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城市理论上能够通过群内城市之间的市场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生产效率提升。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一政府合作机制作为城市形成的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江苏、浙江和上海131个县市区1993—2010年的数据,运用倍差法检验其是否提高了城市绩效。结果显示,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可以使地区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8.9%,且这种效应呈现出随时间逐渐增强的趋势。进一步,我们发现协调会能够显著降低地区间的市场分割。本文结论在相关的稳健性检验之后都仍然成立。

  • 标签: 城市群 市场分割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
  • 简介: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是环境行动主体间高度合作的区域环境共同体。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优化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品质,形成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高度统一的城市集合体。生态城市建设的行动路径是,创新区域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实现城市环境合作治理,实现政策规划协调衔接、区域环境立法合作和环境监督管理合作;对城市生态系统协同管理,推进城市生态功能区建设,优化城市生态空间结构,坚守城市生态红线;通过规划生态城市、发展生态经济,多元主体共同推动城市生态城市建设。

  • 标签: 生态城市群 目标取向 行动路径
  • 简介:本文在分析北部湾城市协同发展的机遇环境、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打破行政壁垒、加强政府合作,制定协作计划、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中心城市等发展思路,旨在推动北部湾城市的协同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 标签: 北部湾城市群 一带一路 协同发展
  • 简介:呼包鄂城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科技资源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城市内科技资源配置的低效性也越来越凸现出来。本文首先分析了呼包鄂城市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问题,结合呼包鄂城市的实际,提出了提升呼包鄂城市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对策建议。

  • 标签: 呼包鄂 科技资源 配置
  • 简介:完善区域创新网络和提高知识溢出效应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文章以环长株潭城市知识溢出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和Gephi软件方法,利用2005-2014年工程机械类发明专利的合作申请和引用数据构建创新网络,从空间、产业和组织三个维度分析其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研究发现:第一,环长株潭城市创新网络从无到有,处于初级阶段,创新产出和空间溢出水平较低;第二,创新网络在空间上呈现以长沙为核心,其他节点围绕长沙形成“核心一边缘”的分布模式;第三,知识和技术溢出集中在工程机械及相关产业,表现出以MAR溢出为主,正处于从MAR溢出向Jacobs溢出过渡的阶段;第四,形成以大学和大型科技企业为核心节点的产学研关系网络,但与政府、金融和中介机构关系不够紧密。创新网络演化受经济实力、吸收能力、交通网络、组织差异和社会文化关系等多因素驱动,知识溢出并不是单纯呈距离衰减趋势。最后提出完善创新网络的对策措施。

  • 标签: 知识溢出 创新网络 环长株潭城市群 Gephi
  • 简介:西部大开发是国家战略,西部城市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而西部地区大多数城市的协调发展程度较低。本文以中国西部地区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新的研究视角下对西部地区城市协调发展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对西部8个城市协调发展现状评价结果,分解影响西部地区各城市协调发展的主要因子,结合城市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找出阻碍西部地区城市协调发展的四个关键问题,分别是城市内部人均公共性功能性活动集合拓展及分布问题、城市内部生产要素流动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内部知识溢出等问题,最后根据城市协调发展的目标,确定影响西部地区城市协调发展关键问题的调整方向及实现机制。

  • 标签: 中国西部 城市群 协调发展 实现机制
  • 简介: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也是希望能够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推动珠三角城市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的建设,深圳在湾区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和重要性也将是毋庸置疑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提出对深圳无疑是重大的利好,但是同时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

  • 标签: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 经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城市发展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正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如何在城市产业溢出效应的影响下,更好地规划和设计城市的发展方向成为了现今社会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立足于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现今城市发展过程存在的漏洞,进一步列举了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如何通过调控城市产业经济产业的溢出效应,进而促进中国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旨在帮助更多人认识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影响,进而助力于中国城市又快又好的发展。

  • 标签: 城市产业 经济溢出效应 城市的发展
  • 简介:本文从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结论展开,重点阐述了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理论中与人力资本有关的理论和关系模型。同时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了聊城地区统计年鉴中固定资产投资量、劳动力参与人数及经济生产总值的有关数据,形成了聊城市1980—2014年三十多年来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的有关数据。通过有效劳动模型和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获得聊城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些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增进聊城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议。

