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实现“人水和谐”的新型关系,并以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为契人点,为徐州市城市河道景观化规划设计提出四个设计原则和六项要求,以探索出一条水利建设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新路子。供同行们参考。

  • 标签: 人水和谐 城市河道 景观化 规划设计
  • 简介:“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定,也是加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现就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对象及体系设计展开讨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对象应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利用并具有未来经济利益的自然要素,具有自然与经济双重属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表格设计包括期初存量、期末存量和存量变化三部分。文章以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土地资源为例,编制了2013年竹溪县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实物量表与价值量表。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末竹溪县土地资源3.23×105hm2,价值89.94亿元,整体减少42.86hm2,损失价值866.23万元,呈现林地减少,耕地增多的趋势,因此土地规划应充分保护林地和水域,发挥各种土地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维持区域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平衡。

  • 标签: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编制对象 体系设计 实物量表 价值量表
  • 简介:干旱自然分区能揭示研究区干旱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制定抗旱防灾减灾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法,选用地形起伏度、多年平均干旱指数、P75%年降水量负距平百分率和年降水变差系数四个指标对云南省进行干旱自然分区,并使用ArcGis软件绘制相应的干旱自然分区图,最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检验分区结果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云南省中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更容易发生干旱,这与相关年鉴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四个干旱自然分区之间差异显著,进一步证实了本文干旱自然分区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标签: 主成分聚类分析 分区指标 干旱自然分区 合理性检验
  • 简介:地理信息系统在数据存贮和提取、综合分析处理以及图表的输出方面大大优于传统的方法,但是由于人们在研究和应用GIS时忽略了GIS空间数据的误差来源和不确定性.因此由GIS生成的漂亮图件与其内在的质量是不相符的。因此,给GIS的用户造成决策的失误.所以不管是研制或应用GIS的用户都应明确了解GIS其内在的质量和精度以及建立GIS数据误差分析体系和方法。

  • 标签: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数据 误差
  • 简介:自1912年至今,美国拆坝历史已有百年之久,期间拆坝共计1108座。从拆坝数量、分布范围、坝高和坝龄等多个角度对这些闸坝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不同年代美国的拆坝特点:1980年以前拆坝数量少,分布范围较小,但闸坝的负面影响及拆坝必要性开始被人们所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后拆坝数量和范匍逐渐扩大,坝高仍小于20m,拆坝原因以生态修复为主,且更加关注闸坝安全问题;20世纪90年代拆坝数量继续扩大.拆坝高度实现突破,编制完成《大坝及水电设施退役导则》;21世纪,拆坝数量、高度和长度都打破以往记录.被拆闸坝以混凝土坝为主且绝大多数超过了使用寿命。同时,分析表明,闸坝的拆除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标签: 美国 闸坝 拆坝历史 时代特点
  • 简介:随着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完成,地理国情监测与更新已进入常态化.结合扶余市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生产任务,对国情监测数据生产中主要技术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为解决以后生产中同类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思路.

  • 标签: 地理国情监测 国情要素 解译样本 建议
  • 简介:陕西省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结果于2003年底揭晓,我院报送的8篇论文有7篇获奖,其中二等奖2篇,三等奖5篇。获得二等奖的有龙文的《黑河大坝心墙土料填筑标准及工程处理措施》、薛杰军的《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预浸水处理技术的探讨》;获得三等奖的有习茂绪的《渭河中游堤防地基的渗透变形特征及其分析方法比较》、彭穗萍的《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建设规模分析论证》、苏岩与王毅鸣合著的《渠首改造工程防洪标准的确定》、杨晓茹的《关中

  • 标签: 优秀论文奖 省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优秀论文
  • 简介:自然环境下溶解氧固定剂有效期的试验研究石家庄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廖素琴一、式验目的水中溶解氧是对河流、水库、湖泊、洼淀等水体进行水质监测评价的主要项目。碘量法是目前测定水中溶解氧普遍采用的方法。溶解氧随时间、温度变化较大,因此,采集溶解氧水样时必须现场...

