星专题成像仪多频图像的情形,它们是地质和环境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基于遥感的两种图像。在为数众多阐述组合遥感图像资料的技术中,本文利用SPOT全色和陆地卫星TM资料研究那些基于亮度一色相一彰度(饱和度)、主要成分分析、高通滤波器和颜色正规化的变换。该研究的目标是:★分析和对比一些最常使用的方法;★选择最适合用于详细地质.环境研究的方法;★将该方法用于CabodeGataNijar地区一国家最具特色的一个天然公园场地。

  • 标签: 遥感图像 环境意义 地质填图 西班牙 自然公园 应用
  • 简介:摘要: 本文将简单介绍公园城市与公园群,并从多维平衡、发展需求以及分层叠合等方面,对公园城市语境下公园群规划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 公园城市;公园群;规划

  • 标签:
  • 简介:基于国家林业局网站和谷歌地球网站等,获取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国际重要湿地等相关数据,从地理学的区域、空间等维度进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空间结构分析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区域分布上,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主要分布于海拔500m以下的东部季风区,尤其主要在长江、黄河流域周边分布;从中国特殊的三大经济带发展来看,湿地自然保护区因自然条件按中、西、东顺序依次减少,呈"山"字型地域分布结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因位于城市而受经济发展因素影响,呈东、中、西"阶梯状"分布。2在空间结构上,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在全国及各省市区域内都呈凝聚型分布,其主要集中分布于长三角地区以及湘鄂交界处、山东中部和黑龙江、吉林交界处。

  • 标签: 湿地自然保护区 湿地公园 空间结构 中国
  • 简介:开滦国家矿山公园隶属世界500强企业开滦集团,是一座工业遗址类省级风景名胜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坐落在有着135年开采历史、被誉为“中国第一佳矿”的开滦集团唐山矿业公司,是一座集工业遗迹保护、煤炭文化、近代工业文明展示于一体的近代工业主题的国家级矿山公园。2007年底筹建,2008年10月建成预展,2009年10月对社会开放。

  • 标签: 矿山公园 工业文明 旅游景区 风景名胜区 红色旅游 开采历史
  • 简介:摘要:公园设计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其中公园建筑与园艺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显而易见的是,要想设计出一个佳木葱茏、环境优美的公园,就必须做好公园建筑与园艺的融合。本文介绍了公园建筑与园艺融合实施公园设计的两个技巧,探析了公园建筑与园艺的具体融合。

  • 标签: 公园建筑 园艺 设计技巧 融合
  • 简介:河北武安西石门铁矿国家矿山公园于2005年8月3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2011年11月13日揭碑开园,园区占地面积6.5km^2。西石门铁矿国家矿山公园的建立旨在保护邯邢式铁矿矿业遗迹,展示西石门铁矿的矿业历史、矿业文化及矿业环境治理成果,建设邯邢式铁矿科普及科研基地,为矿山企业资源枯竭后经济转型奠定基础,为地方经济发展增加活力。

  • 标签: 西石门铁矿 矿山公园 矿业环境 安西 地方经济发展 国土资源部
  • 简介:摘要在城市化建设步伐逐渐加快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点关注高楼大厦的建造,并且应当科学地推进对城市主题公园的建设。建设完善良好的城市主题公园可以充分展示其文明成果,并且能够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娱乐环境,缓解现代民众面对都市生活的巨大压力。主题公园空间中的柔性空间,是一种适宜人类休憩娱乐的空间表现形式,能够使得主题公园空间对外界的吸引力得到大幅度增加。本文首先具体阐述了“柔性景观”空间设计的发展,其次重点探究了主题公园柔性设计的意义,最后针对性提出了主题公园柔性景观设计的有效措施。

  • 标签: 主题公园 柔性景观 设计探究
  • 简介:城市湿地公园是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并获得广泛发展,尤其在华东地区发展势头较快,但是,指导中国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与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因此,通过统计分析中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地理布局特征、发展现状,综合分析了近年来对城市湿地公园的研究视角与最新进展。针对城市湿地公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城市湿地公园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 标签: 城市湿地公园 现状 评价 保护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的兴起以及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对公园水景的景观效果要求越来越高,而公园景观人行桥因其多变的造型,往往可以作为景观工程中的亮点重点打造,本文结合具体的设计案例,分别从设计荷载、外观设计、结构设计等几方面提出公园景观桥梁的设计要点

