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以TiGeW12O40/TiO2为催化剂,对硬脂酸[CH3(CH2)16COOH]与葡萄(C6H12O6)的液相酯化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酸摩尔比、带水剂用量等对合成葡萄硬脂酸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硬脂酸与葡萄摩尔比1.2∶1、催化剂用量占反应物总量的6%、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2h、带水剂甲苯用量20mL条件下,葡萄硬脂酸酯的收率为89%.

  • 标签: 硬脂酸 带水剂 催化剂用量 摩尔比 催化合成 反应时间
  • 简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于2010年6月3日宣布,已经确定了两步法的催化方法,几乎可完全使葡萄(99%转化率)转化为5-羟甲基糠醛(HMF),并可进一步使HMF转化为2,5-二甲基呋喃(DMF),2,5-二甲基呋喃(DMF)是有前途的高能量密度的产品,可以用作燃料或燃料添加剂。

  • 标签: 甲基呋喃 生物燃料 催化方法 糖转化 两步法 葡萄糖
  • 简介:综述了反胶束萃取氨基酸的研究进展,包括反胶束萃取氨基酸机理及应用。其机理为:氨基酸以带电离子状态进入反胶束的“水池”内或微胶团球粒的界面分子膜层内而被分离,氨基酸离子与形成反胶团的表面活性剂离子间的静电作用越强,氨基酸的萃取率越高,水溶液中盐浓度越大,氨基酸萃取率越低。由2-乙基已基琥珀酸酯磺酸钠(AOT)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三辛基甲基氯化铵(TOMAC)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反胶束适用于低盐浓度的氨基酸料液,如从发酵液中萃取分离苯丙氨酸,二(2-乙基已基)磷酸铵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反胶束可用于从高盐浓度的胱氨酸母液中萃取分离出精氨酸。介绍了反应条件对反胶束萃取氨基酸的影响。

  • 标签: 反胶束 氨基酸 萃取
  • 简介:以研究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产品的组成结构出发,采用液质联用仪分析了溶解性存在差异的两个样品。寻找到了影响有机钼在润滑油中溶解性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溶解性优异的样品中存在链长更长的碳十三有机钼,并通过液相色谱获得了不同链长有机钼的组成;二是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中的硫桥被氧桥所取代,导致了分子的极性增大,油溶性变差。

  • 标签: 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 油溶性 液质联用
  • 简介:在我国东部地区,针对老油气区开展精细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中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地区葡萄花油层为例,系统论述了老油区精细勘探的思路及方法。首先在纵向上细化研究目的层,综合利用地震储层反演和测井相分析结果,开展大比例尺沉积微相研究,搞清目的层段储层的时空展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叠合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成果,以岩性油气藏评价的思路进行分析,最终在勘探老区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

  • 标签: 松辽盆地 葡萄花油层 精细勘探 岩性油气藏 储层反演
  • 简介:以2,3-二氯萘醌与氨气为原料,甲醇作溶剂,制备了2-氨基-3-氯-1,4-茶醌。考察了反应条件对产品收率的影响,得到最件工艺条件:在二氯萘醌用量为0.1mol,氨与二氯萘醌的物质的量比为6,氨甲醇溶液含量15%~17%,反应温度20~25℃,反应时间4h,产品收率可达96%。

  • 标签: 2 3-二氯萘醌 2-氨基-3-氯-1 4-萘醌 合成
  • 简介:低硫磷润滑油的迅速发展使得硫代氨基甲酸金属盐成为ZDDP替代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从硫代氨基甲酸稀土金属盐和硫代氨基甲酸非稀土金属盐两方面进行了调研,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 标签: 硫代氨基甲酸金属盐 润滑添加剂 摩擦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润滑油添加剂乙基甲醚的氨基甲酸酯的制备过程及其各项性能,实验中采用旋转氧弹(RBOT),高压差示扫描量热法(PDSC)和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其在矿物基础油中的抗氧化性能和抗磨性能,以及与几种抗氧化和抗磨损添加剂间的协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润滑油添加剂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能和良好抗磨损性能,与胺型抗氧剂、ZDDP复合使用,具有增效协同作用。

  • 标签: 氯乙基甲醚的氨基甲酸酯 抗磨性能 抗氧化性能 协同效应
  • 简介:岩屑图像技术通过计算机实现了岩屑表征信息的再现,在含油显示识别中避免了人为误差,大幅提升了岩屑录井技术含量,在垂直井录井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大斜度井中受岩屑床影响,含油岩屑分散、滞留、拖尾现象严重,该项技术按常规方法在大斜度井中应用时出现了明显的不适,无法准确判断含油显示位置,经常出现漏失显示的现象。通过应用岩屑荧光面积比值、差值两项参数将含油显示与基值动态分离,并将二者间的差幅放大,使含油显示位置得以突出,从而达到准确识别油气显示的目的,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标签: 大庆油田 葡萄花油层 大斜度井 岩屑床 岩屑图像 岩屑显示
  • 简介:基于岩心观察、地震、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资料,开展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在此基础上论述葡萄花油层的区域沉积相展布及微相类型和特征。提出葡萄花油层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沉积主体以三角洲前缘相带为主,与经典三角洲前缘相带模式不同,主要表现在:①前缘相带延伸较宽,直接覆盖整个湖盆,并表现为频繁暴露水面的特征,深湖、半深湖相对不发育;②分流河道遭受不同程度的席状砂化,依次划分为弱席状化、中等席状化、强席状化等3种类型:③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模式不具备Gilbert典型三角洲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的三元沉积模式。建立了浅水湖泊三角洲前缘相带在LST、TST、HST不同体系域的平面分布模式,分别为朵状、辫状以及枝状模式。

  • 标签: 浅水湖泊三角洲 岩性油气藏 分流河道席状砂化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沉积模式 葡萄花油层
  • 简介:对研究区葡萄花油层源-圈空间配置、油运移输导形式和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可知:葡萄花油层源-圈空间配置有源下圈正上方和源下圈侧上方2种配置关系,油运移输导形式有直线型、反“L”型和“U”型3种形式,直线型运移输导形式由过T2-T06断裂构成;反“L”型运移输导形式由过T2-T06断裂和过T1-T06断裂沟通砂体构成;“U”型运移输导形式由过T2-T06断裂、被T2-T06断裂沟通砂体和过T2-T06断裂构成。3种运移输导形式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过T2-T06断裂控制着源下圈正上方空间配置油藏的形成与分布;②过T2-T06断裂越发育,源下圈侧上方空间配置油供给越充足;(3)源下圈侧上方空间配置反“L”型运移输导形成的油藏均分布在过T2-T06断裂沟通砂体输导通道上或附近;④源下圈侧上方空间配置“U”型运移输导形成的油藏均分布在过T2-T06断裂附近。

  • 标签: 葡萄花油层 源岩 圈闭 空间配置 运移输导形式 三肇凹陷及周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