  • 标签: 溶解氧 固定剂 自然环境条件 硫酸锰 试验研究 效期
  • 简介:阐述了梧州市区防洪减灾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该系统以ArcGIs平台为支撑,集成了信息处理与查询、洪水预报、洪水演进模拟、灾损评估和三维浏览等功能于一体,为梧州市区的防洪决策和抢险救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 标签: 防洪 减灾 GIS 梧州市
  • 简介:甘肃是泥石流、山洪灾害多发、频发地区.通过对灾害过程、成因等深入分析发现,暴雨是形成山洪灾害的触发条件.山区河流汇流时间短,当前期降雨达到临界雨强,土壤含水量及下垫面达到产流条件时,极易形成地表强径流.强降水侵蚀、冲刷使山区固体松散物质滑动面的摩擦力和黏聚力减少,大量土壤松散物质和泥沙碎石随山洪下泄,形成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本文对玉门市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具有局域代表性的典型场次历史洪水进行现场调查,并利用现有成果和实测资料,在综合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历史洪水重现期,为山洪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巩昌河 洪水调查 分析
  • 简介: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和输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着重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几种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采集和输入方法.

  • 标签: 地理信息系统 数据采集 空间数据 输人 城市规划
  • 简介:开封市地处中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古城之一,但该城在解放前工业凋零,农业破产,而目前已初步建成包括机械、电力、纺织、化工、缝纫、皮革、造纸、食品等门类比较齐全并具有一定特色的工业体系和粮、棉、油生产基地,成为豫东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为黄淮海平原的商品集散地和中原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豫东及黄淮海地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开封市 城市防洪 护城堤 问题及对策 涝水 开封城
  • 简介:平原三角洲地区考查洪灾,采用沉积地层学或孝考古地层学的方法来探寻水灾发生的证据已有很大困难。为此,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资料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筛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得出该区域洪灾发生的规律性。尽管所得出的洪灾发生波动周期或峰值、峰谷序列较为粗略,不够严谨,然而作为在较长的历史时段(2000aBP)内考察、分析洪灾的发生过程和自然历史特征并总结出其规律性,应该说此结果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本区洪灾历史演变规律较为清晰的脉络。同时也为预测下一个洪灾峰值期的到来提供了可能性。千年长跨度洪灾峰值周期内明显地表现在200-300年的中等跨度洪灾峰值变化周期,预示着2000年前后又一次可能的洪灾峰值期的到来。

  • 标签: 长江三角洲 历史洪灾 洪灾峰值期 发生规律
  • 简介:是应20世纪30年代编制各流域防洪规划的需求,于1936年在全国经济委员会中附设的整理水利文献编纂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整编工作先后经历60余年,有数十位专家参与工作.该书分别论述了长江、淮河、黄河、运河、永定河等河干支流,以及与之相通的重要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洪湖、巢湖、太湖等)的自然情况和治理历史.清代最后90年间主要江河及其治理都发生过重大改变:黄河1855年大改道,夺淮河入黄海,北徙至渤海,并逐步固定在今天下游的位置;淮河由于黄河的淤积,原来的入海通道被堵闭,而改由里下河区入海和由运河一线入江;运行500年的京杭大运河萎缩为江苏和浙江的地区性运河等.其间长江和黄河还发生过千年一遇的洪水:黄河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门峡出现过3.6万m3/s的流量,成为小浪底水库的设计依据;长江在同治九年(1810年)宜昌出现过10.5万m3/s的洪水,成为长江三峡工程的设计依据.在这期间开始引进西方治河技术和材料,诸如开展了主要江河的水文测验和地形测量,设置了电报、电话专线,引进了挖泥船、钢闸门和水泥等器材.可见,这份历史遗产对于研究今天的治河问题,了解江河变迁规律和制定防洪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再续行水金 历史发现 发现研究
  • 简介:结合数字水科院地理信息系统的框架体系和功能设计,着重研究了系统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和系统框架结构,提出了以Flex技术和SuperMapiServerRESTAPI构建富客户端的WebGIS应用框架.通过构建水科院园区地理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存储和空间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共享,提供水科院园区资源数据的更新维护、查询统计、空间分析、专题图制作等功能,为管理部门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资源服务,为合理管理配置园区内的资源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WEBGIS 数字园区 地理信息系统 三维模型 信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