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古代玻璃的名称就有十多种.如缪琳、陆离、陆琳、琉琳、琉璃、玻黎、硝子、罐子玉、罐玉、药玉等。《尚书·禹贡》一书中记载了中国最早关于玻璃的文字。此书中把冶铜或炼丹过程中形成的类似玉的物质称“缪琳”。

  • 标签: 玻璃成分 古代 中国 商周时期 硅酸盐类 火山爆发
  • 简介:人类喜欢使用耳饰自石期时代以来一直没有间断,我们祖先是从什么时间使用玻璃耳饰的呢?国内目前考古发掘所得耳珰,最早见于春秋战国的楚墓中。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戴耳珰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刘熙“释名·释首饰》记载:“穿耳施珠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耳”。笔者有一玻璃耳珰藏品收集于汉时四郡之一的张掖如(图1)蓝色T形耳珰,年代战一汉,化学成分没有测定可能是国产。

  • 标签: 中国人 玻璃 古代 少数民族地区 考古发掘 春秋战国
  • 简介:中国是一个宗教文化多元性的国家,宗教文化历史流传悠久。各宗教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许多宗教文物,中国玻璃也不例外。

  • 标签: 宗教文化 玻璃 古代 中国 多元性 历史
  • 简介:无锡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有效地将这些资源与中国文学课程加以结合,将会拓展无锡本土文化知识,使学生知晓自己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域文化进入古代文学课堂是一种必然趋势。可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让学生对本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并通过实地考察,将无锡本土的风景名胜与古代文学加以衔接,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典文学的了解和热爱。

  • 标签: 古代文学教学 无锡 本土文化 融合
  • 简介:介绍3500年前中国商代早期发明的一种在青铜器表面鎏镀富锡铜的技术,使青铜嚣表面美观并耐蚀。到了2500年前的春秋晚期又发明了在青铜器表面鎏金的技术,使青铜器外表更美观并更耐蚀。鎏金技术历经二千多年的各朝各代,一直延用至今,仍在一些仿古铜工艺品上应用。鎏富锡铜技术一直在铜镜的表面处理技术中应用,该技术在青铜嚣中应用时间长达三千多年。在古代,鎏金青铜器和鎏富锡铜镜随东西方交流逐渐出口到东亚、东南亚、西亚和欧洲各国。鎏镀技术也传向日本、朝鲜及西亚各国。它对世界各国在鎏金装饰技术、铜镜鎏富锡铜、玻璃镜鎏锡汞齐和齿科补牙的银铜锡汞齐材料的发展都有过一定的贡献。鎏镀技术是中国的重大技术发明之一,而且至今还在运用着。

  • 标签: 青铜器 鎏镀 汞齐 鎏富锡铜 鎏金 铜镜
  • 简介:介绍3500年前中国商代早期发明的一种在青铜器表面鎏镀富锡铜的技术,它使青铜器表面美观并耐蚀。到了2500年前的春秋晚期又发明了在青铜器表面鎏金的技术,使青铜器外表更美观并更耐蚀。鎏金技术历经二千多年的各朝各代一直延用至今,仍在一些仿古铜工艺品上应用。鎏富锡铜技术一直在铜镜的表面处理技术中应用,该技术在青铜器中应用时间长达三千多年。在古代,鎏金青铜器和鎏富锡铜镜随东西方交流逐渐出口到东亚、东南亚、西亚和欧洲各国。鎏镀技术也传向日本、朝鲜及西方各国。它对世界各国在鎏金装饰技术、铜镜鎏富锡铜、玻璃镜鎏锡汞齐和齿科补牙的银铜锡汞齐材料的发展都有过一定的贡献。鎏镀技术是中国的重大技术发明之一,而且至今还在运用着。

  • 标签: 青铜器 鎏镀 汞齐 鎏富锡铜 鎏金 铜镜
  • 简介:介绍3500年前中国商代早期发明的一种在青铜器表面鎏镀富锡铜的技术,它使青铜器表面美观并耐蚀。到了2500年前的春秋晚期又发明了在青铜器表面鎏金的技术,使青铜器外表更美观并更耐蚀。鎏金技术历经二千多年的各朝各代一直延用至今,仍在一些仿古铜工艺品上应用。鎏富锡铜技术一直在铜镜的表面处理技术中应用,该技术在青铜器中应用时间长达三千多年。在古代,鎏金青铜器和鎏富锡铜镜随东西方交流逐渐出口到东亚、东南亚、西亚和欧洲各国。鎏镀技术也传向日本、朝鲜及西方各国。它对世界各国在鎏金装饰技术、铜镜鎏富锡铜、玻璃镜鎏锡汞齐和齿科补牙的银铜锡汞齐材料的发展都有过一定的贡献。鎏镀技术是中国的重大技术发明之一,而且至今还在运用着。

