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周庄,位于上海、苏州之间。300多座明清古建筑,800户原住民,14座古桥聚集在这个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0.47平方公里的古镇上。全镇依河成街,桥街交吻,深宅大院,重脊高檐,穿竹石栏,河埠廊坊,过街骑楼,一派古朴幽静。

  • 标签: 世界遗产 周庄 古建筑 原住民
  • 简介:福建土楼产生于宋朝,明、清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要求,巧妙地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模式。

  • 标签: 福建土楼 世界遗产 南靖 民居建筑 布局合理 “风水”
  • 简介:在我们的神州大地,从南至北,从东到西正在涌动着一股不小的热流——申报"世界遗产"的热流.喜耶,忧郁!问题似乎尚不能就这么简单地下结论.

  • 标签: 世界遗产摇钱树
  • 简介:今年3月,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与谴责,炸毁其境内长达1700年历史的巴米扬立佛及其他佛教造像,酿成人类文明史上一场罕见的悲剧,这是世界遗产事业的一个巨大遗憾,由此引起我们对中国世界遗产事业的关注。

  • 标签: 中国 世界遗产 首届 事业 成功 阿富汗
  • 简介:西湖已经具备了申报世界遗产的基本条件,"申遗"是一种承诺,是一项艰苦、复杂、长期的保护、管理工作,应受到领导层与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 标签: 西湖 申报 世界遗产
  • 简介:世界遗产保护和利用是个大课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诸多方面,影响保护和利用资源的因素很多.'中国第一山'的建设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如何以'中国第一山'建设来推动乐山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 标签: 保护 世界遗产 “中国第一山”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宁夏境内贺兰山东麓诸山口的山壁和山前岩石上,沉睡了五、六千年的岩画、原始人类居住的房址、祭坛、石器被先后发现,引发了考古、史学界的轰动及至今不衰的贺兰山岩画热,进而形成中外游客蜂拥赞赏的景区。经中外专家科学考证,贺兰山岩画为远古人类用石器或金属工具磨刻在石头上的史前文化遗产,尤其以人面像岩画数量多而集中,名冠世界岩画之首,在世界岩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91年、2000年国际岩画委员会两次年会均在宁夏首府银川市举行,中外专家提出在银川建立世界岩画博物馆议案。同期,贺兰山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物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列入非正式世界文化遗产名单。近几年来,贺兰山岩画的保护和开发得到了自治区政府和银川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及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对贺兰山岩画的保护管理和岩画景区开发建设倾注了并常艰辛,取得卓越成效。而今,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在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前期准备,拟启动贺兰山岩画申报世界遗产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社会工程。

  • 标签: 岩画 贺兰山 石器 史学界 祭坛 世界遗产
  • 简介:峨眉山景区、乐山大佛景区和东风堰景区三大世界遗产形成的“金三角”资源富集、交通便利、环境优良、客源基础好.发挥世界遗产的辐射带动效应,要转变观念,以旅游引领、三产兴市,融山、水、景、城于一体,突出主题,明确定位,形成旅游内外环线,搞好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 标签: 旅游 转型升级 世界遗产
  • 简介:【目的】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线40个国家的世界遗产分布状况,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为我国"一带一路"的具体规划实施提供依据。【方法】借助GoogleEarth,运用ArcGIS软件,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40国世界遗产的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形成各种空间分异的原因。【结果】结果表明:(1)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线40个国家的世界遗产类型数量较大,遗产类型丰富多样,文化遗产数量占主导地位,主要集中在古建筑、古城镇等可见的文化景观。(2)40个国家的世界遗产数量分布极不均衡,发达国家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中东欧区域世界遗产分布更为集中。(3)区域内的世界遗产主要分布在东经40度以西,集中分布在沿河、沿海、沿山脉区域,呈现多个条带状、团块状的密集分布区域。(4)区域内世界自然遗产集中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区域内世界文化遗产数量较多,中低纬度世界遗产数量高于中高纬度地区,其密度则低于中高纬度地区。(5)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线40国的濒危世界遗产数量较多,集中分布在地中海东部沿岸。【结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线40国世界遗产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受制于地方经济水平、地形地貌和地方政治稳定性等多要素影响。

  • 标签: 丝绸之路经济带 世界遗产 空间分布
  • 简介:世界遗产的重要程度决定了世界遗产教育的紧迫性。将世界遗产课程纳入高校思政课教育体系,为世界遗产教育开辟了新途径。齐鲁工业大学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充分研究思政课和世界遗产课的内在联系,形成独具特色的遗产教育模式。

  • 标签: 世界遗产课 高校思政课
  • 简介:天水在拥有大量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发掘和整理,应当根据不同特点进行申报、保护.使天水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掘 保护
  • 简介:水文化遗产是水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与表现形式.是义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4年起,浙江省的它山堰、通济堰、桔槔井灌工程和幅建省的木兰陂、安徽省的芍陂、湖南省的紫鹊界梯田、四川省的东风堰7项占水利工程遗产陆续入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 标签: 文化遗产保护 利用工作 核心价值 文化传承 井灌工程 灌溉工程
  • 简介:<正>作为目前中国唯一一座完整保存的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古城正在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这座古城自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进入本世纪文物保护最好时期,而且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以整座城市为内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决定一九九七年四月派专家赴平遥考察。平谣县副县长安锦才对此项申

  • 标签: 平遥古城 世界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明清时期 文物保护 环境质量
  • 简介:东风堰的成功申遗,既是对东风堰现有科学、历史文化价值的肯定,也是我们继承古人传统与智慧,利用好东风堰的绝佳时机。为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在保护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和现代观光休闲农业实现对东风堰的旅游开发。

  • 标签: 世界灌溉遗产 东风堰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