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6 个结果
  • 简介: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快速普及,未成年接触网络的机会大大提高,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他们喜欢追逐新潮,是互联网新平台、新应用的积极使用者。微信、微博作为近几年最火的应用,受到未成年的大力追捧。本文以《2014中国未成年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中关于未成年微信、微博使用的数据为基础,描述和分析了当前中国未成年群体运用微信、微博的基本情况。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未成年微博的使用率比微信使用率低,其取代微博成为未成年上网的新宠的趋势明显。

  • 标签: 未成年人 微信使用行为 微博使用行为 现状
  • 简介:伴随未成年刑事案件的增加,监护缺失问题也日益凸显。监护人监护和教育的缺位,对于未成年成长的消极影响,及其诱发犯罪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略的现实。分析其原因,既有表层原因带给未成年现实的困扰,也有深层原因反映制度、社会的欠缺和不足。无论是个人、司法机关还是国家管理机构,都应认真反思,寻求解决的对策。

  • 标签: 未成年人 监护权 法律体系 国家干预
  • 简介:隐私保护作为刑事司法活动中未成年权益的重要内容,对保障未成年的健康成长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2012年《刑事诉讼法》中有关保护未成年隐私权的法律规定的出台,社会各界都开始高度重视刑事司法活动中未成年隐私保护问题。本文以刑事司法活动中未成年隐私保护的必要性和现状为研究视角,就侦查、起诉、审判、犯罪记录封存等司法活动中泄露涉案未成年隐私的行为提出一些思考和看法,期望能够以此加深对刑事司法活动中未成年隐私保护的理解,推动未成年权益保护的发展。

  • 标签: 刑事司法活动 涉案未成年人 隐私保护
  • 简介:目前,我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未成年法律主要包括未成年专门性法律4部、设有未成年专章的法律2部、舍附属性条文的法律约34部以及立法解释若干。现行未成年法律体系在法律位阶、法律术语、法律内容上都表现出各自的特点。现行的未成年法律呈现出缺乏操作性、专门性立法少、效力层次低、立法内容不充分等不足之处,急需对顶层设计加强研究。我国未成年法律体系的理想结构是“1+5+x”模式,即《未成年保护法》加《家庭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福利法》、《网络空间未成年保护法趴《未成年司法法》等核心法典,再加若干必要专门性法律。

  • 标签: 未成年人立法 未成年人法律体系 未成年人保护
  • 简介: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安徽省宿松县检察院坚持学用结合,注重从实际出发,把学和做有机结合起来.女检察官宣讲团走进校园,以案说法、现身说法,给中小学师生宣讲未成年法制教育.为积极应对未成年犯罪呈现出的新情况新特征,该院全面优化未检工作机制,开展了“未检‘七个一’工程”品牌创建活动,即建立一套办案体系、完善一个法制教育基地、成立一个女检察官宣讲团、评选一批知法懂法好少年、开通一条绿色通道、开展检察官妈妈“一对一”手牵手活动、建设一支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全力呵护未成年健康成长.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成长 健康 呵护 妈妈 法制教育基地
  • 简介:对未成年进行人身危险性评估可及早诊断其危险程度和危险类型,从而及早干预和矫治。本研究选取北美应用广泛、信效度俱佳的青少年服务等级与个案管理量表(YLS/CMI)为工具,以北京和郑州两地未成年犯管教机构的105名未成年犯为样本进行未成年危险评估研究,提出了两个研究假设,最后均得以证明成立,并最终提出了对YLS/CMI的修订意见。从本研究可看出,未成年的人身危险性是可以借助科学制定的评估工具予以评估和预测的,我们可以设计此类工具开展人身危险性的评估研究,此类研究更适合通过追踪研究予以完善。

  • 标签: 未成年犯 危险评估 犯罪防控 刑事司法 青少年服务等级与个案管理量表(YLS/CMI)
  • 简介:成年讯问律师到场权广义上属于犯罪嫌疑、被告人被讯问时律师到场权的范畴,其含义是在刑事诉讼各阶段,未成年犯罪嫌疑、被告人被讯问时,有权要求律师到场为其提供法律帮助。从狭义上说,未成年讯问律师到场权特指在刑事诉讼的侦查阶段,自未成年犯罪嫌疑第一次接受侦查机关的讯问开始直到侦查终结,均有权要求律师在讯问时到场。本文仅从狭义的角度探讨未成年讯问律师到场权。一、

  • 标签: 法律援助律师 未成年人 讯问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实践 刑事诉讼
  • 简介:成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的一项未成年特殊保护制度。鉴于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建议建立由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作为委托主体,由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受委托主体开展社会调查的工作机制,规范社会调查内容体系及社会调查员的准入、培训、考核机制,以及互相协作的异地社会调查协作机制等。

  • 标签: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社会调查 异地协作
  • 简介:由于未成年实施转化型抢劫行为的罪数形态在司法解释中出现歧义,导致刑法适用中出现偏颇,将未成年实施转化型抢劫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法定的一罪来评价,缺乏正当性,既没有体现少年司法宽宥理念又破坏了罪刑法定原则内在的一致性。对相关司法解释的纠偏,其根本出路在于厘清一罪与数罪理论,未成年实施转化型抢劫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无论在事实层面上还是规范层面上都属于典型数罪,进而证成未成年可以为转化型抢劫罪的适格主体。