  • 标签: 青铜器 鎏镀 汞齐 鎏富锡铜 鎏金 铜镜
  • 简介: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辉煌的成就,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古建筑的结构、组群布局、艺术处理等形成自身特有的特色,本文对中国建筑的发展、结构、组群布局、艺术处理、维修保护等进行分析研究。

  • 标签: 古建筑 结构 布局 艺术 保护
  • 简介: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经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也就是说,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 标签: 装置艺术 中国 时空环境 物质文化 艺术形态 文化意蕴
  • 简介:中国装饰艺术玻璃的发展历史,始于何年何月,不好一语概之,若要从企业生产规模化、品种多样化、单位产品系列化和市场竞争正面化来看,恐怕要始于2003年的广州第五届建筑装饰材料博览会。

  • 标签: 装饰艺术 玻璃市场 中国 品味 建筑装饰材料 生产规模化
  • 简介:中国玻璃艺术馆,原名承德华富玻璃艺术馆,坐落于河北省承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区九号,2003年初开始筹备,2005年5月建成,历时两年半。总投资一千二百万元人民币,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家汇集玻璃艺术、琉璃艺术、水晶艺术品及历朝历代玻璃进贡品等展览品的综合性玻璃艺术馆,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2008年11月正式由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和承德市人民政府联合挂牌合办,更名为中国玻璃艺术馆。

  • 标签: 玻璃艺术 艺术馆 中国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世界 长廊
  • 简介:远在我国春秋至西周时(公元前500~1000年)就已制造了“蜻蜒眼”玻璃珠、乳丁纹玻璃璧、耳环、印章、剑首、剑珥等艺术玻璃制品。楚国的铅钡玻璃璧、珠、管等小型器物,在外观和使用性能上已达到仿玉的效果。两汉时代开始,我国已由铅钡玻璃转向铅玻璃成分,最晚在北魏晚期,中国已采用了吹制技术。隋唐时期采用高铅玻璃和钠钙玻璃两大系统成分,使玻璃的透明度和表面光泽明显提高,呈现了晶莹透亮的质感效果。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引进了西方吹制技术,

  • 标签: 玻璃艺术 中国传统 制造 铅钡玻璃 玻璃成分 玻璃制品
  • 简介:中国装饰艺术玻璃市场的发展正处于理性竞争,平稳发展,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供需两旺的大好时机,这一点可以从刚刚结束的第九届中国(广州)国际建筑装饰博览会上得到证实。

  • 标签: 玻璃市场 装饰艺术 中国 产品结构 建筑装饰 博览会
  • 简介:A剑饰和中国玻璃中国自西周开始出现青铜剑的使用,经过春秋战国以及东西两汉的繁荣和发展,干汉末渐渐的被铁剑所代替。本文关于剑饰和中国玻璃的探讨,主要是春秋战国以及东西两汉时期,青铜复合剑上的玻璃剑饰。

  • 标签: 玻璃 古代 春秋战国 中国 青铜 两汉
  • 简介:本期真品如图9战一汉蓝胎五星纹圆板器(透光图),其胎质纯净,呈明显矿物料的特征,表面自然风化现象明显,呈石灰粉末状。伪品如图10、图11、图12新仿汉代兽钮印章相对图9风化现象不自然,模仿石灰粉末状,胶粘痕迹呈明显。图121印钮兽造形粗拙,和印身明显为粘结。印胎原来为透明,蓝色是刷粘上去的。风化现象自然是古代玻璃真伪鉴定一个要点,多比较真品的特征。古代玻璃印章没有粘印钮的,兽钮的风格应该和同时期造型风格相一致。本期伪品印文同样粗拙,对不同时期印文风格的掌握,对古代玻璃印章鉴定水平的提高有帮助很大。

  • 标签: 真伪鉴定 玻璃 古代 自然风化 造型风格 粉末状
  • 简介:本期真品如图(B-1)宋代蓝色竹纹发叉,其胎质纯净,呈明显矿物料的特征.有宝石光气,竹纹表现自然生动,体现了对玻璃热/rot技术的熟练掌握。相对伪品如图(B-2)仿宋绿色锤头发叉,其胎质相对图(B-1)无纯净感,呈明显化学料的特征,锤头纹表现随意杂乱,无宝石光气。真伪对比。由内到外,了解藏品创作思想,表达技法,对鉴定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

  • 标签: 真伪 玻璃 古代 创作思想 光气 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