  • 标签: 公园景观 人行桥梁 设计要点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了湿地公园绿化养护现状的管理措施。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发现当前湿地公园绿化养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主要措施包括加强绿化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优化绿化养护设备的使用、加强湿地公园的水资源管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湿地公园绿化养护的质量和效率,为保障公园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 标签: 湿地公园 绿化养护 管理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 水资源管理。
  • 简介:北京地区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历史悠久,已有150余年的历史,素有中国地质工作"摇篮"之称,其地球演化是华北地壳运动和演化历史的缩影,经过近30亿年的地壳运动和沧桑变迁,遗留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北京市专门针对地质遗迹的地质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近10余年来,陆续开展了两轮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调查发现3大类12类50处重要地质遗迹,基本摸清了全市地质遗迹资源的家底;申报建立了8处地质公园,

  • 标签: 地质遗迹 地质公园 地质工作 地质调查 沧桑变迁 演化历史
  • 简介:天柱山是我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可供科考与旅游的资源主要是十分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与生物景观以及底蕴深厚的古皖人文景观.近年来,国家地质公园制度的出台并实施,为天柱山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带来了机遇,这不仅可以促进天柱山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同时也丰富了天柱山旅游业的内涵,进一步推动天柱山旅游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天柱山旅游资源丰度和品位、蕴涵价值和前景、开发条件和实力,尤其是旅游地学的开发利用阐述了申报和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 标签: 天柱山 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 旅游地学
  • 简介:编制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是建设好地质公园的重要工作。本文讨论了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编制原则和重点内容,为有关地质公园规划提供参考。

  • 标签: 地质公园 规划 地质遗迹
  • 简介:摘要城市是人口和财富集中的地域,城市遭受灾害损失更大,所以城市防灾规划十分重要。城市防灾公园规划是城市防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现状,并对其规划原则与策略进行了详细探讨。