  • 标签: 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 经济增长 贡献率
  • 简介:本文在"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总结城市、区域与国家发展的相关研究,并对中国的一些相关政策及其影响进行评论。城市发展方面,城市可以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本积累并且提高人力资本的回报,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引擎,但城市和大城市的作用仍然受到政策限制;区域发展方面,人口的自由流动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在集聚中走向平衡",但地方政府行为却导致市场分割和地区间分工下降;国家发展方面,偏离欠发达地区比较优势的投资政策导致区域间资源误配以及地方政府负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受损。

  • 标签: 规模经济 市场分割 空间政治经济学
  • 简介: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我国高速铁路对区域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影响的评价体系,对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上海、广州、武汉和西安进行了典型分析。研究发现,高速铁路对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均有显著影响,对中西部城市影响更大,对不同区域中心城市经济社会不同领域影响有很大差别。建议增进城市与高速铁路和谐共赢,实现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增加高速铁路与城市发展规划的协调性;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以更充分发挥高速铁路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 标签: 高速铁路 城市 经济 社会 影响
  • 简介:为了研究京沪高铁通车后对沿线城市经济带动作用,文章采用全球夜间灯光数据,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对2005-2013年4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京沪高铁通车显著促进了沿线城市经济的增长。

  • 标签: 京沪高铁 双重差分
  • 简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近郊地区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集聚资本、消化产能、带动当地经济的作用,基本能够实现城市近郊地区的行政、经济和文化功能,在空间布局上也消解了原有的村镇分散式模式,向集中化、模块化转变。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文明提升的根本途径和发展趋势,但随着市场对于资源配置和空间架构的影响的深入,城市近郊地区在行政空间和经济空间的布局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比如行政区划划分必须与经济功能和其他地区同步的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也在全局上影响着城市化对资本和商品的消化,进而延缓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增速。所以,通过整合与重塑,优化城市近郊的行政空间与经济空间的互动,对于促使城郊经济的良性运行,将城市化推向深入,不仅具有经济学意义,也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

  • 标签: 城市近郊 行政区经济 空间策略
  • 简介: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本文定量考察了城市间生产率和城乡劳动力宜居度的差异,研究了城市规模对城市发展政策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化提升了实际GDP和城乡劳动力实际工资,且影响弹性与政策调整城市的规模正相关;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发生在人口100万—300万的城市时,农村劳动力福利的变动弹性最高;农民工市民化发生在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时,实际GDP和城乡劳动力实际工资下降,且城市劳动力的福利降低。

  • 标签: 城市规模 城镇化 农民工市民化
  • 简介:基于大连市的调研数据,利用生活满意度数据,探索了城市景观质量对居民效用的影响,进而使用有序Probit模型测算城市景观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城市景观质量对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以十分制定位景观评价标准,每年每户居民对单位城市景观质量改善的意愿支付为26282元;相对于低收入群体,较高收入群体对城市景观质量的变化更为敏感;当城市景观质量实现由Ⅰ级向Ⅱ级的改善时,居民的支付意愿最强,可达到96807元;随着城市景观质量等级的升高,家庭的边际支付意愿明显下降,反映出处在较低质量景观状态中的居民具有更强烈的景观改善意愿。

  • 标签: 城市景观 生活满意度 经济价值
  • 简介:采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协整检验发现:我国城市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是城市化和能源消费的原因,城市化也是构成能源消费的原因,而城市化和能源消费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因不显著;进一步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可变参数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弹性系数在0.3326~2.0167之间,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在0.7413~1.5429之间,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标签: 城市化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协整检验 状态空间模型
  • 简介:近年来中国经济出现了虚拟经济太虚、实体经济不实的现象,大量的资金脱实向虚。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协调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实现两者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首先分析了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以及以GDP为参考指标的实体经济的关系,通过计量检验得出两者不存在协整关系,即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相背离的实证结论。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背离发展的基本原因——虚拟经济的自身波动性。通过对上海证券综合指数的波动性分析证实了中国虚拟经济有极大的波动性,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极易在较短时间内促使经济泡沫,引发市场的大幅波动。同时脱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虚拟经济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最后针对中国虚实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背离关系的表象,说明了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 标签: 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 协整 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