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比较分析不同极性圆珠笔墨迹的挥发性溶剂组成,探讨圆珠笔墨水溶剂成分的差异性。方法对书写墨迹采用甲醇超声提取离心后取上清液进样分析。气相色谱条件:HP-INNOWfiX色谱柱,分流比:3:1.程序升温:80℃保持1min,15℃/min升温至150℃,保持1min,6%/min升温至250℃,保持5min。质谱条件:EI离子源.溶剂延迟:3min,扫描范围为:29-350amu。结果不同极性圆珠笔墨迹溶剂成分均为醇类物质,水性和中性圆珠笔墨水溶剂多为乙二醇、丙二醇和丙三醇等中等极性的脂肪醇,油性圆珠笔墨水多采用苯甲醇、苯氧乙醇等弱极性芳香醇作为常用有机溶剂。结论GC-MS对圆珠笔墨迹的不同溶剂组成进行有效区分与识别,方法可行、结果可靠。

  • 标签: 气质联用 书写文件 圆珠笔墨迹 微量物证
  • 简介: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毛发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分析方法,为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提供简捷、高效、可靠的分析测定方法。方法毛发样品经冷冻研磨后加入0.5mL乙腈,置于冰水浴中超声30min,采用AcquityTMUPLCHSST3色谱柱分离,电喷雾负离子源进行离子化,多反应监测方式(MRM)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母离子及子离子进行监测,三重四极杆质谱测定。结果该方法在5~250pg/mg范围线性良好:Y=0.007x+0.044(R2=0.999);玉米赤霉烯酮的检出限为2pg/mg,定量限为5pg/mg;提取回收率为90.9%~95.3%;基质效应88.2%~92.5%;准确度为93.5~107.8%,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满足在食品安全和司法鉴定实践中对毛发中玉米赤霉烯酮测定的要求。

  • 标签: 玉米赤霉烯酮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毛发 分析
  • 简介:从2010年庆祝河北省政协成立60周年起,本刊几年间连载了自省政协1950年成立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几十名委员的业绩,受到广大读者欢迎。2015年是省政协成立65周年,为了彰显广大委员在革命战争年代,或和平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卓越贡献。本刊继续展现不同时期各界省政协委员的风范,以飨读者。

  • 标签: 离子交换树脂 政协委员 何炳 革命战争年代 改革开放时期 2010年
  • 简介:采用间隔多次微量取样玻璃体液的方法,研究人死后眼玻璃体液离子浓度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上选择死亡时间明确的尸体,于死后间隔固定的时间双眼交替微量提取玻璃体液,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采集样本中[K^+]、[Na^+]、[Cl^-]、[Ca^2+]、[P^2+]、[Mg^2+]的浓度,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的结果为:人死后眼玻璃体液中[K^+]浓度随时间延长而升高,浓度变化与时间呈正相关系;[Na^+]、[Cl^-]、[Ca^2+]、[P^2+]、[Mg^2+]的浓度与PMI的变化关系不明显。人死后玻璃体液中[K^+]的变化与时间呈强相关性,这个结论可用于人死后死亡时间的研究和推测。

  • 标签: 法医病理学 死亡时间 玻璃体液 微量重复取样 离子浓度
  • 简介:相对于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创新具有信息大数据、业务交叉性和服务普惠性等典型特征,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能够有效实现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从监管理念的视角观察,互联网金融创新应当予以鼓励和支持,但偏重风险控制、实现金融秩序稳定和安全的机构监管模式无法进行针对性的监管。故有必要审视互联网金融创新与传统金融监管模式在理念和价值方面的矛盾与冲突,从协调效率与公平、风险与安全价值出发,建构一种耦合监管机制,在实现"一行三会"对互联网金融的协调监管基础上,构建针对其典型特征的功能监管机制,形成系统性风险控制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二元结构",在鼓励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效率的同时,实现风险控制和信用监管。

  • 标签: 互联网金融 金融创新 协调监管 功能监管
  • 简介: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体质健康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功能拓展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网络信息平台为云南少数民族体质健康服务功能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分析认为:云南少数民族体质健康测试信息网络平台应在已有其他相关网络平台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数据多维度分析的相关内容以提高数据利用率及利用效果;应在已有相关信息网络平台功能基础上增加线下服务功能,使线上与线下功能相互支撑有机结合,最终达到促进云南少数民族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 标签: 体质健康 少数民族 数据内涵 线下功能
  • 简介:在社会抗争理论中,相对剥夺感与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资源动员能力分别成为了社会抗争发生的两个相对独立的解释变量。但在现实中,这两类变量往往是共同发生作用。因此有必要综合这两变量来探究抗争的发生。在H镇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中,群体与特定对象在政策标准上的差异比较导致了强烈的利益诉求,并且,通过具有结构化特征的群体中的人际交往行动,抗争的动员得以实现。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的中介作用,相对剥夺塑造过程与资源动员过程表现出了相互间的影响作用。从其内在机理来看,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个体对相对剥夺感的认知的演化体现出了资源动员对个体相对剥夺感的塑造能力,而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草根动员"模式下,相对剥夺的塑造加固了社会关系网络,进而更进一步提升了资源动员能力,由此表现出其相互间的耦合作用。本文是在多重视角下,针对社会抗争的发生及发展所做的一次分析探索。

  • 标签: 相对剥夺感 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抗争