  • 标签: 未成年人 转化型抢劫 司法解释 典型数罪
  • 简介:成年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对北京实现“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小学、初中、中职、高中学校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之上,总结了目前法治教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进而分析了法治教育现状背后的原因,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法治教育 未成年人 德育教育
  • 简介:成年社会调查制度一定要满足未成年刑事司法工作目标的需要,契合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履行未成年刑事案件办理司法工作职责的需要。只有深入到未成年刑事司法价值目标的层面才能洞悉涉罪未成年社会调查制度存在的价值根基,才能结合不同的价值目标明确社会调查报告应着力反映的主要内容。

  • 标签: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 未成年人刑事司法 价值根基 内容
  • 简介:2012年以来,湖南省醴陵市检察院紧紧把握成为全省未检工作试点单位这一契机,注重采用柔性化执法、制度化保护、常态化帮教、立体化预防的方式,积极探索未成年刑事检察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检察品牌.该院未检工作曾于2013年获评全省检察机关十大优秀创新项目,并于今年6月获评全国“未检工作先进集体”,该院未检科科长唐慧先后于今年获评全国未检工作先进个人、全省最美青年卫士等荣誉.

  • 标签: 刑事检察工作 未成年人 试点单位 创新项目 检察机关 先进集体
  • 简介:2015年12月30日,由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主办的“司法改革背景下未成年审判理论与实务”专家论证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和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 标签: 专家论证会 审判理论 未成年人 改革背景 实务 司法
  • 简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全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存在多种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不良因素。近些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上升趋势虽得到一定遏制,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宁波法院自2010年5月在市中院成立未成年案件综合审判庭以来,坚持贯彻"特殊、优先保护"和"未成年利益最大化"的司法理念,严格执行"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落实"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严格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在公正审判未成年案件的同时,认真研究未成年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并不断深化推进未成年司法工作机制创新,以法庭审判为中心,推动建立了宁波市未成年社会观护团,制订《关于未成年刑事案件适用"圆桌审判"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未成年刑事案件适用心理干预的若干规定(试行)》《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未成年犯罪记录封存实施办法(试行)》等涉未成年刑事审判工作的制度,有力地推进了宁波地区法院涉未成年刑事审判工作。

  • 标签: 未成年人 刑事审判 社会观护 心理干预
  • 简介:不良家庭因素可以诱发未成年向潜在犯罪人发展。因此,对不良家庭因素的介入对于控制及减少全社会范围内的犯罪人数量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介入措施包括对对家庭教育方式的介入和对亲子沟通的加强。应当着重关注未成年成长所在的家庭情况,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加强亲子沟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保障未成年在家庭中的健康成长。从国家教育的层面来看,还应当在我国建立家庭教育问责制度,对失职监护人强制进行亲职教育。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亲子沟通 家庭教育方式 亲子关系 亲职教育
  • 简介:成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个未成年的失足犯罪,会毁了一家甚至几家的正常幸福生活。江苏省泰兴市文明办作为充分发挥指导与协调职能、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创新创优宣传载体、精心策划设计道德实践活动、丰富拓展未成年自我展示与自我成长的平台,近几年,选树宣传了一大批国家、省、市级未成年先进典型,全市未成年犯罪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了助推剂和融合剂的作用。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宣传载体 自我成长 健康 道德实践活动 社会和谐稳定
  • 简介:恢复性司法是近年来国际间新兴的议题,尤其在未成年刑事案件中的运用被司法实务界广泛认可。但是随着未成年恢复性司法理念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法律依据的缺失,导致其本身具有的独特价值无法完全发挥,司法机关在未成年刑事案件中对恢复性司法的运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检察机关的实践为样本,并以T市H区检察院为例分析了当前我国的实践情况,并在深入剖析未成年恢复性司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未成年恢复性司法的定位、适用条件、原则、程序及相关机制的完善等方面,对未成年恢复性司法的构建提出一些设想。

  • 标签: 涉罪未成年人 恢复性司法 检察机关
  • 简介:成年劳动教养曾是我国未成年违法行为矫治制度之一。劳动教养制度自施行以来,教育挽救了一批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未成年,对维护社会稳定、预防控制青少年犯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劳动教养制度因缺乏法律依据以及程序设置的缺陷而备受质疑与批评,社会各界要求废止劳动教养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2013年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废止有关劳动教养的规定。自此,劳动教养制度正式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原拟替代劳动教养制度的《违法行为矫治法》经过多年讨论,终因分歧太大而遭遇"难产",甚至有学者认为《违法行为矫治法》1不会启动。在此情况下,本文对如何处置原来通过劳动教养制度进行惩戒和矫治的违法未成年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 标签: 劳动教养 未成年人 法治进程 行为矫治
  • 简介:“国家亲权”理论为各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与革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源于该理论的观护制度是为避免或减少刑罚的弊端应社会司法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并逐渐制度化的,并在少年司法领域得到了广泛适用。而在我国尚处试点探索阶段。随着目前少年司法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建立适应实践需要的本土化“复合型”观护机构,以推动少年司法社会支持体系制度化建设成为题中之义。检察机关作为我国司法机关中唯一全程参与刑事诉讼,并承担法律监督职能的机关,对于未成年刑事政策的贯彻发挥着关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在司法改革背景下,切实落实未检机构专门化、人员一体化值得深入思考。

  • 标签: 未成年人 观护机构 国家亲权 少年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