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鄱阳湿地植物群落沿高程呈现不规则的带状分异。利用遥感解译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采用高斯回归方法,分析鄱阳湿地3种典型植物群落在全湖的分布特征及其在不同湖区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从全湖范围来看,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狗牙根(Cynodondactylon)群落、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南荻(Triarrhenalutarioriparia)群落、薹草(Carexspp.)—虉草(Phalarisarundinacea)群落分布的最适高程分别为14.3m、13.2m、12.5m,依次降低;茵陈蒿—狗牙根群落的生态幅宽大于其它两种群落;与前人研究结果相比,3种群落的分布都有向低处延伸的趋向。从典型湖区的比较来看,3种群落在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高程都大于在鄱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分布高程,高程差接近1m。通过比较康山和都昌水文站的日平均水位发现,不同群落分布的高程差异及同一群落在不同湖区的分布差异与水文条件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大型湖泊湿地植物分布特征动态,对维护鄱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降低区域生态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鄱阳湖湿地 植物群落 高程 高斯回归 空间分布
  • 简介: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对鄱阳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的3种涉禽——白鹤(Leucogeranusleucogeranus)、苍鹭(Ardeacinerea)和白琵鹭(Platalealeucorodia)的越冬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白鹤的主要行为是取食(82.60±6.57)%和警戒(10.38±3.93)%,其取食行为发生频次比例远高于苍鹭[(8.62±4.84)%]和白琵鹭[(25.70±25.15)%],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1边走边取食的白鹤和白琵鹭在取食时,比苍鹭消耗更多的能量,它们通过花费更多的取食时间,来弥补能量的消耗,2植食性动物(白鹤)相对于肉食性动物(苍鹭和白琵鹭)需投入大量时间摄取食物,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收入;白琵鹭和苍鹭的主要行为包括静栖和取食,但白琵鹭取食所占的比例高于苍鹭,静栖所占比例低于苍鹭,表明白琵鹭和苍鹭对能量的获取和消耗存在一定的权衡,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为对策。3种涉禽行为节律的研究结果显示,1白鹤仅警戒无显著节律变化,其余各行为节律都变化显著,各时段的取食行为频次比例较高;2苍鹭的静栖和取食无显著节律变化,各时段的取食发生频次比例较低;3白琵鹭的取食表现出早晨(7:00-7:59)、傍晚(17:00-)发生频次比例较大,静栖发生频次比例峰值出现在13:00-13:59。3种涉禽取食高峰时段不同步,利于它们获得最大化的适合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种间竞争,避免了食物资源利用的激烈竞争,以达到共存。

  • 标签: 涉禽 白鹤 苍鹭 白琵鹭 越冬行为 取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