  • 标签: 防灾公园 水景 道路
  • 简介:        摘要:  湿地公园是作为保护湿地的一种方式,对于现在的城市公园相比,湿地公园的保护更具有针对性,而城市公园所起的和即将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但切不可存在有水就称之为湿地,有水的公园即湿地公园的误区。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开发矛盾。不过在这些矛盾及问题当中,我们保持着对湿地保护的坚定信心,我相信今后城市湿地公园一定能更合理的解决这些生态系统问题。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湿地公园协调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需求平衡的关系中,已经起的和即将起的重要作用均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湿地;自然景观;自然资源;城市湿地公园         一、湿地发展现状研究         1.1 湿地概念         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 6% ,却为地球上 20% 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机构于 1979 年在“美国的湿地深水栖息地的分类”一文中,重新给湿地作定义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湿地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 2 米处为界,按照这个湿地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 20 多个类型,这个定义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接受。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         1.2. 湿地成因         说到湿地的形成过程,必然需要重新解释清楚水生演替的过程。水生演替需经历 5 个阶段: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最后是森林群落阶段(图一)。该演替过程似乎人尽皆知,但演替的过程性与动态性并非人人了解。         在园林绿地中,涉及到湿地设计的应用,例如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展示等类型,常见的是大水面,驳岸自然化处理,同时配置丰富的水生植物,并赋予其水质净化的功能,以此来展示其所谓的湿地特征。虽然这也是湿地演替过程中的阶段之一,但某些一職而就的做法无疑容易让人不能正确理解湿地真正的科学特征及内涵,似乎存在水生植物即是湿地生境,但其实湿地形成的自然过程并不尽然。         从湿地形成的水生演替过程可见,不管是自然形成还是人工干预,该过程是从湖泊、池塘边缘逐渐向中央水面推进,因此也存在同时出现同一水生演替系列的不同阶段的几个群落,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总而言之,涉及到湿地生境的恢复与设计可以从裸底开始,也可以从水生演替的某阶段开始(即常见的水生植物配置以营建湿地),但两个过程所反映的湿地演替均是十分缓慢的过程。然而,目前有些做法,为湿地而建造湿地,人为地缩短生态演替过程,存在水就划定范围称之为湿地公园,此种做法难免让人产生疑惑,也容易产生前文所述的问题,即不知湿地在何处,不知湿地公园与一般的水景公园区别何在,因此也容易造成后文所述的湿地公园设计过于类似城市公园的现象、这种做法是应该摒弃的。         二、设计中对湿地的理解与应用         在景观设计领域来看,所常面对的设计对象中很大一部分包含有湿地的部分,或者说具有湿地的性质,例如河湖水系、海岸带、人工湿地等。确定某块区域是湿地并不困难,难的是确定湿地的边界在哪里。因此,除了需要对上述诸多定义描述的综合理解之外,在不同的设计尺度、不同旳设计阶段也需要区分对待。在湿地公园规划以及上位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由于需要对湿地公园划定有效的保护边界,因此对湿地的界定宜以公约定义为准。  到了湿地公园本身的设计、施工,或者人工湿地的设计应用等层面,设计要素以及设计手法是与科学定义中的湿地息息相关的,此时湿地的科学定义是较为适用的,可以有效地为设计提供参考,例如种植设计、驳岸的处理等方面。目前的国家标准中也逐渐细化对湿地定义的使用与理解, 2010 年的新标准《城市园林绿化标准评价》( GB/T50563-2010 )中的强调了纳入城市蓝线的湿地并非所有水面与水域,这样对于湿地定义的应用就更为明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0 ) 54 。         三、城市湿地公园设计         3.1 湿地公园的理解         国家以湿地公园公园形式来对湿地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同时有不少观点认为既然存在国家公园、森林公园公园形式,那么湿地公园的形式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就目前的实践项目来看,国家公园里的“国家”是指级别,城市公园中的“城市”是指区位,郊野公园中的“郊野”也是指区位,都不与公园的本质发生矛盾,而湿地的属性与公园的属性在某些程度上却表现出来有矛盾的现象。         为湿地划定范围,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为公园划定范围,其目的是为了使用。我们也可以从各个湿地公园的建成效果来理解,通常使用的需求不那么迫切的时候,湿地公园的保护效果是很好的,也能承载一些生态游憩活动,例如位于城市远郊区的湿地公园。但在城市环境下,使用的需求则相对要大得多,湿地的保护与公园的使用矛盾就尖锐化了。不仅是使用与保护的关系上,湿地所包含的类型极多,与水景多少会有重叠,因此也容易在与公园性质的结合过程中产生一些问题。         因此,在关于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说明中,明确区别了其与一般水景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不同,但是“湿地公园”的说法却容易使人产生理解误区,导致设计师或者相关人员忽略了湿地公园的本质作为湿地抢救性保护的一种方式,而认为是一个公园。         另外,既然湿地公园的设立一方面是以保护湿地为目的,但如果是综合公园、城市公园,划定绿线,将其纳入法定保护范畴,是否也一样能达到保护湿地的目的?答案是肯定的,相信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是有能力,有常识,能在设计中对其中具有宝贵意义的湿地资源做有效保护的。         3.2 湿地与公园结合面临的设计困境         对于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中如何面对湿地与公园属性的融合,确实是一个问题,城市化进程中,湿地常作为实现城市“生态”发展、“立竿见影”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设计元素而介入一般的设计实践中,同时大量的湿地与公园结合以进行保护与利用,导致设计中出现一些设计困境与问题,甚至出现“伪湿地”的现象。目前,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设计手段避免与处理,而有些却难以解决。城市湿地公园由于有着独特的城市环境背景与联系则更为复杂,并且涉及了多学科范畴,这也是目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层面存在困难的一大原因。         目前也没有相关的受到普遍认同的研究,而实践中仍然受二者之间该是怎样的关系而陷入困惑与误区。会有不少学者认为,湿地与公园应该合理整合,当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且目前的设计方法中基本采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 - 过渡 - 试验”三功能区的划分方式,或者以这种分区方式为基础的相关扩展形式。例如《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中就规定“一般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管理服务区”。分区的方式是目前所采用的用来缓解湿地保护与公园开发矛盾的一种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在某些程度上是有效果的,但人为的划定仍然无法解决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流与连通,无法控制其自然动态过程。         四、小结         对于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而言,最根本的是对湿地的本质进行科学的理解,如此才能保证在下一步的使用中不会出现模糊之处。本章从湿地的发育过程切入,揭示湿地的演替是一个缓慢动态过程,而不是目前实践中所常见的扩大水面且配置若干种水生植物就可以成为湿地,正确认识湿地的发育对于正确对待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湿地,是大自然中一类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协调全球生态系统平衡的宝贵自然资源,也是与人们生活环境关系密切的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十年来,我国幵始以湿地公园的保护方式来加强湿地抢救性保护力度,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城市湿地公园即其中一种重要类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在开放式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分析了规划设计的理念及其原则,并且以诸暨市紫山苑扩建工程为例进行实例分析关键词开放式,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