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基于我国西部11省、市、自治区1978~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农村劳动流动、人口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人口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农村劳动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显著,在控制变量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具有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提出:摒弃传统的土地城镇化模式,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农村剩余劳动流动效率,推动农民工再就业培训: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标签: 农村劳动力流动 人口城镇化 城乡收入差距 门槛效应
  • 简介:2008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作为保护企业职工权益、规范劳资关系的重要法律之一,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不为过。然而,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很多人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企业劳动成本,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效率和发展。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劳动合同法》不应该成为企业劳动成本上升的替罪羊,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成本上升。

  • 标签: 《劳动合同法》 企业职工权益 劳动力成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宏观经济环境 2008年
  • 简介: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自然我国总农业人口的基数也非常大,单单一个西北部地区的农业人口就占了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因此,农村劳动是非常富裕的,西北部地区对于这些富裕的劳动进行了转移,这也成为了推动三农政策实施的良好措施,这会成为解决“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以我国西北部某直辖市为例,近年来累计转移输出劳动814.7万,这占了全市农村劳动总数的54.1%,农村富裕的劳动向着城镇进行转移是工业化以及现代化的大趋势,这也是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不过农村人口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就显现出来,这是因为一些素质较高的劳动有着强的流动倾向以及流动的能力,农业的骨干、农村青壮年劳动过多的流出。本文根据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制度设计,有效的促进资源配置优化,给农村经济的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 标签: 劳动力流动 农村经济的发展 影响效应
  • 简介:自治区财政厅“访惠聚”工作组驻村以来,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就业作为保障改善民生和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结合驻村实际实施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纺技能培训、扶持青年创业和推动劳务输出“四位一体”工作法,扩大了农村富余劳动就业规模,有力地促进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 标签: 农村富余劳动力 “四位一体” 劳动力就业 改善民生 特色产业 技能培训
  • 简介:采用2001年~2015年中国276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劳动流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城市经济密度、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后,相邻城市劳动流入对本城市劳动流入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相邻城市之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为此,各城市应结合自身优势,加强与相邻城市的互动,最大化本城市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避免造成效率损失,同时应提升本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 标签: 基础设施 劳动力流入 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劳动力流入 交通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
  • 简介: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6)中劳动流动的微观数据与31个省份的区域特征数据,研究公共服务对劳动流向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劳动个体及家庭异质性对其流动中公共服务偏好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与劳动转移正相关,劳动者除了追求经济收益外,更倾向于流入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较高的城市;个体特征中,受教育程度强化了劳动者流动中对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偏好,而年龄因素只对地区教育水平敏感,且随着年龄的上升,影响效果减弱;家庭特征中,16岁以下子女数和家庭教育支出显著影响劳动转移过程中对教育水平的偏好,而家庭老人数和家庭医疗开支提高了劳动者向高医疗水平地区流动的几率。这表明外来人口在平等享受流入地公共服务方面初见成效,然而劳动者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背负着让个人及家庭享受更好教育与医疗的使命。为此,政府应增加流入地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其覆盖率和可及性;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劳动能够享受到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劳动流动中的制度障碍;完善流动人口档案,充分发挥基层居委会、社区医院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作用。

  • 标签: 公共服务 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转移 基础教育 医疗服务
  • 简介:伴随着职业分工细化,岗位对专业匹配的要求不断提升,但当前我国行业专业错配现象严重,已成为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问题。文章以行业专业匹配对收入水平的影响为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面,基于两部门劳动流动模型进行分析;实证研究方面,基于2014年CFPS数据,采用PSM方法计量回归,进行计量检验评估。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市场中专业匹配显著影响收入水平,主要从工作适应度、人力资源水平两方面影响收入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低壁垒行业专业匹配的收入效应较高壁垒行业相比更为显著,国有企业专业匹配的收入效应最为明显。因此,应重视就业市场的专业匹配现象,优化教育培养模式;大力推广职业培训,健全职业发展规划,提升劳动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优化行业结构和职业准入标准,提高专业匹配度。

  • 标签: 行业专业匹配 收入效应 两部门劳动力流动模型 PSM
  • 简介:以2009—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劳动成本上升与研发投入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发现,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劳动成本上升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融资约束抑制了劳动成本上升对于企业研发费用投入的驱动作用,企业较多的现金持有量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种驱动作用。将经济理论与企业财务相联结,研究企业产业升级与企业现实财务状况的关系,从理论层面丰富了经济学领域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理论文献,从实践层面可以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不同类型的企业产业升级决策提供实证借鉴。

