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油田生产的进行,采取阶段性的测试压力恢复可以获取地层压力的衰减情况。封闭储藏模型是平均压力评价的基础。对于生产井在生产达到动态平衡时,每口井都形成自己的泄油区域,理想泄油区域内的平均压力可用封闭边界模型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描述了MBH法和解析模拟法,MBH法是一种评价平均压力的校正方法;解析模拟法是基于实际关井段数据估算生产井平均压力的最可靠方法。

  • 标签: 平均压力 卸油区域 MBH 解析 模拟
  • 简介:全球变暖已经得到了公众、政府机构和科学家的广泛认知[1-3].但是,对于全球是否变暖以及这个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造成,却依然不断受到质疑.这种质疑在2009达到巅峰,同年出版的非政府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NIPCC)报告[4],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观点[5]提出全面的质疑.最新的一轮质疑是20121月27日《华尔街日报》刊登了Allegre等16位科学家的署名文章[6],认为近10地球气候没有变暖,呼吁不要压制气候变暖怀疑论者的声音.这说明尽管全球变暖的证据日益增加、全球变暖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承认,但是对全球变暖这个事实的论证却绝不是多余的.

  • 标签: 全球平均温度 工业化全球 平均温度上升
  • 简介:摘要本文采用滑动平均法对灰色预测的原始数列进行了改进,这样既增加了当年数据的权重,同时避免了数值的过度波动,能够有效的提高用电量预测的精度。

  • 标签: 灰色预测 用电量预测 滑动平均法 预测精度
  • 简介: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表示,预计中国在2007第二季度的石油日需求将增加30×10^4桶,至每日770×10^4桶,并在第三季度保持该水准。

  • 标签: 石油 中国 预计 EIA 平均 水准
  • 简介: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插值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距平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方法,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区1961~2010间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1961~2010期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区年平均气温累计上升1.85℃,倾向率为0.037℃/a;年平均气温在1993发生突变,研究区进入显著升温期;研究区降水量累计下降121.42mm,占同期降水量的19.9%,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强降水日数和最大连续无降水日数显著减少,但极端降水频率与强度总体上保持稳定。1961~2010期间,黄河三角洲湿地区气候以年平均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为主要特征;人类活动导致的湿地下垫面变化是其重要的驱动因素;暖干化气候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年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变化特征 黄河三角洲湿地
  • 简介:测定地球表面上各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是大地测量学基本的任务之一。本文就我国关于1965黄海平均海水面的确定,作为全国统一高程系统问题、以及与旧有各高程系统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述,以便纠正某些部门、单位在利用联测黄海高程系统时产生的混乱现象.

  • 标签: 黄海高程系统 水面 平均 大地测量学 平面位置 地球表面
  • 简介:近百来,我国平均地表温度上升1.1℃,高出全球平均上涨幅度。气候变化对我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2007是我国自1951有系统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这是我国科学家已经完成的《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结论。

  • 标签: 气候变化 地表温度 温度上升 平均 中国 极端气候事件
  • 简介:移动平均法是一种时间序列预测法,当时间序列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动时,使用移动平均就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应用该方法,对单井产量及日产油能力进行了预测。实例证明,采用移动平均法得到的预测值是较真实的。

  • 标签: 移动平均法 预测 油气井 产量
  • 简介:利用华中区域(河南、湖北、湖南3省)42站1960~2005逐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计算并详细分析了该区域(季、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的线性变化趋势、突变性及周期性特征。结果发现:1)华中区域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最显著。2平均最高气温在春、秋、冬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四季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冬季变化显著;平均气温日较差在夏、冬季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其中以冬季降幅最大。3)全年有4个月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其中8月最为显著;平均最低气温在冬、春季为明显上升趋势,其他月变化趋势不显著;平均气温日较差在冬、夏季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1月最为显著。4)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在20世纪90代经历了一次由冷变暖的明显突变;四季中,平均最高气温春、冬季突变显著,平均最低气温春、夏季突变显著。5)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存在显著的2~4a周期变化。

  • 标签: 华中区域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最低气温 平均气温日较差 变化趋势 突变
  • 简介:利用CMIP5耦合模式RCP2.6、RCP4.5和RCP8.5情景预估结果,以1890一1900为基准气候,确定了2℃全球变暖时间、对应时期青藏高原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变化幅度,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2℃全球变暖分别发生在2063、2040和2036;对应着2℃全球变暖,三种情景下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分别升高2.99℃、3.22℃和3.28℃,均超过全球2℃的升温水平;降水量亦增加,分别增加8.35%、7.16%和7.63%。受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增多影响,RCP4.5情景下霜冻日数、冰封日数减少,暖夜日数、暖昼日数增多;RCP4.5情景下中雨日数、强降水量、降水强度均增加,持续干期天数减少。从各地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结果来看,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 标签: 2℃全球变暖 青藏高原 平均气候状态 极端气候事件
  • 简介:一、地震基本参数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发震时间年月日时分秒震 中 位 置微 观宏 观东经北纬东经北纬参考地名震级(MD)震源深度(Km)震中烈度 地震类型 199206020019497117°51′24°21′117°52′24°21′龙海白水40Ⅴ199206020021107117°51′24°21′117°51′24°21′龙海白水42Ⅴ  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非常吻合,仅稍偏东1分。两次地震前后间隔时间2钟,在原地重复。二、地震烈度分布地震宏观调查主要在Ⅴ、Ⅳ度区内进行,从图15-1上可以看出,Ⅳ度区内调查点相对较稀,Ⅲ度线是以电话调查为主来确定的。图15-1 199262日龙海

  • 标签: 地震基本参数 活动构造带 1992年 闽东南沿海 等震线图 抹灰层
  • 简介:20121-2果洛由于持续降雪致使中北部发生雪灾,其中甘德达到了重度雪灾标准。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及各种物理量场对造成此次雪灾的五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以期获得一些对果洛冬季降雪有指导意义的预报指标。

  • 标签: 雪灾 天气过程 分析 归纳
  • 简介:本文讨论了中央激发源在其周围包层中产生的平均辐射强度的计算问题。计算表明,通常星云理论中计算平均辐射强度的公式仅适用于光学薄的情况,且光学浓度必须用从源表面开始计量的距离计算。在有物质抛射的恒星包层中,中央星产生的平均辐射强度必须严格计算,特别是在减速星风情况下,本文提出了严格计算的公式。

  • 标签: 恒星包层 恒星辐射 质量损失 辐射强度 中央激发源
  • 简介:利用850hPa逐日温度进行旬平均后,其旬际差值△t与地面旬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非常接近,因此提出一个利用ECMWF850hPa逐日温度预报值来制作中期旬平均温度的客观预报方法。经业务使用,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 标签: 中期客观预报方法 旬平均温度
  • 简介:在对平均大潮高潮面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我国海岸线(岛屿岸线、明礁、灯塔)起算面的定义。引入了三个国标的定义和沿海五省制定的法律条例的规定,结合东海及其岛屿海岸线不同起算面的计算算例,论证了我国海岸线就是平均大潮高潮面形成的实际痕迹线,并以此作为海陆分界线的科学定位和现实意义,澄清了在这一领域存在的一些异议和模糊认识。同时,并就这一重要的基准面进行现实的描述,以期服务于当前我国沿海经济建设、海域使用管理、海岸带开发和有关专项调查以及海洋测绘事业中。

  • 标签: 海道测量 海域划界 海岸线 平均大潮高潮面 基准 定位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