  • 标签: 劳动力成本 研发投入 融资约束 现金持有 要素价格 劳动力密集
  • 简介:利用2002—2014年中国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杜宾计量模型(SDM)实证分析农业劳动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农业劳动稀缺的背景下,老龄化虽然加剧了本地农业劳动供给的不足,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诱致性技术变迁,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老龄劳动较高的农业生产专注度和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使得其对农业产出具有正向直接影响;同时,由于劳动的流动性,其他地区老龄化的加剧也加深了本地劳动供给的不足,但表现为正的溢出效应。因此,应通过区域协同发展来提高农业劳动人力资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 标签: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 农业生产 区域协同发展 农业现代化 农业劳动力供给 适度规模经营
  • 简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但对于贵州省来说,城镇化速度相对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显得滞后,农业基础薄弱,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凸显,城乡分割特征更为明显,成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亟待突破的现实瓶颈。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既需要内生力量的迸发,也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动,两股力量的有效整合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通过对规划引领机制、互联互动机制这两大动力机制的探讨,对于解决贵州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 城乡协调 动力机制 城乡融合
  • 简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势在必行。然而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面临一系列的障碍,要想切实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必须扫清这些障碍。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纳入到城市规划的长远规划中、加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大力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本文的中心内容是在对桃源县小城镇文化建设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力图用实证分析法,以小城镇文化变迁为主线分析小城镇文化发展的历程,重点阐述并分析了小城镇文化建设目前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 标签: 城镇文化 文化传承作用 问题与对策
  • 简介:2017年12月27日,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公告,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此前确认,工信部已启动相关研究,制定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而2016年传出的将对车企实行“碳配额”管理的消息最终被确定为按照平均燃油消耗量和新能源积分同时进行管理的“双积分”政策。

  • 标签: 新能源汽车 车辆购置税 传统能源 生产销售 工信部 财政部
  • 简介: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土地资源的规划和利用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挑战,因为人口的迅速扩张必然导致土地资源的使用量上的遗乏。实行科学的土地管理,提高其综合利用率才是解决人口和土地矛盾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土地资源 管理利用 问题 措施
  • 简介:劳动者通过参与企业劳动关系实现自身合法权益。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既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面。目前,企业劳动关系具有主体多元化、诉求多样化、保障法制化等特点。然而,由于企业劳动关系不均衡、法律法规不“硬”、违法成本不高等因素,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实现程度有待提高,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群体参与的有序度和力度亟待转变。应围绕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抓好利益协同这个关键环节和权利平衡这个基本保障,从政府等群体、企业、劳动者3个层面,多点发力,以实现企业劳动关系的逐步改善。

  • 标签: 企业劳动关系 劳动者 劳动权
  • 简介:摘要对农村人口的教育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然而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教育面临着学校倒闭,乡村本土文化遭受严重冲击,农村的教育环境变弱等等困境,本论文笔者结合四川某乡村学校的具体研究经验,分析这些困境在农村学校教育实施中的实际表现,并且尝试提出一些建议。

  • 标签: 乡村教育 城镇化农村学生
  • 简介: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现代化建设脚步的发展,让城镇用水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城镇居民的供水问题,本文对城镇居民的供水工程,利用经济评价的方法进行分析,从城镇供水工程的经济评价内容和方法入手,了解城镇供水工程经济评价注意事项的方面,进一步阐释城镇供水工程经济评价方法,这对供水工程的运转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升供水工程的经济效益。

  • 标签: 城镇用水 供水工程 经济评价方法
  • 简介: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及其基础上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研究了中国劳动收人份额下降的原因。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工资收人占比的持续下降受自身趋势的影响较大;单纯的低工资就业增加不能够改变工资收人占比的发展趋势;第三产业内部低工资收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高,导致了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总效应对劳动收人份额是负向作用的;国有化对工资收人占比的效应是正的,且作用有加大的趋势。

  • 标签: 劳动收人份额 劳动密集型产业 国有化
  • 简介:岁末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变”的一段论述引人深思:“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的矛盾和问题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我们党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辞旧迎新之际,理解好“新”、进而把握好“变”,至关重要。

  • 标签: 叶小文 内外环境 领导水平 执政能力 “变” 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